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点点滴滴说清华

2008-12-10 |

[洪都拉斯]李镇强(1964

之一 毕业设计评分标准的第一条是“独创性”

在清华念了6年(当时本科6年制),从19641月到7月的毕业设计长达半年时间。1964年的元旦过后,土木建筑系工民建专业的20人和建筑学专业的20人,集中到同方部共同做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工程项目是——北京市左家庄小区多层装配式墙板住宅。同方部的大门朝西,面对大礼堂,同学的绘图桌也一律面朝西。方案设计一开始,在同方部入口的南边的山墙上,贴出了一个“毕业设计评分标准”,1号图纸幅面大小,横行毛笔字,记得从上到下共有56条。毕业设计是最后一个考试,大家都全力以赴,每天都是一直干到半夜12点以后才回宿舍。“分是学生的命根”,为了能争取做出好成绩,我每天总是要看看墙上的“评分标准”。回想起来,时间已经过去36年,“评分标准”的其他几条都已忘记了,然而,评分标准的第一条——设计的独创性——却时常浮现在眼前,也可以说是永远忘不了。当时,为了能做到有“独创性”,在设计方案上反复比较力求有点独创性,最后总算有点创新,毕业设计得了90分。

出校之后,30多年来,我一直做设计工作。每次在做项目的方案设计时,都会在我眼前出现贴在同方部墙上的评分标准。我知道一项设计的水平高低在于是否能做到有创新。也可以说设计工作本身的含意是创新。

因为我在国外发表论文的原因,也可以说小有点名气吧。改革开放以后我应邀到拉美做设计工作。表面看来,这是个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竞争社会。到海外没过多久,我就明白过来了,洋人到北京请我来到底是干什么,是要求我代表公司到社会上去投标竞争,去争工程项目。因为,所有的工程项目几乎都是靠投标竞争得来的。要在投标中有胜算,怎么办,怎么做设计方案?这就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好在我是清华出身,当年贴在同方部墙上的毕业设计的评分标准——设计的独创性,成了我的行动准则,也可以说是我成功夺标的法宝,胜利夺标的保障。

设计中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总体的设计方案上,每当做设计方案时,我经常是全身心地投入。上班时在思考,下班也在想,夜间醒来也还是在想。灵感的出现似乎多半是在夜间。一旦出现了灵感,马上会感到这就是我要的设计方案。一种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我提出的设计方案一般说来都可以有胜算。有一次做一个“过街桥工程设计方案”,后来经过计算,我的方案竟然比对手的设计方案节省40%多。在一个足球场工程的投标中,我的设计方案,比第2投标方案节省30%。一般情况,我做的设计方案可以节省2030%。从一次又一次的竞争较量之后已经摸到底细了,知道对手并不高明,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其中不乏有来自欧美国家的硕士、博士。中国工程师水平高,清华人的水平不是不如洋人,而是比洋人更高。可以这么说,现在,我在这个学科领域里已经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了。从意大利罗马寄来的向我约稿的信中说:“You Have Outstanding Work

一项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必然引发出一系列的新的技术问题。在做具体设计时几乎没有照抄照搬的余地,每一步都要有新的解决办法,要不断学习,扎扎实实,开拓进取,不断地有所创新,一直贯穿到工程的全过程。

工程峻工了,事情还是没有完。又要把积累的资料,学习到的新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升,撰写成论文。总之,是把做工程设计当成了我的事业。所以,没有多少上下班的概念。就是在休闲时间我也愿意去做我的工作,因为我把它看成是我的事业。至于费了多少力气,花了多少时间都无所谓,只能说是乐在其中了。在国外工作这十多年里,已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8篇,其中,美国9篇,德国1篇,意大利1篇和国内7篇(德国和意大利都是约稿)。1999年,在意大利获得“BIBM99杰出成就奖”。

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在每一项工程设计上都有“独创性”,每一项工程峻工之后,又都有论文发表。如果你问我对此有什么想法和感受,我只觉得这点本事是在清华学到的,这点事情是一个清华出身的人应该去做的。清华大学是世界一流,我是清华人,责无旁贷,理应如此,只有全力以赴,争取做出好成绩。另一方面,这更是一个中国工程师的职责。中国人有这个能力,中国人应该大步地走向世界大舞台,并占有一席之地。每次,在文章开头刊出我的照片和头衔时,我始终写做:

Li ZHENQIANG, SINIOR ENGINEER, BEIJING,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科学技术上的成绩,是中国人的光荣,当然要记在中国人的名下。

现在,不管是哪一类工程项目,也不管以前干过还是没干过,只要是有机会我都要去投标竞争。一旦做设计方案,必定要做到有独创性。有了创新成果马上撰写论文,在世界一流刊物上发表。我感觉这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我的兴趣了。

在国外工作这十多年时间,不敢说做出了什么大的成绩。但至少是在按照“毕业设计评分标准”的要求去努力工作。我始终觉得“评分标准”一直在伴随着我。

之二 文工团培养我爱好音乐

每当我想起清华,一定会想到清华文工团。1958820日,我来到了清华园。当时的心情,是要来好好念书的。但是,因为我的兴趣比较多,在校时我参加了文工团,也参加了代表队。这又培养了我对文艺和体育的爱好。

1958年,国庆节过后不久,音乐室(一栋二层青砖小楼,在校园西北角)前张贴出招收新学员的通知。我和另外两个同学,怀着好奇的心情,一起去凑热闹。看完之后,我参加了民乐队的考试。是王震寰先生考我。有一个题目是跟随乐曲去拍打节奏。最后一个题目是从桌子上摆放的几件乐器中,自选一两件,自己表演一段。没想到过了不久,我接到了录取通知书。我又来到音乐室,找到王震寰先生,王先生安排我学习———吹笙。这可是个新奇乐器,过去只是知道这种乐器叫笙,连摸都没摸过。王先生说,你有一定的节奏感,是可以学好的。后来从海淀请来一位老师(名字忘记了),专门教我一个人。可能因为队里没有吹笙的,就叫我直接参加一些演出活动。有三四十人的民乐合奏,有十来个人的小合奏,还演奏过只有三四个人的笙、管、笛、唢呐的民族管乐合奏。不但在学校演奏,还曾经到人民大会堂去表演过。

演奏的乐曲大部分是广东音乐。队员创作的乐曲有《人民公社万万岁》《周总理来到清华园》。排练和演出时间多了,把广东音乐的大部分乐曲都记住了。这么一来,就培养出对音乐的爱好,从喜欢民乐的吹吹打打,到爱好中国的丝竹名曲。

从受聘到国外工作,特别是使用电脑办公之后,在办公时间也可欣赏音乐了。这么一来,在我的办公室,时常洋溢着中国民族器乐曲。这正是清华文工团培养了我对音乐的爱好。

之三 两件小事

在此说说我遇到的两件小事,从中可看到世人对心目中的“清华人”有多高的要求,有多大的份量。

其一,近几年洪都拉斯国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厂商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也有的来自香港、澳门、台湾,以及国内的厂商。因为这里的中国人不多,有点文化的就更少了。时候不长,我和几位制衣厂的老板都算认识了。这几位老板都有大学以上学历,有的还有博士硕士头衔。他们也都知道我是清华出身。

一天,我在办公室接到电话,是一家澳门来的制衣厂的韩先生,韩先生是中山大学的研究生。韩先生是约我出去共进晚餐。席间我知道韩先生的工厂又接到一个订单,下单的是来自洛杉矶的两个朋友。下单人王先生告诉我说,他是北京化工学院的毕业生,现在在洛杉矶做生意。大家相逢在天涯,都有说不完的故事,直到晚上10点多方散。

这时,王先生说:“一起去赌场转转。”

韩先生说:“李工程师是清华出身,清华人不会下赌场。”

其二,今年3月,台湾到洪都拉斯办商展,我去看了,只有30多个展台。参观人不多,有点冷清。当天晚上,我到一家中餐馆去找朋友闲聊天,正巧又看到参加展览的两个中国人。一老一少,看上去老者已年过七旬,年轻人也有三十多岁。

当我进门时,我的朋友———餐馆老板正在接待这两位中国人,看我进来,老板示意要我过去。我来到餐桌前,还没有坐下来,餐馆老板主动介绍说,这位李工程师是清华大学的。听到老板的介绍,我感到有几分意外。而更使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位老先生听了这句话,竟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带着几分惊异的表情对我说:“你是清华出身,现在一定是高官了!”

我说:“不是,不是,我不是当官的。”老先生又说:“你不是高官,那一定是大工程师了。”

后来,我知道这位长者是山东人,在1949年他上中学二年级时被蒋介石抓兵到台湾。现在,他在国内也有投资。闲聊中知道他对国内的情况还比较熟悉。

这两段小故事都已成为过去的事情,却又时常浮现在眼前。我常常暗自思忖,做学问总能说出一个标准,谈技术还可以有一个专业划分。而做一个“清华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品德,却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楚。我只觉得做学问很难,做清华人更难。

相关新闻

  • 292022.09

    梅贻琦风范长存——纪念梅贻琦校长逝世六十周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52025.01

    熊少林:格物致知、极目宇宙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92019.04

    1984级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春风洋溢,芳华正盛。

  • 152022.12

    有教无类的清华恩师,让我感怀一生——纪念徐秉业教授

    2018年9月的一天,我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系崔振山教授那里,得悉他的博士后导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徐秉业教授已经离开人世有两个月了。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徐老师20多年来对我点点滴滴的关心、帮助,一下子都涌入了我的脑海,以前每每想到这些都会觉得幸福满满,那天却是心头酸酸。我是一个徐秉业教授远在上海的非清华学生,我和徐老师及工程力学系其他老师的“故事”要追溯到30年前,是徐老师用清华人的“有教...

  • 052018.09

    李明源:清华学子是腿上绑大锣的人,走到哪里响到哪里

    我是1957年入学的,大家都知道57年是高考招生最少的一年。全国招生107000人,其中还包括保送调干生、俄语学院不去苏联留学的保送生,因此真正招生考....

  • 282012.03

    史际平:我们拿什么来纪念您? ——悼承宪康老师

    史际平(1978级精仪) 承宪康老师去世后,我默默地关注着相关的纪念活动,曾想写一写与承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读过他许多同学和同事发表在校友网上的纪念文章后总感到我和他的年龄差距较大,与他的交往也不是很多。

  • 142020.08

    刘建平:清华学生文艺社团点滴

    回忆过去,对于每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都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事情。而每一个从清华园走出去的清华人更会对年青时期大学校园生活的种种片段,有着终生都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年恰逢清华学生文艺社团成立六十周年,作为曾经的...

  • 292019.08

    清华土木人:1959

    在迎接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之际,我收藏到一本六十年前的《清华画报》(1959年第2期)和一本《清华画刊》(1960年第一期)。仔细阅读,我仿佛穿过时光隧....

  • 082022.11

    刘跃进:记忆中的水木清华

    从姜老的书房出来,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落日的余晖映红了西边的天空。时惟早春,寒意未尽,而我内心却温暖如春。西溪旧地,道古桥边,谈话间,一个甲子的风云,好像在指缝间倏忽滑去,留下来的是对水木清华不舍的记忆。

  • 122019.09

    纪念周景良先生︱周景良谈建德周家

    周景良(李媛 绘)周景良先生生于1928年2月19日。1945年先入辅仁大学,旋再考入燕京大学,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学习分析哲学,深得金岳霖、沈有鼎二先生赏识。1950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56年被选派留学苏联,获副博士学位后,在苏联科学院晶体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62年回国,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是我国使用电子衍射分析晶体原子结构之第一人。2019年9月11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