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徐景坤:培养优秀研究生是他一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2017-02-28 | 吕颖梅 |

徐景坤,1971年12月生,男,汉族,山东莱阳人。1993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现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省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南昌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南昌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中国感光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化学会、中国化学会、国际电化学会会员。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中青年骨干教师、“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做导师:只为桃李竞相开

2016年5月的一天,徐景坤所带的硕士研究生马秀梅给他带来一个好消息,马秀梅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这一年,他指导的13位硕士毕业生考取了国内名校攻读博士学位,有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澳门大学、中科院等,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让徐景坤十分高兴。

“我们这样一个地方普通高校培养的硕士生能考上这些学校读博士,真是太不容易了,面对的全是各大名牌高校出来的强劲对手。”徐景坤自豪之余感叹道。

2003年从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他回到老家山东,在青岛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职,2004年感受到江西对人才的渴望,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而然的来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时称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工作。

2003年7月,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留影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是一所地方性普通高等院校,现在全国大学排名里排416位,是一所典型的中部欠发达地区普通地方大学。”但就是在这样一所大学里,十多年间,他所带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籍43名硕士毕业生中有26人考取博士研究生,另有外校学籍联合培养硕士毕业生有11人和2名课题组老师考取博士研究生,考博率达60%,录取院校几乎都是包括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澳大利亚Macquarie University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大学。

“这些学生刚考进来读硕士研究生时,根本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们能考进国内外知名高校读博。”徐景坤回忆起学生刚考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时的状态,十分感慨:“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国内低影响力学校,普遍存在入学成绩不理想、实际动手能力差、外语能力差、科研实践能力欠缺、缺乏自信心、思想顾忌太多,容易自暴自弃等问题,学生对前途感觉迷茫,对未来也没有规划,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考研,也不知道将来要做些什么。”对此,徐景坤给出的解决方法是: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强烈的成才欲望。

“清华教给了我许多东西,其中一项就是人生要有规划和目标。这些刚进来的学生恰恰就是缺乏奋斗目标,没有人生规划,走一步算一步,大多都是抱着‘混文凭’的想法,这样读研是不对的。”

对此,徐景坤自创了“潜能激励”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一是建立起“导师-研究生共荣体”通过持续性组会交流,明确研究生目标,坚定其信心,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二是建立了“目标牵引”机制,向硕士生提供学习锻炼平台和机遇,强化自主管理、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建立起统一的“自利利他”团队文化,打造和谐互助的交流平台,树立共同的培养目标。通过这种硕士生培养模式的运作,将基础差、起点低、能力弱的研究生培养成具有强烈成才欲望和自主学习意识的研究生。

学生们缺乏自信,徐景坤就采购了大量励志书籍,如《挺立在孤独寂寞的废墟上》、《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我的奋斗》、《积极心态的力量》等供学生们阅读,还组织学生观看励志电影,与大家一起分享和交流个人体会,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在困难中不断成长。

学生们对前途迷茫,不知所措,徐景坤就督促他们思考“关于读研究生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读研、为什么选择我的课题组读研?毕业后有何打算?),并写下思考体会,师生们一起交流,让学生们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们学术底子薄,科研实践能力差,徐景坤就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收集整理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制定严格合理的实验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研讨会和学术讲座,形成组会制度等,激励研究生发掘自身潜能,在学术上快速成长。

自2005年开始酝酿的“潜能激励”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发展,如今这一培养模式已结出丰硕的果实:徐景坤所培养的本校学籍43名硕士毕业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51篇(影响因子IF大于3.0的60篇),获研究生奖学金国奖18人、省奖6人,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人、校级21人。43名硕士毕业生中26人考取国内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考博率为60.5%,其中甄士杰、石慧、蒋庆林三名同届毕业生同时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这所“985”高校的材料学院引起了轰动,张龙、张凯鑫两人分别考入招收博士研究生门槛相当高的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和麦考瑞大学(全球排名前100名)。

攻读博士的学生们扎实专业功底、丰富的科研实践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让这些国内外名牌高校的博导们很是赞叹和惊讶,他们没有想到,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性普通大学里,能走出这样一批优秀的学生。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我是从清华出来的,我希望我带的学生也能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学生们没有让徐景坤失望,“这些硕士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已经达到国内985高校化学类学硕毕业生同等水平。”

谈到这些学生取得的成就,徐景坤如数家珍,话语里是掩饰不住的自豪与快乐:“他们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多质量高,第一作者发表影响因子大于3.0论文的研究生有31人,IF总和大于10.0的有22人,被国际评认期刊和评论网站专栏他人点评的有12次,考博率达到60.5%,获奖学金的达到53.5%,就业率则是100%!”

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作为一名硕士/博士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而要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学生则要耗费大量心血和时间,倾注无数精力,是一件“苦差事”,但徐景坤却觉得这是一件“乐事”,“看到他们在学术科研上的明显进步,很有成就感,很快乐。”

1996年7月从中国科学院硕士毕业后,徐景坤在一家企业工作,拥有一份十分可观的薪水,但他却出人意料的放弃了高薪职位,决定攻读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面对清华大学博导的疑问,他这样回答:“如果在一个企业一直干到退休,我创造的价值是赚到一大笔钱,买个大房子,娶妻生子;如果当一个老师,也能赚一笔钱,虽然数目小一点,也能买个房子,也是娶妻生子,但是作为老师,你培养了一批学生,这批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也有你的一份,也体现了你的价值。”

“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学校及导师们不光教我专业知识,还会教许多人生道理,对有困难的同学,导师们还会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我们可以专心搞科研,这是一种老师的担当与责任,我想把这份担当和责任传承下去。”

徐景坤带着这种信念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作为老师,你培养了一批学生,这批学生有了成绩,也是你的成绩,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你也有份,也体现了你的价值。”如今他所带的硕士毕业生,有不少学生也传承了这份信念,踏着导师的足迹选择了在高校任教,将这份坚守和信念薪水相传。

搞科研:坚守初心不忘本

徐景坤有许多“身份”,他是教师,是江西省二级教授,是副校长,还有兼职如民革中央委员、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但作为一名清华大学化学专业毕业的博士,他最看重的是“教授与科研”这个身份。

2012年12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徐景坤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这是我的专业,是本职。”繁忙的教学、行政工作之余,徐景坤坚持把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放在实验室里,查看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学生做实验、写论文。

至今为止,他已主持国家级课题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0多项,经费超过600万元;发表SCI论文36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139篇、封面论文12篇,被国际科技评论网站或期刊专利点评13次,入选ESI top1%高引论文3篇,他引超过2800次,H因子为37;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各3项、获国际学术期刊《Synthetic Metals》最佳审稿人、日本分析化学会最佳引用奖,中国化学快报TOP5%引用奖1次;EI收录期刊《功能材料》编委。

2004年,徐景坤组建了自己的科研课题组,他给课题组定了组训:“自利利他”,出自《佛遗教经•众生得度》中的“自利利他,法皆具足。”他希望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不要忘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并将这份关爱和帮助传递下去,帮助他人共同迈向成功。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他已成功在江西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科研成果显著: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科技部课题1项,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等其他省部级课题30余项,总经费超过1000万元,团队成员每年为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审稿超过100篇次,在国内外同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他领导的课题组在有机热电新能源材料、高分子电致变色材料、高分子电容器材料、高分子电化学传感材料等领域在国内外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在清华只有短短几年,但这几年的学习里收获非常丰富,这些收获让我终生受益。”徐景坤说:“清华教会了我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不管在哪一行,在哪个岗位上,不论是教书,搞科研,还是做行政,都要不畏艰难,努力奋进。要做,就要尽自己全力,努力做到最好。”


相关新闻

  • 172022.03

    全国政协委员徐景坤校友与化学系师生座谈

    3月10日下午,化学系2000级博士生校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受邀来到清华大学化学馆301涌泉报告厅,以“科研起步与研究生培养”为题与化学系师生进行座谈。会议由化学系党委书记梁琼麟主持,党委副书记于莹等十余名教师代表参会,来自化学系、致理书院等单位的本研百余名学生线下线上参会。徐景坤首先介绍了自己曲折而充满探索的求学、就职经历,真诚分享了自己在职业与人生选择、科研方向探索...

  • 152017.06

    贾中元:实现了“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理想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蒋南翔校长曾明确地号召:清华学子毕业后要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我那时为之一振,为此心动,感到这是一句金玉之言,掷地有声、庄严神圣,由衷地接受,暗下决....

  • 172018.12

    理想信念 矢志不移——王浒学长在纪念清华园解放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年12月15日,王浒学长在纪念清华园解放7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一)纪念清华解放首先要纪念解放战争时期轰轰烈烈的革命学生运动。

  • 162014.07
  • 302016.03

    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分会

       清华校友总会深圳研究生院分会(以下简称“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会”)于2014年10月26日成立于深圳。旨在加强国内外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校友之间、校友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服务广大校友,促进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和建设,发扬清华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富强、为清华的发展做出贡献。本团体的监管单位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领导单位是清华校友总会、深圳市清华大学校友会。    清华深圳研究...

  • 212022.01

    郭永怀:一生信念 科学救国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研究开拓者,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以及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99年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虽家境贫寒,却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后于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得到了顾静薇、饶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导。这不仅培养了郭永怀扎实的物理学...

  • 172021.06

    我校发布《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和《创新体系意见》

    2月24日,清华大学正式发布《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两份意见深入贯彻中央相关指示精神和战略部署,充分分析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真问题”、拿出“真举措”,系统、创新设计具有引领性和清华特色的解决方案,推动学校事业再上新台阶。

  • 152009.07

    顾秉林校长在2009年夏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发扬创新精神 践行理想信念2009年7月14日 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又有四千多名研究生同学圆满完成学业,获得博士、硕士学位。

  • 052011.08
  • 05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