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一代宗师张维院士

2009-06-18 |

李开鼎*(1947)

无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毕生献身科教事业的张维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丰硕的历史业绩、坚毅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道德风范,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壳体理论与实践的

奠基人和开拓者

缅怀张维院士,必须首先了解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他在人类科学知识宝库中所作出的一份重要贡献。这在《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一集(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主编,19913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中,作了这样的评介:1937年,张维考取中英庚子赔款资助,留学英国。翌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DIC文凭。19387月,到德国柏林高工深造,1944年获工程博士学位。他在博士论文中,在国际上最先解决了圆环壳受任意旋转对称载荷作用下的应用状态求解问题。归纳起来,张维在学术上的贡献是:首次求得薄壁圆壳的渐近解;求得比较完整的承受任意荷载的薄壁环壳、弯管的精确解;对圆环壳几何非线性、屈曲及后屈曲特性分析做出了贡献;对环壳在弹性元件、转子设计以及波纹管膨胀节等应用中取得了多方面成果;首次找到薄壳相关方程的一簇新的解函数,从而解决了全域一致有效地展开奇异无矩解的难题。这在国际工程力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工程力学领域争得了荣誉。1987年获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奖章;1988年获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2001年获世界工程组织协会联合会“工程教育优秀奖章”等。

张维教授极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身体力行,积极推广应用壳体理论知识,为力学工程服务。新中国建立初期,他率先在清华大学焊接车间屋顶设计与施工应用柱形薄壳屋顶,树立了样板。与此同时,他发起组织编写《壳体结构文汇》,普及壳体理论知识。他亲自在北京高等材料力学讲习班,向工程技术人员讲授“壳体结构入门”,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几十年来,壳体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广泛应用,使许多优质美观的大跨度土木建设工程应运而起。例如:50年代兴建的北京乒乓球馆屋顶、北京人民大会堂大礼堂屋顶、北京站大厅屋顶等,至今仍然放射出耀眼的光辉。20世纪90年代兴建的北京西客站中央大厅,跨度很大,中间无支柱支撑,都是借助壳体受力特点的成果。由于壳体受力合理,可以用较少材料,做成跨度很大很坚固的结构,既节省了成本,又减少了投资,使工程建设达到多快好省。这里饱含着张维院士的功绩。

张维院士坚持科研工作有强大的活力和动力。他经常向工程界人士了解工程对力学的要求,从工程中提炼出力学问题,善于从实践问题简化出力学模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他对潜艇的耐压舱加强圆柱壳体、头部钭锥壳体的强度、稳定性的研究;对飞机的机身、机头锥壳的强度、稳定性的研究;对我国分离工业工程中,高速离心机的研究;对核电站管道系统进行流固耦合激发振动的研究;对由波纹壳体做成真空的托克玛克聚变堆装置,正交异型圆环壳、非对称载荷、非线性、屈曲问题研究等等,均取得了积极成果。上述多项研究成果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曾受到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赞扬和奖励。诸多奖项,是一座座镌刻着张维院士科学业绩的丰碑。

张维院士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壳体理论与实践的科研成果,为国内国际工程力学界所公认,已载入工程力学发展的光辉史册。

教育改革的前驱

1983年,国务院任命张维教授出任深圳大学首任校长。他承担的重任是:“办一所新型大学”。所谓新,就是要对传统的教育制度、教育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校风和学风等进行全面改革,不能循旧章、走老路,就是要推陈出新。要立足于“改”,才能办出一个有自己特色、适应深圳特区需要的新型大学。八十年代中期,我曾两次访问深大,感受到了一股清新而浓郁的时代气息,领略到了张维校长锐意改革、求实创新的进取精神。

为快出人才、出优秀人才,他率先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内各大学长期沿袭的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大学生不交学费、大学生没有选择课程和决定学习方向的自由权等旧体制,进行有力的改革和突破。深大实行新的教学体制:一是实行毕业生不包分配、自谋职业的制度。二是不设助学金,设置奖学金,实行学生交纳学费制度。三是建立导师制,实行学分制、双学位制、主修课与副修课制。

为了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张维校长强调基础课要由教授讲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这些基础课,要求教师的水平高,经验要丰富,讲授要有启发性,在学科的发展上有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够画龙点睛。这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根本性措施。他经常如数家珍似地称道解放前清华大学名教授讲授基础课的盛况:理、工学院一年级的物理课,先后由叶企孙、萨本栋、吴有训、赵忠尧、周培源、王竹溪和钱三强等教授讲授;化学课由张子高、高崇熙、萨本铁教授讲授;数学课由郑桐荪、熊庆来、杨武之、赵访熊、段学复等教授讲授;生物课由陈桢、李继侗等教授讲授。那个时代毕业的校友,日后工作中有所建树,他们共同的感受是与在校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有关。他还以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瑞士苏黎世联邦高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均由著名教授给一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的实例来佐证。

张维校长强调图书馆对大学的重要性,图书馆是知识库,是大学的心脏。所以,在建校规划中把图书馆放在中心位置,从设计到施工,都向国内外公开招标,保证了深大图书馆建设工程的高标准、高速度和高质量。图书馆聘请了国内资深名教授担任馆长。同时,向国内外著名大学征集图书期刊,丰富图书馆的馆藏。德国杜伊斯堡大学和杜塞尔多夫大学就捐赠了几万册图书和期刊,其中的全套化学摘要(Chemical Abetracts),是国内少见的珍品。

张维校长从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把握了梅贻琦先生的至理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采取了分工聘请教授的方法,他亲自负责选聘系主任,各专业教授由各系主任负责选聘。经教育部批准,由北大、人大和清华支援。他求贤若渴,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有的直至“五顾茅庐”,终获成功。

张维校长的改革创新精神,使我们参观者深受教益。我曾向他请教:“您肩负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重任,又授命深大,是如何进行工作的?”他谦逊而坦率地讲:我虽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多年,但一直是负责教学和科研的局部工作,没有全面管理一所大学的经验,更别说创办新校了。创办深大,是重新学起。怎么学?他说:面向群众、面向实际、面向世界,向深大的领导和建设者学,向需要人才的深圳特区市场学,向国内国际的先进经验学,通过学习增长智慧和才干。

张维校长情系深大,他说:“创建深圳大学是我后半生中特别值得回忆的一件事。”这是令他“神往不已的美好时光。”

科教战线的杰出志士

我们从科学和教育两个层面缅怀张维院士是不够的,还应该从他火红的社会生活中学他怎样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做人。

我了解张维教授始于1956年。那是他作为一位科学家、教育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岁月。当时,我在中共北京市委高校党委组织部工作,了解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全过程,并为他被批准入党表示过祝贺。张维教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引起科学界、教育界进步人士们的极大关注和尊敬。它昭示人们:这个时期是“知识分子的春天”。

张维教授相继担任20多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有人问:“张维院士您为什么担任如此众多社会学术团体的领导工作?”他沉静而持重地回答:“这并不是我个人的追求!”事实是,众望所归,责无旁贷,碍难辞却。实践证明,他一生的追求,是把自己的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和祖国兴旺、社会进步、人类和平紧密地联系起来。

张维院士在政治生活中,极为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政治事件。令人开聋启聩的有这几件事:

1989322日,张维院士在全国政协第七届二次会议上代表五位政协委员发言,对海南省未经国务院审查批准之前,就决定将海南岛洋浦中心地区30平方公里(合45000亩,约为香港岛的一半)的土地,以每亩2000元人民币低廉价格租借给一个外资企业,为期70年;协议还承诺,如双方同意,还可以再延长70年。土地租借给外商后,中方对这30平方公里土地就没有使用权、处理权和开发建设权。令人担忧的是,假如外商在这块大面积国土上搞了破坏生态环境和安全的设施,则后患无穷。对此,张维院士等提出忠告和批评。并建议:对国土使用,应健全立法。有法可依,才能正确执行改革开放方针、维护“依法治国”的尊严。

1998年,长江洪水泛滥成灾,威胁几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张维院士以中国老教授协会会长的名义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深刻剖析造成重大水灾的根本原因,是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利设施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是人祸助长了天灾!他不禁感叹道,古人云:“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他把这次座谈会上的意见和建议专题报告中央、国务院,受到政府重视。

2000年,庚子100周年国耻日,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国学研究委员会举行座谈会,张维会长联系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的罪行深情地说:我在圆明园废墟东侧居住了半个多世纪,圆明园废墟是一本国耻教科书。我们暨子孙后代都不能忘记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屠杀的惨痛历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忘记过去,就不会懂得国家“贫穷落后,就会挨打”这条血写的真理。忘记过去,就不会珍惜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忘记过去,就会对亡我之心不死的强敌丧失警惕!

香港回归,是1997年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中国老教授协会特请专家用纯金书写《香港基本法》册页,作为一份厚礼。“金书”写成,瞬息之间,突然走失!张维会长深夜召开紧急会议,分析案情,他机敏地判断,认定窃贼非等闲之辈,失物有外流的危险!于是果断决定,呈请国家公安部和海关帮助追查缉拿,果然不出所料,失物终于在南方边防海关截获,化险为夷。随即,张维会长不辞辛劳,率代表团赴港,把“金书”送交董建华特首,顺利转达了协会全体会员庆祝香港回归的炽热心愿。

在他辞世前夕,以88岁高龄,连续参加香港、澳门、莫斯科三个国际学术会议,不用别人捉刀,亲自写大会发言稿,向全世界宣扬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燃烧自己,照亮后人,照亮科技与进步,鞠躬尽瘁。

张维院士是科教界的一代宗师。

* 作者退休前曾在北京市高校党委、市委大学科学工作部工作。

相关新闻

  • 032011.03

    董达生:清华大学将“方法论”溶于课堂教学之中

    ——大师的“会通之学”有所体现董达生(1952电机)欣逢母校百年华诞,我已至耄耋之年,清华笈影,抚今忆昔溯当年,感慨良多,正如卢梭在《漫步遐想录》中所言:“所有老人都比孩子更眷恋生活”。这是因为生命的夕阳焕发着更迷人、更富魅力的光彩,还有年青时的遐想与追忆的衬托。1949年,清华园内的紫荆花在绽放。当时,清华是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的声誉卓著的综合性大学,不仅拥有第一流的理工科,同时还拥有很强的文...

  • 102009.06

    董达生/王灵梅:祝“两岸清华”栏目的“开通”

    北京-新竹清华学子敞开心扉 心声互通 携手共进“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2009年4月,北京《清华校友通讯》的“两岸清华”的栏目开栏了,值得祝贺。回溯近20年,北京清华倪维斗与新竹清华倪维斗两位知名教授“戏剧性”地不期而遇,开拓了两岸清华鱼雁往还与学术情感交往的良好开端。王灵梅(2004级博士后)作为北京倪维斗院士的第子,向新竹维斗大师致以真挚的敬意。清华学长,校友,这是最尊贵、最真挚的称呼,可以...

  • 202022.09

    向着科技前沿和国家需要进发——清华大学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探索与启示

    高校应当如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光明日报调研组近日走进清华大学,探寻高水平大学追求“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背后的奋进之路。

  • 162022.12

    黄克智:清华园里的“三严”大先生

    他是清华园乃至力学界闻名遐迩的严谨先生。因为严谨,他博学多才;因为严谨,他硕果累累。他的严谨不仅成就了一生的业绩,也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清华大学,影响了力学界,影响了一代人。他是黄克智。2022年12月6日,黄克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95岁。黄克智黄克智(1927—2022),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1927年7月21...

  • 032007.12

    一代宗师许振英

    作者:柏秋圃许振英系我国著名的畜牧学家和动物营养学家。他1907年出生于山东省武城县,13岁考入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留学,1929年获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士学位,1931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农学硕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他先后执教于河南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业大学。许先生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畜牧科研与教学,成就显著,是东北农业大学终身一级教授。曾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常委...

  • 132019.08

    一代宗师 德厚流光——纪念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

    黄昆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2019年是先生诞辰100 周年。黄先生作为中国半导体科技界的一代宗师,立德立言,赤心报国,以身作则,行为典范,使我们这....

  • 132019.08

    一代宗师 德厚流光——纪念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

    黄昆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4年了!2019年是先生诞辰100 周年。黄先生作为中国半导体科技界的一代宗师,立德立言,赤心报国,以身作则,行为典范,使我们这....

  • 202016.09

    一代宗师顾毓琇的清华情怀

    本故事的主人公是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时任清华工学院院长,与同时期的另外三位院长冯友兰(清华文学院院长)、叶企孙(清华理学院院长)和陈岱孙(清华....

  • 182016.08

    一代宗师叶企孙:以身之微芒照亮天下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管白天黑夜,星辰永远闪耀,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它。

  • 062016.09

    周培源:一代宗师永流芳

    当人们谈及周培源,有口皆碑。陈省身说他是一个豁达而公正的人,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亦有高度的行政才能;钱三强说他是自己从事物理学习的好老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