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葆春(1979级机械)
我出生在陕西关中一个贫穷的家庭,儿时的贫困练就了我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性格。上小学适逢“文化大革命”,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的九年学习中只有1972年智育回潮那一年及粉碎“四人帮”后的76年到79年的四五年间学习了一些东西。
初中的假期第一次远行到县城,偶遇一仰慕清华的文革前的高中生,从此,“清华”这个神圣的名字便深深印在我的心里。适逢粉碎“四人帮”,国家开始重视教育,我们那个很小的乡办中学也沸腾起来。至今我还清晰地记着老师为教好我们,以极大的热情、不计任何报酬和同学一样起早贪黑,没有电,点起煤油灯夜战,经常凌晨冒着刺骨的西北风,踏着积雪,在空旷的田野中走向学校。很快课本已不能满足我的求知欲,家里穷,没有书,就向同学借。书中有好东西就记笔记,两三年来,光记笔记的本子垒起来就有两三尺高,而且在每本的首页上均题有“为进清华而奋斗!”。两三年中,几乎每天摸黑去两里以外的学校,晚上大都学习到半夜以后,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终于如愿考入梦寐以求的清华园。
在清华的五年中,我和同学们一样,每天除了下午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外,就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为了抢上一个晚上学习的地方,常常先去学习后去吃饭,在图书馆等座是常事。生活上主要靠学校的助学金,假期靠看门、给新同学背床板、在建筑工地干活、帮研究生搞论文等勤工俭学补充生活费用。
弹指一挥间,艰苦紧张的五年大学结束了。五年间,我不仅在清华学到了基础理论知识,学会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更学会了厚德载物做人的正气。
1984年我毕业分配在军工厂,工厂领导十分重视,让我准备购买电镜并组建金相室,后因裁军导致经费不足而使该项目搁浅了。为了寻求发展,1988年初我调入机电部直属的电炉行业归口所。工作需要,分在了总师办一干就是三四年:编规划、搞指南,文字性的工作使我感到十分空虚,一再要求下研究室搞课题,干些实际工作。所领导让我当总师办主任以示挽留,我坚决不肯。于1992年初下到室里,当我捧起那一厚叠完全陌生的图纸资料时,才知道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而此时领导也因我执意下室里而生气,认为清华人太狂,别人送礼想当官还当不上,而清华人送官也不要,真是书呆子,不可理喻,从此什么好事也与我无缘。1992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经商高峰,许多同龄人纷纷下海,而我才刚改行,从零开始。此时距毕业已经八年了,我不仅从头开始机械制图、从头开始深钻电炉设计,更像小学生一样虚心向专家、教授学习,我似乎又回到了母校,找回了自我:每天起早贪黑,不计报酬加班加点,甚至星期天也不休息。干完自己的课题,又去无偿帮助其他人搞课题。那时一个月才三四百元工资,生活相当艰苦,一间16平米的小屋,冬无暖气,夏无空调,酷暑严寒相伴。就这样,一月、两月,一年、两年,转眼又一个八年过去了。这段时间,很多人从内地流向沿海去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我同样也有很多机会离开西安,并多次谢绝朋友的加盟邀请,在较多不理解的目光里,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了下来。不知不觉中,我从一个电炉设计的门外汉成长成一个电炉设计专家,从参与大型出口项目再到大项目的负责人,从关键项目离不开我参与到当上研究室主任。
1999年我临危受命在所里出任研究室主任,在百废待兴的第一个项目中,从方案设计、技术谈判、设计调试,一次三台套几乎是我一个人完成了75%的工作量。由于项目全国首屈一指,且利润可观,不仅凝聚了群众更赢得了领导的高度赞扬,也为清华人争了光。在电炉所里干具体工作近十年,收获不少,我觉得人要有自己的追求,不能人云亦云,别人下海我下海,别人经商我经商,别人去南方我也去南方,我认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我是那种爱干具体工作的人,每干成一件事我就有一种幸福感,这也是我的追求。
2000年,工作中一个偶然机会,我接待了航天六院165所党委书记郭宽峰等领导,当时我们互不了解,仅谈了约半小时的工作,有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许是这约半小时的交流显示了作为清华人的业务功底,随后郭书记多次做工作让我到航天工作。我本是一个普通技术人员,能受到郭书记如此重视,可见他惜才爱才,在这样无私而又独具慧眼的领导手下何愁干不好工作?经过两年的思考,我于2002年来到航天工作。生活上得到郭书记等领导的百般关怀,我也更加百倍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一年后,因工作努力升为正处级。再一年后,使我领导的小单位扭亏为盈。我想这是过去干技术工作原始积累的结果。
由于技术精通,在行业里便慢慢有了些知名度,业余也不断有人来咨询,也有一些单位干不了的事找我业余把关或做技术方案或搞设计,生活十分忙碌,但过得很充实,自然收入也在增加,不再为吃饭发愁。有时收入相当高,这或许是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真正体现。有道是:天道酬勤。平凡的工作同样也为清华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长期辛勤的工作积累中,由量变到质变,在学业、技术、声誉等方面出现飞跃,使得生活、事业双丰收。现在社会上的青年人,大都对自己的期望非常高,对自己的评价也非常高,这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容易出现眼高手低而导致看不起从基础层面干起的工作,觉得空有一身本事和先进理论却无施展的机会,而实际上能力、先进的想法必须从一件件具体工作实践中积累起来才能得到认可,因此只有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还要耐得住寂寞,把一点一滴的事情做好,积少成多才能有所建树,并最终必有回报。
求学时清华流行一句话:“在今后人生旅途中,清华给你的是一杆猎枪而不是一袋干粮。”二十年工作的经历使我觉得从清华学得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及清华精神就是猎枪,而要做到弹无虚发还需静下心来,认准目标,甘心从基础工作及基层干起,切忌浮躁。
社会的复杂与学子们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只有毕业后依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细细体验,而清华的校训厚德载物又是我们融入社会的一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