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跨越“江”海,“波”澜壮阔,抒写精彩科幻|访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1996级校友江波

2021-10-20 | 来源 公号“THU电子系校友会”2021-10-18 |

江波 清华大学电子系1996级校友,中国科幻作家代表人物。迄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六十余篇、长篇科幻小说六本,代表作品《湿婆之舞》、《时空追缉》、《移魂有术》等。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重量级奖项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作品《移魂有术》被改编为电影《缉魂》,于20211月公映。

何为“科幻”?一言概之:是指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影响。从全球第一部科幻小说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面世以来,科幻如今已发展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文化潮流。

要成为一名科幻作家,既要具备文学底蕴,更要拥有相对专业的科学知识架构。江波凭借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写出了大量科技基础扎实的科幻小说,被誉为“21世纪硬科幻代表作家”。

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才子,迄今为止,已发表长篇小说一百五十万字左右、中短篇小说一百三十万字左右。代表作品有《时空追缉》《湿婆之舞》《移魂有术》、长篇科幻小说《银河之心》,《机器之门》等。他的一系列作品构思奇特,为读者开启了奇妙绝伦的科幻世界之门。

江波作品

成长之路:功在平时,兴趣使然

在浙江杭州千岛湖镇,江波度过了他的小学和中学时代。在他的记忆中,这座汲取着千岛湖水润气息的小镇,白日风景秀美,夜晚星空璀璨,学习之余偶尔仰望星空,令人浮想联翩,思维会不由自主地跳脱出去,在宇宙中天马行空地翱翔。

高中时期的江波,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异,尤其是物理,成绩更为突出。让不少同学头疼的物理题,他总是能轻松get到解题思路。那时候,在他心中,就默默地憧憬着:希望自己将来能在与科技相关的领域学习、突破和有所成就。就像采访中江波所言:一路探索的过程,是兴趣使然,更是一种享受突破的乐趣。

令人惊讶的是,如今已经是知名作家的江波,提及其在高中时期的“写作水准”,他却很自谦地说:并不突出。那时候的他,就是喜欢提起笔来写,也参加过不少作文比赛,也曾拿过奖,但他却自我感觉并不出众、只是谦虚地用“中上等”来形容。

事实上,所有的成就都是功在平时,方能水到渠成。江波爱动笔、爱表达、爱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在高中时期,他不仅积累了厚厚的几大本日记,而且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想得快、写得快”,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十几篇的周记暑假作业,他往往用两三周就能完成。爱思考、进而付诸于文字来勾勒,这个不断磨练、点滴积累的过程,在无形中,让江波已经拥有了连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内功根基。

这样的好习惯,江波一直坚持到今天。正是基于这样的磨练,他完成了从小镇学霸到清华电子系才子的跨域,也促动他用笔触勾勒出一部部新奇、有趣的科幻作品,成为很多人喜爱的知名科幻作家。

清华洗礼:人文传承,灵感源泉

1996年,江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从小城镇到大都市,从一个小县城的高中到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踏上更大的舞台,江波也成长得更快。“实事求是地说,清华是塑造我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之地。”

在高手如林的清华,第一次考试,江波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全班25个人,他考了倒数第三。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的心情当时沮丧到极点,在床上躺了半天没动。就在那时,他意识到了人外有人,就像这大千宇宙一样天外有天。在清华,江波经受了挫折教育的洗礼,心态上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端正心态,谦逊地去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时刻鞭策自己去做好一个普通人,其实,这样的心态更有助于成长。”回首往事,江波总结道。

从清华大学电子系的才子到科幻作家,这样的转变,在不少人的眼里,似乎跨越很大。但事实上:就像妙不可言的人生境遇一般,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清华,有两大因素是触发我人生际遇的源泉。第一是人文氛围的传承与影响;第二则是源于网络初兴BBS论坛的带动。”江波用两大因素概括了母校令他受益终生的培养和深入骨子里的影响。

(一)人文传承:一个爱泡图书馆的电子系才子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图书馆都是江波最为钟爱的地方。他还记得,一放暑假他就喜欢跑到县城里的小图书馆,有时到得比图书馆的老师还要早,就坐在台阶上等着开门。

清华的图书馆更令江波“惊艳而兴奋“。两大图书馆,清华的学生习惯称之为:新馆和老馆。这里不仅藏书丰富,更重要的是,在肃穆的老馆,依然保持着民国时期的风范。阅览室里几张宽阔的大长桌、厚实的扶手椅……守护着一排排一眼望不到头的书架。江波清晰地记得:阳光透过大大的窗户射进来,浮影斑驳中照在墙上的名家画像上,这些曾在清华担任导师的国学大师们,似乎在鼓励着每一个踏足这里的学子。

“当时,我心里常常闪过这样的念头,这里也是当年大师们坐过的地方,冥冥之中,他们的精神就这样跨越时空,在这里得到交流和传承。”的确,百年清华,教书育人的根本,其实正是在于这种深厚的积淀与传承。

(二)网络初兴:BBS论坛促动灵感

1996年进入清华之前,江波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清华,他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第一次与网络“触电”。值得一提的是,清华是最早建立校园网的大学之一,校园论坛也成为学子们交流沟通的重要阵地。

大二下半年,江波所在宿舍的同学们一起凑钱攒机,从此,他开启了与BBS论坛的不解之缘。他不仅在论坛上的科学幻想版块中如鱼得水,而且通过这样的契机,还接触和阅读了之前并没见过的诸多国内外经典小说。“BBS论坛,可以说是中国科幻作家的发源地之一,现在很活跃的一些科幻作家,当年都很热衷于BBS,他们的很多原创作品也曾经发布在那里。”

提及BBS论坛,江波非常兴奋,他认为,BBS论坛的诞生和使用,对中国校园的学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直接的是,帮助他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网络笔友”,也吸引了一群对科幻感兴趣的聚焦人群。虽然分布在不同的高校中,大家学习着不同的专业,但在BBS上面的科幻世界中,大家非常乐意去交流、去创作、“这种互联网+的初级衍生形式,沟通与分享的效率要远远高于传统的笔友,在当年,它跨越了校园和区域,成为我们探索和想象的源泉之地。”当年,清华的学生们还成立了科幻协会,吸引了不少同学的加入。还与《科幻世界》杂志合作,邀请到了中国第一位科幻小说作家郑文光老先生,与大家交流和分享。

如今,尽管已经离开学校很多年,但精华区依然挂着他曾发表的文章,他也还会去登陆,追忆一下往昔时光。对于清华的BBS论坛,江波充满了感情。可以说,BBS论坛是他的福地,也是他起飞、成长的根基。

(三)笔耕不辍:放飞想象与科幻结缘

从大三时,江波就开始了写作之路。他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个被印成铅字的作品并非科幻类,而是关于一个校园生活的爱情故事。后来还被收录在一本清华学生的创作合集《雕刻时光的工匠》中。这个故事最早以连载的形式发布在BBS论坛上,其中抒发着对大学生活的记录和感悟。“当时,很多电子系的同学都读过,评价也不错,可能大家觉得比较写实,都深有感触。”

真正开启江波科幻类的作品,很多人都认为是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最后的游戏》。然而,事实上,他最早的一篇科幻小说诞生于1998年。当时《科幻世界》杂志在清华大学组织了一次征文比赛,他投稿了一篇作品《历史》,荣获了三等奖。

2000年,江波本科毕业,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读研期间,江波依然还是图书馆的常客。他翻阅和拜读了人文、哲学、历史等多领域的书籍,从中吸收到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表达方式,享受着探索精神世界的放飞自我和身心愉悦。

2003年,江波硕士毕业。同年,作品《最后的游戏》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布。这篇讲述人类文明终结形态、创造出一个相对自由的极乐世界的作品曾经入围第三届倪匡科幻奖。这一赛事,在当时的科幻界含金量非常高。

永葆初心:持之以恒,强大自我

回顾自己一路走来,江波在采访中概括自己的心得:一是永葆初心;二是持之以恒;三是建立起知识框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三大层面,方能成就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一)坚持的力量,水到渠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河。滴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而是坚持的力量。从2003年正式开始科幻创作之路,一直到现在,江波已经坚持了18年之久。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一场长期的战役,唯有靠坚持二字,才能战胜自我、持续突破。“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天赋,勤奋对于成果至关重要。”

在创作过程中,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作者往往昙花一现,当年在BBS论坛上活跃的人很多,但能长期坚持下来的却是凤毛麟角。江波非常欣赏加拿大著名心理学教授乔登·彼得森在 《人生十二法则》中提到的第一法则:笔直站立、昂首挺胸。面对挫折、面对挑战时,敢于亮剑、敢于以正能量的状态去应对,才是积极人生的不二法宝。唯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才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这正是“自强不息”清华精神的精髓所在。

(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坚持的力量,江波认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基于自身的兴趣,找到人生的发力点,如此方不会迷失方向,如此方能不忘初心。清华人文学院的格非老师曾经说过一段话:我认为人的一生是不值得过的,可以随时死去。惟一值得过的,最美好的事情,你要想做一件事情,彻底忘掉你的处境,来肯定它。要满怀激情做一件事情,生活才有意义,这绝对是生活最重要的真谛。江波认为,这句话用来阐释初心再合适不过。

找到了方向,就找到了发力点。“对我来说,科幻吸引了我,让我感到趣味横生,在这样的前提下,激发我不停地去创作。”江波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八个字来形容自己持续创作的状态。

不能以功利的因素去衡量写作,初心不灭、保持活力,唯有初心熊熊燃烧着火焰,对于科幻写作的探索就不会停止,人生的意义才会有价值。这是江波多年创作的领悟。

(三)读万卷书,搭建丰富的知识架构

近年来,风靡大江南北的江波,被誉为“硬科幻小说作家”,这是因为他的文字技术含量较高,想象宏大而奇特,却又合理而令人信服。“逻辑是科幻小说的根基,清华理工类的训练和学习,对我而言,确实具备了一些优势。”饮水思源,江波很感激在清华大学积累的科班知识和学习过程中锻炼的逻辑思维方式,这让他对科学技术前沿的信息具有很好的理解能力,帮助他迅速把握专业术语的含义等等。

当然,江波特别强调,对于某一领域长时间的关注和知识积累,同样也很重要。把自身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思考方式,坚持融会贯通,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包罗万象的知识结构。他很欣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一次访谈中的表态:大量资料的收集是写出精彩历史小说的基本功。“小说之所以精彩和吸引人,其实就是建立在对资料的透彻掌握和恰到好处的引用上。”

读万卷书,要积累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对阅读的吸收和运用。除了长期保持对科技前沿的关注,江波更是涉猎了科普、历史、哲学、宗教等多领域的书籍。“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框架,在这一阅读和吸收过程中会爆发出一些灵感,也会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人生百态。”

(四)科幻未来:无限遐想,尽情翱翔

迄今为止,江波已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六十余篇、长篇科幻小说六本。目前,江波也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一直在创作新的作品。随着越来越多人对科幻的热爱,他的很多作品已开始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到粉丝面前。其中一部作品《移魂有术》被改编成了电影,在今年1月上映。在江波未来的创作计划中,将会有两大系列。一大系列是他正在创作一部和《银河之心》在同一框架下的太空歌剧类小说,探索架空世界下的人类未来、以银河深处生活着的实验人类群体为主角。另一系列他将和一位青年导演合作,正在探讨能否实现书和电影的同步面世。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江波经常被问到如何看待人类与机器的未来关系?在他的另一部耳熟能详的作品《机器之门》中,当人工智能有了绝对优势碾压人类的时候,却突然放弃、顿悟了,人类经过顽强抵抗之后却突然失去了压力。他引用金刚经的名言: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以一个宏大的叙事来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这部作品江波每天平均写一千字左右、大概写了一年的时间。曾获得第30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中最重量级的奖项——“最佳长篇小说”奖。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提及机器与人类的未来,江波的观点是什么呢?在采访中他用了一个小小的比喻来阐述:“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其实,人工智能就像人类抚育的一个孩子,需要人类用文明的规则和方式去引导和教育,把它绑定在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上。从长远的思考来看,人工智能和人类还是有和平共处的很大可能,除非人类想去进攻,威胁到它的生存。”

江波表示,人工智能到现在为止还是为人类服务,至于未来机器是否会站到人类的对立面、或者还是和人类社会融合得更紧密呢?这是一个不可预测、没有绝对答案的课题。因为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本身就很难定义出一个标准答案。恰恰正是因为这些,才为科幻创作带来了无限遐想的思考和空间。期待着这位清华电子系的才子,继续以笔触为羽翼,带领我们尽情翱翔在无限精彩的科幻世界里。

采访的最后,这位从清华大学电子系走出的作家,江波以过来人的经验寄语学弟学妹:电子系是清华大学的第一大系,精英荟萃,从这个系走出来过很多风云人物。希望在清华读书的学弟学妹,珍惜大学的每一寸时光,因为大学时期的很多经历和积累决定了未来的人生走向。更要好好珍惜现在的求学环境,期待学弟学妹将来都会拥有多元化的发展,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采访 | 周晓滢、孙鹏鹏、乔元春

图片 |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