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回归清华

2008-12-05 |

李学勤(51—52哲学)

2003年是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院十周年?8,我正式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来清华,刚好赶上这个喜庆的日子?

我是清华院系调整前文学院招收的最末一级学生?中学时代,我读到金岳霖先生《逻辑》等书,心生向慕,就考进清华哲学系?1952年秋,因在课余做了些殷墟甲骨的整理工作,被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找去参加工作,此后我一直在中科院?社科院?多年间常想回校看看,但旧日师友多已不在,机会很少?久而久之,连水木清华的秀丽景色,在忆想中也不那么清晰了?

后来有几件事,逐渐在我心里唤起为学校做些工作的想望?

80年代初,应清华图书馆的约请,我和几位考古学界友人来校观察原文物馆收藏的文物?通过我相当熟悉的大阅览室,走进书库,看到狭长的铁架,透明的地板,文科的中外图书依然完好地库藏着?经王逊先生?陈梦家先生等搜求入藏的甲骨?青铜器之类珍贵文物,无人研究?这使我感觉到,作为文科学者,在这里实在大有可为?

不难想象,听到清华开始复建文科的时候,我是多么高兴?1985,与我同系的刘鄂培?羊涤生两位学长来访,带来一串好消息?我当即表示,如果学校要我做什么事,一定全力以赴?承他们安排,小文《齐语与小匡》得以刊登在那时还没有公开发行的《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2期上?

1992,偶然在报纸上看见外地一所学校由校外兼职人员组成研究所的报道,给了我很大启发,于是向清华建议办一个类似的机构?得到张孝文校长等校领导和中文系徐葆耕主任等老师的同意和支持,于是建立了国际汉学研究所?我终能回到母校工作,感激欣愉的心情殊难形容?

当时,国际汉学研究所挂靠在中文系?中文系招第一批本科生,在师生见面会上,徐葆耕老师要我发言?我对新来的同学讲:我是清华老文科的末一班学生,你们是新文科的第一班学生?说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之所以动感情,是因为我认为清华这样的大学不能没有文科?文科招本科生,是其恢复和发展的重要一步,对于学校的整个事业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那次会的情景,我长久不能忘记?

这样,虽然我主要工作在社科院,只能有一部分时间来学校,却有幸目睹这里文科的发展,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建立和成长?以当时一半旁观者的身份,我要说,人文学院这十年来的历程充满了成功和业绩,却也有不少曲折与艰难?大家知道,清华文科过去曾有我们理应自豪的优秀传统,院系调整后留校的各位老师也做出许多贡献,但从建设一流大学的一流文科的要求来说,基础是相当薄弱的?学院依靠领导的指引,同仁的努力,校友的关切,社会的支持,脚踏实地,奋斗前进,达到今天的繁盛局面?所取得的成绩必须充分肯定,也是人们所公认的?

清华建设一流大学,其意义深远,绝不限于清华,这对出身清华的我是强大的吸引?我在向社科院领导的报告中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为母校?为学术事业再尽一点力?这个想法得到了社科院领导和同仁的理解支持?

衷心感谢校领导和人文学院把我调回清华?在此,我敬祝人文学院进一步兴盛发达?

* 作者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