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丛乐:CRISPR的第一批“访客”

2018-04-08 | 来源 公号“DeepTech深科技”2018-04-03 |

2018年1月,丛乐因“首次使用CRISPR-Cas9系统作用于人类和鼠类细胞基因,并揭示了相关技术在基因治疗,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潜力”,而入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丛乐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一年后转入生物系,曾获2008年度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后赴哈佛大学完成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现为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布罗德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访问学者。

基因是我们体内生物性状表达的源头,ACTG序列隐藏着生命的秘密。能够对基因进行改造意味着拥有与造物者比肩的能力,而CRISPR就是一项拥有这种魔力的技术。CRISPR原本是一种源自细菌及古细菌中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却意外成为了真核细胞体内的基因组编辑工具。短短两三年的时间,CRISPR已发展成为生物学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研究工具之一。它不但丰富了我们对于细菌、古细菌生理机制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这种体系的改造利用将带来席卷整个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巨变。

作为本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丛乐就是将这项技术带到人类基因世界的青年科学家之一,由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文章“Multiplex Genome Engineering Using CRISPR/Cas Systems”首次揭示了CRISPR-Cas9系统作用于人类和鼠类细胞基因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至今已经被引用了超过5000次。这篇及相近时间发表的数篇CRISPR文章也成为很多学者认识到CRISPR魅力的契机。在此之前,人们早已认识到基因编辑的重要性,也开发了一系列工具来完成靶向基因编辑,诸如锌指(Zinc Fingers)蛋白、转录激活因子效应蛋白核酸酶(Transcription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和归巢核酸内切酶,都曾或多或少在学术界引起热潮。但是这些工具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比如价格昂贵,可操作性低。

CRISPR应运而生,具有效率高,可操作性好等特点,并且成本相对较低,一跃成为新一代精确基因编辑的应用平台。自此,生物圈掀起了CRISPR的风潮,世界各地的生物实验室都搭建起了自己的CRISPR平台并开始进行相关研究。

丛乐200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一年后转入生物系,并于2008年荣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2009年本科毕业之后他来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成为张锋教授的第一个弟子,从此走上了CRISPR的研究之路,他们也是CRISPR技术从基础研究走向技术应用的第一批访客。博士期间,他先后发表了将基于TALE和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基因治疗、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潜力昭告于世人。博士毕业之后,丛乐前往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加入了Aviv Regev教授课题组,专注于单细胞测序、基因组学及计算生物学的研究,并与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来探究癌症免疫学机理和针对癌症免疫调控的疗法开发。

丛乐曾获2008年度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

在他从求学、做研究到现在为止,他总是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什么并坚持为之努力。对于科研,丛乐觉得,难得有机会去做一点可能有风险但也会有很多未知回报的事情,需要十分珍惜和努力,也要对研究的领域充满敬畏:“生命是这个世界最神奇的要素之一,能够开发使用新技术去改造和理解生命,对于健康、环境这些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如今CRISPR的研究已经遍地开花,但如何做到精确控制与改造依然是最大的难题,这需要技术加数据的推动。丛乐表示希望结合自己理工科融合背景,衔接新生物技术和大数据计算分析实现对生命最基本的元件“细胞”的精确控制与改造,从而改善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这也正是丛乐对于创新的理解,他认为创新的要素有两点且缺一不可:一是深入理解领域最前沿的问题和挑战,二是跨领域思考并结合不同知识技术从而推陈出新。

丛乐在2017亚布力青年论坛创新年会主题论坛“复制人脑与恋爱机器人”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