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精神小伙叫张振宇,他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是陕建一建集团七公司副总工程师,是2023年“陕西好青年”的获得者。有人问他,毕业后为什么不留在北京,或在研究所工作,现在张振宇给出的答案是:在陕建的工地上,他要用青春和知识实现他的智慧造楼梦。

张振宇(清华大学航院2017级硕士校友)
一个清水砼之梦
在建筑行业,浇筑混凝土的最高标准是“清水”——表面如水面般清澈透亮,为此每一道工序都要精雕细琢。曲江·云松间项目在浇筑墙柱混凝土时,张振宇各方面数据都严格把控,还是发现模板拼缝之间和墙柱阳角处总有一道深色的印子,仔细检查后发现在这些特殊部位,少量的浆从模板之间的缝隙流出来,工地常规做法是在这些部位加海绵条,还有的后期处理一下,他觉得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于是,张振宇和技术团队将模板施工细化为17个工序,每一道工序严格管控,在模板拼缝处采用玻璃胶封堵、模板阳角处一侧为方管,另一侧为方木、钉子距离模板5公分,在施工中他一次次实验,寻找最精确的数值和方法。经过多次试验,甲方给出“把混凝土打的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泽顺滑”的高度评价,他们的清水混凝土工艺标准在整个集团进行了推广,在省级观摩会上也受到专家及同行的点赞。
一个造楼机之梦
“空中造楼机”已成为中国建造的国家名片,但目前仍存在整体重量大、标准化程度较低和周转性低等弊端。当曲江·云松间项目还在打地基的时候,担任项目经理助理的张振宇就在想,能不能采用“人机合一”的新模式,让266米的超高层轻装上阵、生产加速呢?
在设计过程中,他多次出去取经,学习省内外现有造楼机的优点,总结造楼机后续发展的方向,构思陕建造楼机的优势。随着构思轮廓渐渐清晰,他开始带领技术团队没日没夜进行技术攻关,经过两个月研讨完善,很快完成80%的设计任务,就在他对后续存在的13个问题逐一优化时,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由于张振宇没有考虑到部分楼层剪力墙内钢板的安装问题,导致造楼机主框架和楼体钢板存在30厘米的重合,这意味着造楼机安装完成后这部分钢板无法进行吊装,将给项目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就因为这30厘米,张振宇和团队20多天的努力白费了。更棘手的是,当时距离预定设计完成时间仅剩10天。于是,张振宇当机立断召集分包商以及劳务班组召开专项讨论会,听取大家意见,再建立全套数字化模型进行模拟,经过12次数字化模拟、25次会议研讨、上百次图纸深化后,终于拿出了新一代轻型造楼机的“陕建方案”。2022年8月19日,陕建“造楼机”正式上岗!
新研发的造楼机平台总重量仅260吨,比同体量造楼机减重一半多;其次装配率达80%,可以实现像搭积木一样安装造楼机,仅需40分钟就可以完成1次顶升,速度是常规造楼机的3倍。由于采用装配式的设计理念,当造楼机使用完成对造楼机部件探伤后,还可以继续用到下一个项目建设中,彻底改变常规造楼机仅有一次使用寿命的现状。在这个过程中,张振宇和团队还在造楼机上设置了5类、25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平台受力,并落地了首个“造楼机安全智能监测平台”,真正做到了创新引领、智慧加持。
一个碳排放之梦
从“小张”“张工”到后来的“张总”,张振宇从职场小白锤炼为陕建一建集团七公司副总工程师,同陕建铁军日夜奋战的日子,他体会到“独行快众行远”。在集团和公司领导的支持下,他牵头成立了“青年创新创效工作室”。工作室下设4个小组。科技创新攻关组依托项目推进新一代智能建造平台、建造碳排放监测、高流态次轻免振捣再生混凝土等重难点课题。技术创造价值组推广了超深基槽再生混凝土回填、后浇带素混凝土支撑、免打孔模板体系等18项创新做法,为企业降本增效800余万元。技术标准做法组针对各分部分项已形成5份同质化标准做法手册。创优全过程策划组通过全过程策划确保了航天项目国优金奖、玫瑰园詹天佑奖的顺利创建,已将公司创优经验及做法汇编成册。

曲江·云松间项目要想控制碳排放,先要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明确碳排放的数量来自哪个环节。张振宇经过近半年不间断检测,迭代三个版本,将碳排放监测系统与陕建的智慧工地系统进行数据联动。通过数据分析,他们发现通过采用电车商混车替代烧油的商混车可减少碳排放500吨。目前该系统已在西安高新新地标——鸿瑞天成项目实施。
从山西农家子弟攀登至中国高等学府殿堂,知识改变了张振宇的命运,从清水混凝土、造楼机到碳排放监测系统,知识推动建筑业快速发展。未来,他将聚焦建筑业“双碳”目标、装配式建筑、数字建造、智能建造等领域加紧研究和落地,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