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杜庆华与力学教研室

2009-06-05 |

朱祖成*1954水利)

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是清华大学大多数院系学生必修的两门基础课。这两门课程长期以来都被评为全校“一类课”和全国“精品课程”,这是和多年来一直担任这两门课的教师重视教学、努力工作分不开的。

杜庆华教授在工作中(90年代末)

力学课在院系调整以前是由各系自己开课的。1952年成立了力学教研室,杜庆华教授从北京大学调入清华大学,任力学教研室主任,万嘉璜教授任副主任。为了加强力学的师资力量,从各系刚念完大二的学生中抽调了30名年轻人来担任力学课的辅导教师。杜先生是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的,在他的领导和培养下“力学教研室”从无到有,担负了全校的“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的教学任务。

当时的办公地点是在科学馆一楼,除了杜先生和万先生外,还有张福范、钟一锷、罗远祥、黄克智、吴明德、方萃长等几位老教师,其他的就是刚从学生中抽调出来的年轻人,刚成立的力学教研室共有54人,教师50人,职工4人。杜先生在培养力学师资方面可谓功不可没,他先抓了中间这一层“老教师”,由他们担任主讲教师,成立教学组。1952年后清华也是在“学苏”大潮下实行了工作量制度,每人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从1953年起,力学教研室分为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两个教研组,杜先生担任材力教研组主任,万先生任理力教研组主任。我是1954年毕业后,分到材料力学教研组的,同时分来的还有五位同志。

1956年,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杜先生亲自为每位教师制订了科研的方向和题目。我记得当年团支部还请党委书记袁永熙和杜先生给团员们上团课,题目就是如何向科学进军。1957年,由科学院和清华共同领导的工程力学研究班成立开班,杜先生除了力学教研组的事,还要管力学班的很多工作。他还为力学班学生主讲“固体力学”课。在他的主持下,我们和力学班的部分教师一起,成立了“塑性力学研讨班”,定期阅读文献,每周由专人作报告,最后由杜先生作总结。杜先生除了担任机械系“材料力学”课的讲课任务外,他作为主任,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考虑得十分周到、仔细。1956年,不少科学院力学所的研究员来清华兼课,杜先生就利用这个机会,让年轻教师在科研上直接向他们请教,如卢文达向郑哲敏学冲击,金永杰向李敏华学塑性力学,杨宗发向唐山铁道学院孙训方教授学金属疲劳等。这些教师现在虽都已年过古稀,但回想起杜先生当年对年轻人的培养,还不禁从心中涌起一片深深的感激之情。

1956年可称为力学教师的“黄金时代”,人人心情舒畅,记得每年春节前我们都要举行聚餐,有一次还进城参观了义利食品厂,去“东来顺”吃了涮羊肉,杜先生也都高兴地参加了。每年“五一”、“十一”进城游行时,力学教师的队伍里显得格外热闹,工会主席方萃长反串女的,邵敏扮男的,在长安街上跳起了“双人舞”,引来不少观众鼓掌。

1957年由杜庆华教授主编的《材料力学》教材正式出版,成为全国很多院校选用的教材。在此以前,用的都是苏联教材。

1958年工程力学数学系成立,杜庆华调离了材料力学教研组,调入力学系,先后担任过固体力学教研组主任和副系主任等工作。他还要兼顾力学研究班的工作。材料力学教研组由张福范担任主任,力学教研室从图书馆又搬到了立斋。1959年组建了力学师资培训班,从各系大三青年学生中抽调了20名提前参加工作,作为力学师资的后备力量。

“文革”后期,1973年基础课解散,力学教师分到各系,以连队为编制参加“开门办学”。那时,下到工地或农村,从基础课到专业课,什么课都得讲,摸爬滚打,什么活都得干。

1979年,学校决定恢复基础课,重新成立力学教研室,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的教师们纷纷从系里回到主楼,当时教研室主任是郑思梁。

历史上常有“分久必合”之事,1982年根据学校决定,将基础课中的力学教研室与工程力学系合并。材力和理力教研组都设在同方部后的“动振小楼”。由于继承了严格要求,坚持教改和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曾多次在全国、北京市获奖。如:1989年材料力学组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又获北京市优秀课程称号;1993年又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杜庆华教授因在边界元方面作出的突出成绩,于1997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多次获奖。同年,他因病住院后,长期在家休养。

1999年,工程力学系从电机馆搬至主楼前逸夫科技馆后,不久,材料力学教研组合到固体力学研究所;理论力学教研组合并到工程动力学与振动研究所。从此,力学教研室的历史也就此划上了一个句号。

* 作者为本校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

相关新闻

  • 042021.01

    奋进的强三一班,难忘的心灵家园——回忆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活

    对上过大学的人来说,大学时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1973年9月至1977年1月,我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强度与振动专业强31班学习。我们班一共35名同学,是1973年9月入学的。入学前,按照国务院批转《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由所在单位推荐出来,再经所在省市举行的高校招生文化考试后择优录取。35名同学,作为工农兵学员,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行业和岗位,都有三五年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既有年轻人的蓬勃朝气...

  • 162013.12
  • 112020.08

    刘庭华:清华园的青春岁月

    清华园的青春岁月 影响一生做事做人 一、清华园——新生活的开始1953年10月北京金秋的傍晚,一辆清华敞篷大汽车把我们从火车站拉到清华园。校园内灯光不是很亮,无法欣赏景色,只觉校园好大,从西校门到临时住处很远...

  • 262008.04

    工程力学系成立暨工程力学研究班创办5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

    【新闻中心讯 记者 邵默】4月26日上午,大礼堂前彩旗招展,人声鼎沸,清华力学系几代校友汇聚于此,共同庆贺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成立暨工程力学研究班创办50周年。

  • 302021.11

    郑哲敏:力学家的报国之“力”

    郑哲敏(1924.10.2—2021.8.25),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爆炸力学事业。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并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应、穿甲破甲、材料动态破坏、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导海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性能、环境灾害力学的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为推动我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作出...

  • 102025.06

    清华力量汇聚洛阳 共庆华诞共话健康——清华大学洛阳校友会成功举办母校建校114周年主题活动

    四时有序,万物向阳。6月7日下午,清华大学建校114周年庆典暨清华大学洛阳校友会“促融合 乐健康”主题活动在洛阳留学人员创业园隆重举行,近百位校友们齐聚一堂,共叙清华情谊,共谋校地发展,共绘健康蓝图。活动在庄严的清华大学校歌声中拉开帷幕。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朱亮首先带来母校的问候与发展近况。他介绍了清华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取得的瞩目成就,百年积淀厚,清...

  • 272019.09

    欢聚一堂庆华诞 凝心聚力向未来——东莞校友开展“喜迎国庆 祝福祖国”主题活动

    9月25日,在新中国七十华诞即将来临之际,部分清华大学东莞校友开展“喜迎国庆 祝福祖国”主题活动,共话爱国情怀,庆祝祖国生日。

  • 052019.09

    “三钱”与“力学双子星”

    在中国说起“三钱”,几乎家喻户晓,都知道是指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但“三钱”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三钱”,而不是“四钱”“五钱”呢?

  • 302015.12

    陈士橹:培养我国首批飞行力学博士的“伯乐”

    陈士橹院士是我国著名飞行力学专家和航空教育家,他创建了我国飞行力学学科,在国家航天重大工程项目中卓有建树,培养了我国第一批飞行力学博士。

  • 122024.03

    浙大庄表中:力学“魔术师”

    “一二三四五六,你喜欢几?”“魔术师”手里拿着一个装着6颗骰子的透明塑料盒,和台下的“观众”互动。“喜欢数字2,就变2。”“魔术师”把装着骰子的塑料盒用力一振。当塑料盒打开时,盒中整齐排列的6骰子点数2全部朝上。紧接着,他又演示了钢环魔术。钢环穿过链条,并没有落在地上,而是神奇地被链条打了个结,“这就是力学的一个运用,它体现了钢环受冲量后使动量矩发生改变的动量矩原理。”此“魔术师”非彼“魔术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