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努力创建培养科学人才的平台

2009-10-29 |

姚期智

姚期智,著名物理学家,计算机学家。1946年生于上海,1967年获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197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1975年获得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86年曾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系任助教授、教授。1986年至200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担任教授。1998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现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2007年3月,领导成立了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

非常高兴能参加这个关于创新的论坛。上一个发言人莱普É 博士讲过了科学以及技术之间令人激动的界面。我想讲的是这个问题另外一个更加基础的方面,那就是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大学里,如果我们想要实施任何方案,以期通过这种方案来产生精英人才,就必须要不断地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大学应该做什么来产生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教学生成为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能指望我们的条件跟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要问自己,其他国家的这些机构在做些什么,我们是否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用的教学经 验?

在此我想讲一些我个人过去四年中的体验,我必须要反省这些问题,并且找出答案。

我21岁时在美国读了研究生,四年前回到清华大学工作,当时我回来的目的就是要促进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当时我想,去清华这样的精英大学,最具有成效的一件事情就是要产生精英的计算机科学人才,他们应该跟西方一流大学产生的精英水平相当。但是要产生这样的精英只是教课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研究环境来支持我们的这些工作。两年前,我终于在清华成立了计算机理论科学研究院,开始进行我的研究,总体来说就是支持教育方案。

我们要产生一些精英学生,尤其是博士阶层的精英学生,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但是好在中国有一些特殊的优势,比如众所周知中国的学生非常棒,另外中国有这样的经 济气候来支持各种有意义的活动。

四年前我就问自己,我怎么利用这些优势来培养在中国的科学人才?现在我说明一下我这个方案的大致情况。我从一开始就有非常清楚的目标,因为我认识到全球化时代对于人才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众所周知大部分甚至是所有的信息科学的高材生,毕业之后往往都想去美国,以便进行他们的研究生学习。那么是否有办法可以保留至少一部分高材生,让他们在中国继续他们的教育,继续促进中国信息科学的发展?只从表面做工作是不够的,我想惟一能做的就是建立起一个系统,一个超级公路,让计算机科学的教育和研究变得非常非常好,可以给中国的高材生提供一个合理的选择。

要实现我这个雄心勃勃的目标是非常难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学生真正被我们说服,相信我们所提供的这些条件是能跟西方可以提供给他们的条件相媲美的,他们才会留下来。而且我还必须劝服政府和各个机构,我有这样一个目标,需要获得他们的资金支援才能开展这个方案。这就是我过去四年所做的工作。

我现在正在开展的教育方案包括一个本科生的精英课程,我们有一个试点课程,每年会从800多个计算机科学的大一新生中录取30个学生,给他们制定十个专门的课程,这十个领域是我们认为中国的学生非常需要的,包括计算机理论科学,这是我的专长所在。同时还有计算机系统领域,在计算机系统领域我没有什么专长,但是非常幸运有几个非常棒的微软研究人员在帮助我。

我们现在开始的第二个项目是一个研究生项目,是在计算机研究理论科学方面的,那是我的专长领域。这个项目需要一些国际合作和交流,一方面是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师资,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这是一个让我们的学生能达到一流的最快的办法。因为如果有足够的国际交流互动,这些非常天才的中国学生,他们为了自己的自尊起见,也会努力跟他们的对手一样棒的。

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我们会让学生至少有一年在国外公费学习,这也是我们吸引学生参加该项目的一个卖点。因为我可以问他们,你们是否有信心被斯坦福大学录取?他们也许会说没有,那么我就告诉他们,一年或两年之后,我会把你们送到这些大学,不管你想学哪个专业,我会个人给你做好这些安排,到目前为止这些做法效果很好。

当然光有课程本身是不够的,还要有整个环境。所以,一些较高年级的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在宏观的设计过程中,才能进一步去了解相关的研究性文化。在中国至少是在计算机科学研究方面,我们的经 验告诉我们,要去吸引在西方工作的中国教授再回到中国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可能比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人才的留存更加困难。所以,我决定建立起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团体,也就是博士后的导师。这个团体由在西方工作的博士后的导师组成,其中包括有20多个非常知名的研究人员。有一些也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向我承诺,将会提供相关的支持,以及为学生提供导师的服务。

最近我又跨出了新的一步,就像阿尔费罗夫教授曾经 指出的,有的时候哪怕在高中着手都不嫌早,越早起步做这样的教育项目越好。所以,我就想了这样一个主意,如果有学生表示愿意在我们的项目中,在中国做他们的研究生项目,我们就会先安排一些本科的项目给这批学生。也就是及早着手,这样才能给学生建立一种亲切而熟悉的氛围。他们可以在早期安排的项目中就进一步地去了解在计算机方面的一些知名专家和教授,这样就使他们能够融入其后不管是研究生还是博士学习的氛围中去。

尽管我们做的历史比较短,但是我相信已经 在所从事研究的水平上达到一个比较高的高度。截至目前,我们的学生提交给很多非常高级的国际会议的论文数量增长是非常快的,而且这些论文是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的合作,以及他们和一些客座教授的合作做出来的。还有一些最佳论文奖。现在已经 有8个博士毕业。而在我刚刚回来的头两年,我们当时的研究团队所提交给这些国际会议的论文数量是非常有限的。

另外我们还启动了一些有创新性的新型项目,其中有两个叫做“中国理论周”。这个项目已经 做了两年,其特色就在于它全都是由学生组成的会议的模式。在这样的会议上,我们邀请了30个国际上毕业的学生,他们可能已经 做了非常杰出的工作、调研、研究,我们就想通过这样的理论周和会议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氛围,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和这些新毕业不久,但是又卓有成就的学生之间建立起学生的小的团体。因为他们都是学生,而学生正是最有朝气的一批人,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3到5年内,成为充当骨干力量的一群研究人士。我想通过这样的渠道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中心,同时也让我们中心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

其实这样的形式在美国很难做到,我记得我曾经 和海德麦尼斯在2007年的一个会议上谈过这一点,这位美国教授跟我说,你们做得真好,因为在美国是没办法做到的。因为要邀请这些精英学生来美国的某一个论坛会议,需要付非常高额的代价。

总结一下,我相信我个人的这些经 历证明,如果真的能够努力,在当今的中国真的能够抓住所有这些资源带给我们的机会,是很有可能推动建立起一个培养科学人才的平台。我是从小做起,但是我希望它能够推动到更大的范围内。

谢谢各位!

  

(本文根据2008年11月14日作者在“2008中关村论坛”上的演讲整理,略有删减。

(《清华人》2009-1期)

相关新闻

  • 152024.03

    李敏华:麻省理工学院首位工科女博士

    李敏华(1917.11.2—2013.1.19),出生于江苏吴县,固体力学专家。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和1948年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是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工科女博士。1954年回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从事应用研究的科学家,李敏华一直根据国家需求奋斗在科研一线,60多岁还在开展中国航空航天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李敏华是我国塑性力学的开拓者,毕生...

  • 282024.03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月26日,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向清华大学捐赠,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丘镇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数学学科发展、新一代数学领军人才培养与求真书院建设。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丘成桐,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出席仪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仪式。丘成桐致辞丘成桐...

  • 042024.01

    李俊峰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0讲:“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

    2023年12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教授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50场活动,以“‘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讲座,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出席本次活动。1600余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李俊峰主讲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积极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推出“强基计划”改革基础学科招生,选拔有志...

  • 102024.01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首席教授朱邦芬:创造一个小环境,让学生可以“胡思乱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的办公室本就不大,四处堆满的书籍更是占据了房间的大半空间。《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办公室时,竟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正在“书堆”中伏案工作的朱邦芬。“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做学问。”他说。清华大学给了朱邦芬一个适于做学问的“小环境”。作为物理学家的他,这些年主持清华物理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理念,同样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来物理学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小环境”。2023年4月,...

  • 072024.05

    共谋发展,展望未来︱清华校友总会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满落幕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清华校友总会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泥沙数字厅召开。会议汇聚了众多水利行业的杰出校友和专家学者,共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水利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会议由清华大学水利系安雪晖教授主持。

  • 142022.07

    从新反垄断法看平台治理:社科学院“师友悦读”第四期顺利举办

    7月10日晚20点,清华校友总会社科学院分会举办的“师友悦读”读书会第四期顺利举办。本次读书会邀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王勇教授围绕《反垄断法》修订对平台经济治理和发展的影响,并分享其著作《平台治理:在线市场的设计、运营与监管》相关内容。讲座伊始,王教授从《反垄断法》的修改引出平台经济以及平台治理的话题,并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介绍平台经济的定义、平台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关系以及平台经济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然...

  • 312007.07

    为科学和人才培养做实事

    不只一个清晨,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大楼二层姚期智的办公室依然亮着灯光。

  • 012017.12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有光创新签约开发校友服务平台

    11月29日上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清华X-Lab孵化的校友企业有光创新(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委托有光创新公司为清华社科学院打....

  • 042024.06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有利学者培养科研品味的环境尚待形成

    时下,随着2024年春季学期进入尾声,一批年轻学子即将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进入科研岗位。同时,有更多年轻学子会在不久后开启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些科研领域、选择何种科研课题,最终能否形成、又会形成怎样的科研风格?“这些都与学者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学术品味有直接关系。”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表示。年来,朱邦芬一直在提...

  • 102011.03

    南宁出台创新举措 构建与东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内容摘要: 今年南宁市将全面推行人才工作“113311”计划,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上凸显出政策优势、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