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回忆峥嵘岁月

2008-12-02 |

刘海梁(沙金)(1947中文)

刚一进联大,我感到很陌生,上课、学习方法都和中学不一样。大一国文课,有教材,还要记笔记,我水平低,当堂记不下来,下课后得补笔记。老师要求课外阅读参考书,写出读后心得,说是为了培养自学能力。还有上逻辑课,也要记课堂笔记。整天忙得手忙脚乱的。大二就好些,自学能力有些提高,环境也熟悉些,思想水平也有拓宽。除了上课作业外,有时间参加课外活动。见到民主墙上的墙报,深感兴趣,逐渐了解众多社团在宿舍忙碌,又写又画,所以才有如雨后春笋般、琳琅满目的各式各样的墙报,有时我也凑近人多的地方观看墙报。也有教授学者作学术报告,引起同学们的关注。联大新校舍的校园,一派新鲜气氛,充满了吸引力,一切都感到新气象新天地。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民主堡垒”,果然名不虚传。

中文系的活动也很多。47级同班同学郭良夫,我们一同上课,一同参加系里会议,又是同宿舍住着,彼此熟悉友好,成了好朋友。联大选修课交叉进行,班级混合听课。44级老大哥王松声也同上课,同参加系会,经常见面,都很熟悉要好。这两位好友又都是联大剧艺社的元老,他俩介绍我参加剧艺社的活动。新中国剧社从桂林迁到昆明,正筹划开锣演戏。我们剧社为了祝贺开张大吉,在新中国剧社上演京戏《鸿鸾禧》。这是我们第一场戏,相当重要,三元老联袂粉墨登场,倾情扮演:郭良夫扮金玉奴,反串花旦,小嗓儿洪亮,颇引起观众兴趣;王松声扮莫稽,倜傥潇洒,把一个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萧荻扮花子杆儿,戏不太多。他们通力合作,确实捧出一台好戏,观众一致好评。新中国剧社感到满意,我们显示出实力,为今后双方的团结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既然剧艺社成立了,共同的就是演戏,于是千方百计找机会,准备条件上演。中文系上演吴祖光的话剧《风雪夜归人》,王松声、施巩秋领衔主演,迎来观众满堂喝彩,一炮打响。我在后台工作,增加许多知识。后台的布景、道具、灯光、服装、化妆以及拉幕,样样必须百分之百准备齐全,千万不能出差错,如出一点点纰漏,就会影响全局,每个岗位都重要。他们之间关系是互相配合合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了解这个道理后,就干好本职工作,心安理得,乐此不疲。戏剧艺术博大精深,岂能一朝一夕就能认识透彻,其实那时的认识也是很浮浅的。

“一二·一”运动使我的思想受到巨大震撼和启发,烈士的鲜血擦亮了我的双眼,只有同仇敌忾、全心全意投身革命,勇敢战斗下去,讨还血债。我们剧艺社的同志们都参加罢委会的工作,有的写材料,有的油印,也有的上街宣传“一二·一”事件的真相。王松声具有专门经历积淀,他以满腔悲愤迸发出强烈的激情,创作出广场剧《凯旋》,在昆明、在各地排演演出,演员和群众打成一片,终于喊出“反内战,反独裁,要和平”的怒吼。郭良夫创作的三幕剧《潘琰传》,剧本一写出,我们马上排演,向社会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台上台下齐声怒吼:“血债要用血来还!”收到很好效果。戏剧家田汉、洪深看过戏,也一致好评。为此,我认识到,戏剧艺术不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战斗的有力武器。

联大随着抗战胜利而结束,复员回平津,分成北大、清华和南开。虽然我们留恋云南这片培养我们成长的热土,但是我们还要复员北上,完成我们的学业。王松声、郭良夫和我,我们都决定去清华就读。19467月初,剧艺社20多同学一起乘敞篷汽车,从昆明出发回北平,日晒雨淋,一路颠簸,同志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有说有笑。到武汉改乘船,经上海过秦皇岛,一个多月的旅途生活,终于到达北平。当我们到贵阳时,见报上披露闻一多教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我们都惊呆了,悲痛欲绝,个个义愤填膺。想起同恩师闻先生相处的日子,往事历历在目。尤其是想起先生《红烛》诗篇:“烧罢!烧罢!烧破世人底梦,烧沸世人底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的末尾:“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深受感染,决定一生干教师工作,同孩子们一起,教学相长,永远为民主、和平战斗下去。

到了清华,根据工作需要,成立了清华剧艺社,郭良夫被选为第一任社长,还有王松声和其他同志,工作继续开展下去,同时又招收新社员。这时我被选为学生自治会的宣传委员,负责宣传工作。1946年末,北平发生北大一女生被美国兵强暴事件,北平各大中学生愤怒起来抗议暴行,罢课大游行。我们清华也进北平城游行示威。

1947年暑假,我从清华毕业,到通州潞河中学(教会学校)任教。凑巧与那里富育女中(教会学校)刘鹤龄老师相遇。他乡遇故知,青年人有共同语言,同为人师,志同道合,两人常见面谈心,互相介绍学校情况。她介绍燕京大学化学系启明团契读书会的情况,我介绍“一二·一”运动以及清华的情况,我们研究如何开展学生启蒙工作。我到潞河时间短,人地生疏,学生、教材都不熟悉,总感到备课不充分。正当我情绪不稳定时,可喜的是王松声、郭良夫两位好友来到潞河看我,他俩对我多有鼓舞,增加了信心。转眼间学期结束,寒假将至。一天,刘鹤龄告诉我一个坏消息:敌人要抓我。经研究,我决定离开潞河,到解放区参加革命。离开潞河那天,只有她一人相送,她还赠我一件毛线衣,表达了她的深情厚意。我默默地离去,她依依地惜别,其情尽在不言中。过了几天,经介绍,我通过封锁线,到冀东解放区参加冀东军区北平工委(代号长城部)的革命工作,我化名沙金。后来首长交给任务,回北平跑交通。临行时,置酒送行以壮行色,首长说:“祝你深入虎穴,早日完成任务,胜利归来!”我用假身份证,化妆成商人潜入北平。几次跑交通,都胜利完成任务,回到长城部。当时平津战役已开始,毛主席英明领导,确定策略,围平促谈,堵住塘沽口,狠狠打天津。天津炮声隆隆,吓得通州敌人望风逃窜。不久通州解放。我们连夜行军,跑步进了通州城,那时心情极为欢畅。成立军管会文教组,我和刘鹤龄都参加文教组工作。当时刘鹤龄化名流火,我俩久别又重逢,自然叙述别后的相思苦情,珍惜相聚的甜蜜,感情更加密切。

1949年新年献词,毛主席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我俩行动一致,投笔从戎,参加48军,部队是座大熔炉,锻炼我们成长。漫长的军旅生活,至今难忘。徒步行军,跋山涉水,餐风宿露,跃进三千里,到达赣州驻军休整。办干部学校我俩当助教,讲社会发展史,“从猿到人”;也当采访员,结识了许多英雄人物,当代花木兰、女扮男装的郭俊卿,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都是48军的。我们平时给他们上课扫盲,教写作,帮助辅导写作,开英模会时结为好朋友,鼓励他们写自传小说。经过种种考验,我和流火先后入了共产党。1951年组织上批准我和流火结婚。几年以后调仪表厂,我俩安下了小家庭。流火为仪表厂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文革”以后,拨乱反正,剧艺社的同志们恢复了联系,彼此通电话写信,也办起《剧艺社社友通讯》。这时聚会也多了起来,那联欢场面,通过照片传递愉快真情,不言而喻,在京的、外地的,大家同享这份情谊。我和爱人流火也亲身参加过,分享这份欢乐,至今不忘。

(选自《云南西南联大校友通讯》19期)

相关新闻

  • 182024.11

    校长李路明赴福建省访问并看望在闽校友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62024.01

    西南联大化学系校友蔡美茹百岁诞辰

    2024年1月17日是西南联大校友蔡美茹老师100岁的生日,蔡老师的父亲是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蔡维藩先生,她的先生是中国现代管理学的开拓者之一、南开大学管理学科的代表人物陈炳富先生(1920—2010),陈炳富先生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经济系。西南联大时期的蔡美茹、陈炳富蔡美茹、陈炳富,张涛(外文系)、萧淑芳(师范学院)一起结婚时的照片。四人在联大相识相知相伴……在南大又一直是近邻……附:南开大学档案馆一行拜访蔡美...

  • 202014.06

    百岁马识途北京行系列之: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为马老祝寿

    2014年6月14日上午,在清华大学近春园餐厅,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为百岁老校友马识途先生祝寿。

  • 182024.06

    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一行看望王汉斌、彭珮云老学长

    2024年6月13日上午,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一行,登门看望了清华大学杰出校友王汉斌学长和彭珮云学长,向他们送上母校师生最真挚的祝福和问候。王汉斌学长1925年8月出生,按照传统习俗,今年是王老学长百岁寿辰,校友总会送上了鲜花,恭祝王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虽然因为年事已高,听力减退,和大家交流有些困难,但是看着工作人员书写在纸上的来宾姓名和职务,王老学长非常高兴地说:“清华大学是我...

  • 142024.11

    陈达:隐姓埋名“采摘”蘑菇云

    “我学的是核科学,就应该到搞核研究的地方去。边远不边远,无所谓。我完全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不去最艰苦的地方,谁去?”陈达院士的这句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南航”)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汤晓斌永生难忘。陈达院士是汤晓斌的博导,也是一位“采摘”蘑菇云的勇士。1963年大学毕业分配时,学校领导曾劝说陈达留校任教。但年仅26岁的陈达还是选择隐姓埋名,去往马兰基地。陈达(清华大学工程物理...

  • 032016.03

    香港同学会基本情况 介绍

    一、香港同学会简介香港清华同学会正式注册成立于1956年。六十余年来,同学会持续不断地在香港地区为北京清华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两岸校友举办的各种聚会、交流活动,目前已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区性校友联谊...

  • 102020.08

    校庆纪实:各地校友庆祝母校建校107周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72014.01

    方锦清:一个农民儿子科学梦的四部曲(二)

    方锦清(1964工物)第二部曲:六年清华攻读,迈进科学殿堂令我难忘的是,1958年夏天,在清华园欢快的迎新歌声中,当乘载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的校车把我们送进美丽的清华园时,映入眼帘的一幅幅校园美景,接二连三地展示清华大学的四大标志性建筑:清华学堂、二道门、大礼堂和闻亭,当汽车划过大礼堂两旁的林阴大道,绿油油的树叶哗啦啦响声在我的耳边的瞬间,以及欢迎同学的热情和欢呼跳跃,令我振奋和感动!我的热血沸腾了!我...

  • 222021.02

    我们的峥嵘岁月

    我们的峥嵘岁月

  • 112023.09

    张嗣伟:回顾峥嵘岁月 开创崭新未来

    张嗣伟,1935年生,江西赣州市人。石油大学(北京)原校长兼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1952年化工系更名为石油系,并于第二年组建成北京石油学院),1955年7月毕业于该院矿机专业,后留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