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数学系复系的一些回忆

2009-06-05 |

——纪念数学系建立80周年

胡显承(1953土木)

清华数学八十年。1927年成立数学系,1952年撤系组建高等数学教研组,1979年撤组复建应用数学系,再更名数学科学系。随着学校的发展变化,清华数学在各个时期,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1985年应用数学系主办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应用微分方程国际会议

谈到系的复建,就要谈到高等数学教研组。因为复系的基础就是高等数学教研组。

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成为多科性工科大学,数学系调整到了北大,清华的赵访熊教授与来自北大、燕京的栾汝书、李欧先生等三校的数学教师三十余人,共同组建了高等数学教研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校的数学教学。教研组有一批中青年数学家马良、迟宗涛、李克群、王建华等,和一大批年轻才俊。高等数学教研组,继承严格要求,积极进取的好传统,在工科数学教育上,有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如赵访熊、栾汝书、孙念增、李欧等,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提高学术水平上,很多教师参与中科院数学所(当时在清华位于现幼儿园处)的学术活动,组内学术气氛浓厚。

50年代后期,为了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陆续从高等数学教研组抽调赵访熊、李庆扬等教师组建计算数学专业(属工程力学数学系),由高等数学教研组(属基础课委员会)负责开设基础的数学课程,并参与指导部分毕业论文工作。在50年代末,为充实师资力量,高等数学教研组举办了师资培训班,学校抽调各系工科三年级的优秀学生参加,按数学本科培养。这批同志日后成长为复系后的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这段时间,学校办了许多新的系科,数学教学范围和要求都有了扩大和提高。虽受频繁的政治运动冲击,数学教师承担起了这些任务,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积累了新的经验,适应了学校发展的需要。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高等数学教研组在承担很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开展了科研工作,赵访熊、孙念增、朱季纳等在计算数学,周华章教授(50年代后期调入)在工业统计,以及王建华在monte-carlo 方法和博弈论,等等,是国内开展较早的工作。60年代初,成立了科研组,在科学工程计算,数理统计等方面结合实际应用的项目,做出了成效。随着任务加重和要求提高,教师队伍也逐步扩大充实,最多时达一百余人。

教研组成立以后,陈德问、陈水莲同志先后担任支部书记,为教研组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自50年代后期到复系,陈水莲同志长期担任支部书记,团结同志,克服困难,做出了很大贡献。高等数学教研组的前辈们和同事们在各个岗位上团结互助,敬业奉献,在教学、治学和工作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们的工作为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做出了贡献,应得到正确的评价。有许多值得记忆的人(从教务员邢其惠老太太到中青年教师和老教授)和事(从数学实验室的建立到教学计划的变迁等等),这些人和事体现的敬业精神,严肃作风,是值得发扬的。

毋庸讳言,在这期间,不断的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对高等数学教研组产生了负面影响。组内“向科学进军”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术水平提高不快,对“教学为主”和“联系实际、结合(工科)专业”的片面强调,并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成长,等等。虽然1962年后,在基础课党总支领导下,政策进行了调整,思想有所矫正,情况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中“左”的思想和做法却更走向了极端,直至在“反右倾风”中,教研组被解散,教师分散到各工科系,资料室散失殆尽,教训深刻。

粉碎“四人帮”后,刘达同志主持学校工作,拨乱反正。1977年,在基础课党委的组织下,逐步收回了分散各系的数学教师,恢复教研组和党支部,建立了教研组领导小组,栾汝书任组长,为全面恢复招生后的教学进行了紧张准备。1977年还招收了数学师资班,即数七班。1977年秋后,全校学生逐渐入学,数学教学首当其冲,教学任务蜂拥而至,各工科系的、回笼班的、数七班的、教师补习的等等。而历经十年“文革”的数学教师队伍,病、老、伤、亡有相当比例,亟待休养生息,而为了今后的发展,亟待提高学术水平,弥补失去的时间。但在任务面前,数学教师们义不容辞,老教师带病上课,一批青年教师登上大课讲台,各系也派教师参与辅导,克服了困难,较快稳定了教学秩序。校内外许多教师,正用这段时间追回十年的损失,补外语,补业务,可想当时数学教师的强烈责任心。由于各种原因,小部分教学工作受到一些来自上上下下的批评,当时的教务长李传信还是肯定整个数学教师的工作,戏称是“鞭打快牛”。

随着教研组恢复和教学秩序的逐步就绪,许多教师也在反思教研组这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师资队伍问题,虽然,整个队伍工作非常努力,但师资队伍提高不快,学术水平与国内外的先进水平差距拉大,队伍充实也多次遇到困难,等等。除了政治运动,指导思想方面的影响外,也有体制上的原因,继续维持现有体制和定位,满足于完成当前任务,将使矛盾越来越突出,与学校的发展趋势不适应。建立新体制,提出新定位,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当时,刘达校长指出,理工科大学,理科和工科应有适当的平衡发展。结合我们多年来的体会:数学在清华不应只限于为校内工科教学服务,还应发展本学科,为优秀数学家发挥才能提供空间,做出更大贡献。刘达还将科大的数学教学、研究的一些文章,给我们参考,表达了对清华数学发挥更大作用的期盼。从体制上着手,恢复数学系,是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符合发展规律,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我们分析当时的条件,在一些学科上,我们尚有有学术造诣的老教授,有一批基础厚实的中青年教师,在研究上也有一定基础和特色,加上众多数学系老校友的支援,我们是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恢复清华数学系的。此时,计算数学专业部分教师已合并到教研组,更增强了复系的信心。

复系的想法得到了校领导和基础课党委的支持和具体指导;在校内外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中,恢复数学系的想法,得到了老教师们的积极响应,特别要提到孙念增、马良等先生,他们为复系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见和建议;得到了老校友的关心和支持,丁石孙、萧树铁等给了具体帮助;钱伟长先生表示支持;当时来访的陈省身先生对马良、迟宗陶等先生的现况还表示关怀,林家翘先生还提出在清华发展应用数学的具体意见;伍鸿熙先生提出了慎重引进人才的建议,等等。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复系面临许多困难:学术上准备不足,与现代数学水平有较大差距;高水平人才欠缺;当前面上教学任务重,等等。也有各种质疑和担忧,复系会不会影响面上教学?是否只是一个名字的更换?等等。但是,只有恢复数学系,搭建一个新平台,提出新任务,以发展数学学科为己任,才能逐步克服这些困难,逐步解除这些担忧。

1977年后的两三年,教研组党支部和领导小组对复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在学术准备上,在教师中举办了现代基础数学学习班,以及计算数学,组合数学,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方向的讨论班,栾汝书、孙念增等老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按自愿原则组织了几个学科组,作为提高水平的保证。1978年,我们还第一次面向全国招收了计算数学,组合数学,博弈论等方向的研究生。1979年,已初步形成了五个教研组:基础数学,离散数学,微分方程,计算数学,概率统计。

在引进高水平人才方面,基于当时人才流动的政策,刘达校长建议用聘、借、调三种方式来解决。我们聘请了万哲先、曾肯成等先生来为数学专业上课,聘请了谈镐生、越民义、陈希孺等先生指导青年教师在相应方向的科研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努力下,从北大调来了萧树铁先生(以后成为复系后的第二任系主任)。还从外地调来了一些年轻的数学人才。复系后用这种方式,引进了更多的人才,逐渐使教师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稳定和提高面上的教学是我们关注的工作,也是学校及各系关心的大事,绝大多数教师都投入了面上的教学工作,李欧等同志为此做了许多工作,使教学工作有稳定提高,对全校逐步走向正轨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数七班的教学,把这看作是复系后培养学生的重要尝试。投入人力虽不多,孙念增教授讲分析,归国不久的戴新生研究员(中科院)被聘讲授代数和几何,还为该班聘请了国文教员,部分学生还参加了陈省身教授在北大的微分几何讲习班,取得了好成绩;组织与国内外数学家见面等活动,等等。这些做法,目的就是为未来的优秀数学家打好基础。后来,经学校同意,还从该班派出当时三年级的七位同学出国深造,这是“文革”后较早的一批出国的在校大学生。 孙念增、陈效中、刘晓遇等老师为数七班付出了不少心血。

为了保证教学科研的需要,重建了资料室,为计算实验室做准备,康静安老师做了大量工作。学校为复系拨款五万,大多用在这里了。还应提到,康老师多年负责后勤,不辞辛劳,关心同事;为争取改善教工工作条件,不遗余力,看到今日理科楼上的“数学”二字和大为改善的办公条件,我就想到康老师当年的努力。

稳定和做好当前教学,与复系的准备工作同时进行,许多老师挑起多项任务。在基础课党委的具体指导下,工作较顺利。到1979年,基础课关于复系正式报告学校,得到学校的正式批准。考虑到当时的各方面条件,以及林家翘教授关于在清华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见,系定名为应用数学系;赵访熊为首任系主任(副系主任栾汝书、李欧、胡显承)。并于当年按应用数学专业名义继续招收学生,即数九班。

在清华度过27年的高等数学教研组,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复系为清华数学在新的基础上前进走了一步。应用数学系是当时条件下合乎逻辑的产物,这是毫不奇怪的。自1953年我被分配到教研组,到退休已工作了四十多年。60年代初,我任教研组副主任;复系时,我负责复系工作;复系后,任副系主任,后任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亲身经历了从教研组到系的转变及系的建设过程。经近三十年的努力,清华数学系已进入国内数学学科先进行列,一批批优秀毕业生成为优秀数学家和各岗位上的骨干。对此,我感到十分欣慰。

(选自《清华数学80年》)

相关新闻

  • 142022.09

    王子光︱珍品藏书:《联大八年》

    我面对书桌上的一本《联大八年》。这本封面残破,纸张粗糙发黄,印刷拙劣的旧书,却是我藏书中的珍品。因为这本书联系着我敬爱的两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老师闻一多和吴晗还有两位当年共同学习、共同战斗过的同学严令武和西奎安。《联大八年》汇集了国立西南联大(有人称之为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的一些珍贵的原始史料,它珍藏着我们那一代人青春的足迹。1978年秋,我因编辑《闻一多纪念文集》和协助苑兴华同志编辑《吴晗和〈海...

  • 012013.11
  • 032019.12

    江泽涵:拓荒中国拓扑第一人

    1938年,西南联大在昆明成立,江泽涵受聘为算学系主任。彼时生活条件很差,但江泽涵研究拓扑学的兴趣甚高。

  • 252022.08

    姜立夫与吴大任师生的南开往事

    1926年,著名数学家、前南开大学副校长吴大任从南开中学毕业,是全校免试保送上南开大学的三名毕业生之一。此时,南开大学已拥有一支由著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理科尤其人才济济,如化学教授邱宗岳,物理教授饶毓泰,数学教授姜立夫,气象学教授竺可桢,都是各个学科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吴大任有幸受教于这些名师。一吴大任进入理科,第一年不分系。他的兴趣十分广泛,不仅喜欢数学、物理,还热衷其他一些课程...

  • 072017.09

    丁石孙迎90岁生日,季羡林称他是值得记住的北大校长之一

    丁石孙:个人也需要自由发展,老师也需要自由发展,我觉得只有这样,并不需要管得太多。我觉得校长并没有高人一等的地位,你惟一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让大家能够....

  • 012009.01
  • 162020.12

    熊庆来和维纳来清华大学始末

    1913年留学法国、比利时同学合影,前排右起:熊庆来、使馆官员、李汝哲;后排左二秦教中实际上,邀请国外学者来清华讲学事,早在几年前父亲就有此打算,并得到学校的支持。1931年《清华周刊·向导专号》刊载的《算学系概况》中业已提及“前经校务会议通过,得添聘国外名教授一人,来校指导研究,惟以种种关系尚未聘就。”陈省身也回...

  • 212010.06
  • 302010.09
  • 15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