百年清华

蔡秉宪:台湾青年应培养自己的大中华视野

2016-12-19 | 贾娜 翁辰 陈建伟 | 来源 华广网2016年12月18日 |

蔡秉宪,台湾青年,200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9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2005年在英国和南部非洲创立了亚洲电信通讯集团公司,后回北京继续深造并在中关村创业,同时担任台湾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的名誉理事长。

蔡秉宪在台生中名气很大,不仅仅是因为他阳光帅气的外表、清华北大的名校光环,更是因为他将近10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地在做促进两岸青年交流的工作,特别是为凝聚在陆台生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为什么想从事两岸交流?

12岁小学毕业就到英国和南非学习的蔡秉宪,虽然小小年纪就有着丰富的国际游学经历,但他认为自己从小就拥有我大中华的情怀。特别是在北京清华大学攻读本科学位,让他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在两岸青年的文化交流上。那时起,蔡秉宪就开始做些为台生服务的事情。

2008年,蔡秉宪有次在台湾参加一个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当时有位台湾学生问他,“大陆有没有洗衣机?”这个问题让蔡秉宪认识到两岸之间的隔膜,也让他深刻感受到要担负起促进两岸交流的重要使命。

后来,蔡秉宪在国外留学和创业,但很快,他还是决定回到中国大陆继续深造并创业。同时,他也更坚定地投身于两岸事业,为两岸服务。他在北京大学就读硕士和博士时就担任了两岸文化交流协会的主席,后来又创立了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他说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更广大的两岸群体服务。

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为两岸交流做了什么?

据蔡秉宪介绍,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从事两岸很多领域的交流,有经贸、文化、论坛等。每年的两岸青年交流人次就达1000人以上,算得上台湾最大的两岸交流团体之一。

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每年都会组织台湾北中南各地的青年到中国大陆各省市进行参访、交流。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蔡秉宪发现台湾青年对北上广等大陆知名城市的了解却非常少,而台湾南部的同学所享有的交流资源尤其匮乏。为此,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在招募中向台湾中南部的青年倾斜,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

“每次交流的初期,总会有几位台湾同学对大陆有困惑与矛盾,但是在深度交流后,尤其在认识大陆同学后,这些台湾青年往往是最坚定想到大陆发展的一群人。”蔡秉宪认为这些交流活动意义重大。因此,他们在组织夏令营、冬令营活动时,重点邀请那些从未到过大陆的台湾青年。

针对台湾顶尖学子,他们每年会组织台湾前15所高校的学生会会长和副会长来大陆考察学习,同时也邀请大陆各省市例如北大、清华、复旦、厦大、中山等大陆40几所高校的学生会主席、副主席,两岸高校的优秀青年学子齐聚北京,深入交流探讨。

除此之外,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每年还会到台湾北中南的大学去做巡回主题讲座,透过不同主题和讲者的大陆经验谈,让台湾学生了解真实的大陆,加上深入的对谈互动,有助于更直观与客观地认识大陆。

台湾青年在大陆求学、实习、就业、创业情况如何?

中华两岸交流促进会既会对即将赴大陆求学的台生做说明会,也会为即将毕业的台生做生涯发展讲座。蔡秉宪认为,两岸青年交流事务中,最重要的元素还是让两地同年龄层甚至同专业的青年,在活动期间有超过一天的交流和沟通。“只有拉近彼此心的距离,化解刻板印象,才能为两岸青年未来的共同合作奠定好的基础。”

蔡秉宪提出,虽然台生在大陆实习就业有些不便,但是还是很多台生进入了大陆的知名企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互联网经济、影视文创、创新创业、公益支教这些新兴领域是台湾青年对大陆最感兴趣的。“我们要的不只是在各大观光景点走马看花,我们期待的是心的交流,心灵的心,也是崭新的新。”蔡秉宪告诉记者。

台湾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有什么顾忌?蔡秉宪说,对于在台湾有意创业的人来说,没有人脉、不了解大陆的市场、潜规则、风土民情是痛点,很难在大陆建立起人脉,更别说是找到能并肩作战创业的伙伴。而已经在大陆求学的台生,他们虽然有了基础优势,但选择毕业后就创业的人还是很少,除了主观因素创业风险较大之外,客观因素则是大家对于创业鼓励政策不甚了解,也没有获得信息的渠道。

因此,蔡秉宪建议大陆方面相关部门能将这些信息有效传达给在陆台生。他还建议,安排一日参访、多日交流或是进驻团队的分享讲座等,能让台生有机会了解相关措施与资源。“只要有了接触点,感兴趣的同学们自然而然会往下深入探讨,这些资源才不会闲置与浪费。”蔡秉宪说。

同时,针对那些有意愿来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蔡秉宪也提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他说,要首先放下台湾人的自我优越感,接地气地学习,真正做到在地化。有些台湾青年认为直接来大陆创业没有头绪,蔡秉宪就会建议他们在年轻时提早到大陆念书,熟悉环境和积累一定的人脉,更有利于往后在大陆的发展甚至创业。

受益于自身丰富的求学经历,蔡秉宪也鼓励台湾青年们能够走出台湾,到更广阔的区域学习、发展,趁年轻时培养好自己的国际及大中华视野!


相关新闻

  • 182013.11
  • 092010.03
  • 012007.11
  • 082011.09

    中国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

    从2011年起,中国空军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空军会同清华大学从今年(2011年)新招收的高中生飞行学员中选拔的首批联合培养飞行学员,将于9月13日与清华大学统招生同步开课。

  • 242021.04

    开拓视野 兼收并蓄|王兴校友捐赠设立清华大学兴华基金 助力培养全球顶尖人才

    4月23日,1997级校友、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捐赠母校,设立“清华大学兴华基金”,支持学校讲席教授制度的全面建设,切实助力清华创新杰出学者引进机制,加强顶尖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设立全球顶尖博士生源专项奖学金,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和支持顶尖博士生源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校党委书记陈旭出席仪式,仪式由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斌主持。

  • 222007.11

    清华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启示

    创新型人才是怎样炼成的——清华大学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启示  “独立思考,但不能单打独斗。

  • 172021.06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3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仪式在通州区项目现场举行。校党委书记陈旭、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副校长尤政,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等出席仪式。陈旭在致辞中指出,通州基地项目建设是学校发展新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积极参与首都发展副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北京市、副中心管委会以及通州区领导共同推动象征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的操纵杆,标志着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

  • 202018.04

    胡钰:文化创新重在人才培养

    文创人才的培养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高校要培养大批既有文化使命感又有文化创造力的青年文创人才,这样的人才既有民族文化自信又有全球文化视野,既有深....

  • 202009.04

    清华大学举办一流大学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

    【新闻中心讯 通讯员 郭大勇 记者 欣研 摄影 崔凯】4月15日下午,清华大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系列论坛——“一流大学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在中央主楼327会议室举行。

  • 022023.06

    丘成桐畅谈数学人生:培养伟大数学家要“顺其自然”

    “我很喜欢读《左传》《史记》,它们教会了我求真、求美。”6月1日下午,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做客中国人民大学,以“几何人生人生几何”为主题,与到场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畅谈数学人生。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丘成桐不仅数学造诣非凡,也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谈及自己的人生哲学,丘成桐旁征博引,认为其与丘氏得姓始祖姜子牙的观念不谋而合,即“顺其自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