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龚育之
孙小礼(1950—1952数学)
今年12月26日是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龚育之同志(1952化学)诞辰80周年。本文为龚育之先生的夫人孙小礼的纪念文章,本文收入《走近龚育之》,即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育之:
桌上的年历已换了两本,日历已掀过去了842页,与你离别的情景仍如昨日。2007年6月12日上午,当护士们把你擦洗得干干净净,盖上洁白的床单,让我再看你的面容时,顿觉宽慰:你终于闭上了眼睛,安祥地平静地永远地休息了,睡着了。接着,金大夫把你的死亡证明书交给我,看到那“实足年龄”栏里的“77岁”,我心里又好一阵痛楚。当人们说“80不稀奇”的时候,你竟然没有活满78岁!我怎能不难过,怎能不自责!我常反省是在哪些环节没有把你保护好?
7月5日我给医院领导写了一封信:1951年至1957年,龚育之就因肾炎到北京医院治疗,先后住院六次,1958年以后病情好转并稳定。1980年起,他年年到你院体检。2000年起身体日渐多病和衰弱,直至逝世和解剖遗体。我觉得北京医院有条件把他作为一个案例加以研究和总结,为医学作贡献。我很乐意配合医院做这件事,当然这个建议只是表达了你和我以及一些朋友的心愿而已。
6月12日中午,我从医院回到了久未归来的家,这里已不再是我们的“两人世界”。
一些朋友怕我会孤独、寂寞,好意地劝我:想法搬个家,换个环境吧!我考虑了,我决定继续住在这里。我留恋我们经常在一起散步的院子,我留恋我们在一起生活多年的家。我要把这个家按原样维持下去,保持原有的陈设和气氛,让它依然是个学习、工作室,依然像个小图书馆,在周末它还照常是充满欢笑的家庭乐园。
细心的李慎,她一来就发现,你的遗像或大或小,或挂或摆,在家里有20张(后来我又加了5张)。这些照片使我随时随地看见你,感觉你,好似你的身影仍在陪伴着我。
8月底,傅世侠约我和北大的几位朋友一起到北欧旅游。坐在挪威的大巴上,我记起了上世纪50年代所读诗人艾青的诗句:宁愿与你相隔千山万水,也不愿与你相隔这一层薄薄的棺木。我曾把这诗句深藏心底,但愿这棺木迟迟、迟迟到来。2004年、2005年邹光华先后两次约我同去埃及和希腊旅游,你都支持我去,但要求我每天给你打电话。我做到了,在电信局办了“全球通”,天天用手机与你通话。没想到,我远游北欧时,多么想同你通话啊,却已没有可能。我终于亲身体验了一层薄薄棺木的无情。2007年6月21日正是一具薄薄的棺木把你运往天国,只剩一小袋骨灰留在人间。
我知道你有一番告别的话还没有来得及对我说。晚上,我常祈盼你能来到我的梦中,奢望你能说点什么。你确实多次来过,冲着我笑,笑而不语,带来了我所熟悉的各种笑容:高兴的笑、满意的笑、得意的笑、等着看我又会闹出什么笑话的带点狡黠的笑。
从前,在你不能吃盐的日子里,你曾对我说:“你是我生活中的盐。”如今,在我失去了你的日子里,我要对你说:“你是我心中的盐”。这“盐”,是情感的也是理性的,是精神,更是力量。
你留给我的种种事情,我需要做的种种事情, 激励着我:必须充实地、健康地、愉快地活下去。我仿佛是中学时代看过的革命战争小说《铁流》里的幸存者, 掩埋好亲人的尸体, 擦干净自己的眼泪,站立起来, 继续行进。
我陆陆续续地清理你的各种东西,从你枕边的一堆材料开始。除了2006年一些待看的《文汇读书周报》、《报刊文摘》、《作家文摘》外,就是你住院前正在看的、装在一个大纸袋里的各种下载的网上资料,有关于大饥荒年代的、有关于政治风波的……等等。你并不全信网上的诸多说法,但你很重视这一获取信息、了解民意的网络渠道。
在书桌上的小文件柜中,有你写的几张“待购书单”,我核查了,还未购到的书有:《束星北档案——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刘海军著)、《复旦往事》(吴中杰著)、《苏联的最后一年》(罗伊·麦德维杰夫著,王晓玉、姚强译)。这三本书我已为你购齐,书中确实记录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啊!顺便告诉你,我学会了网上购书,这些书是从网上购来的。
在你标记“待复信件”的小抽屉里,只留下一封信,是刘立志2005年8月22日写给你的约稿信,已无须为你代复。两年多来,他继续把《北京日报》每周一的理论版寄给我。在理论版上我看到过曾涛对你的访谈录《编毛选、邓选与起草文件的若干细节》;以《学者眼中的龚育之》为总标题的一组文章;2007年底详细报道了你的新书《独特的超越》、《“阎王殿”旧事》、《党史札记末编》和《怀念龚育之》出版座谈会;后来又有文章介绍2009年出版的《龚育之自述》,并有片断摘录。我还注意到2008年11月10日肖枫在其文章的“作者附识”中特别指出:龚育之说“官方研究”一要有“创造性”,二要“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
2007年12月在腾空你在党校的办公室时,我把五个书架的书约1500册捐赠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2008年12月又送去了家中的《二十四史》等600余册藏书。清华正在大力发展文科和扩建图书馆,非常欢迎你作为校友赠予图书。我将继续把书一批一批地送去。
我们将你的存款与赵先生的捐款合在一起,在清华设立了龚育之励学基金,以奖励在文、理两方面都努力学习的贫困学生和在文理交融方面作出成绩的教师。2008年12月27日举行捐赠仪式时,由我们的女儿龚明作为家属代表签订了捐赠协议书,委托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对这项基金进行实际运作。捐书和捐款就算是我们对母校的教育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吧!
2008年9月底,我写信给中央党校李景田常务副校长、李君如副校长和党史部柳建辉等同志,告诉他们:家里有你多年积存的各种党史资料,你曾嘱托韩钢帮助整理。整理编目之后,这些资料和有关的党史书籍就捐赠给党校的党史部,请党史部妥为保管,并使党史工作者能够充分加以利用,以发挥这些材料的研究价值和使用价值。党校很重视,特安排了一间工作室,2009年1月17日马伟开车来,把家里的资料运去了。整理工作正在进行。
预定在今年12月要出版三本书:《龚育之党史论集》(湖南人民出版社)、《龚育之访谈录》(中央文献出版社)、《走近龚育之》(北京出版社)。宋贵伦倡议在年底纪念你的八十诞辰时召开《龚育之学术思想座谈会》,北京市社科联、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单位正在筹备。
在忙碌这些事的同时,我断断续续地为《学习时报》所开专栏“从科学史吸取智慧”写稿。去年我写了一篇回忆《改革开放迎来了自然辩证法的春天》。最近,我完成了你曾鼓励我写的《第一届人民政协秘书处工作琐忆》。此外,我又捡起了因陪你住院而中断了的《邮票动物园》的写作,与齐欣、朱效民一起努力将书稿按期交给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此书于2008年9月出版了。你的老同学雷普文打电话对我说:“没想到你搞出这么一本奇书!”伯安、燕民夫妇正策划把这本趣味的科普与休闲读物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
我在电脑上工作时,仍像以前那样,常播放一些你我都爱听的中外名曲作为背景音乐。前不久,刘育熙送给我一盘他父亲刘北茂的名曲集,大都是二胡独奏,你一定喜欢,我一遍遍地听,有时想象着你同我一起欣赏。
2009年8月出现了千年不遇的天文奇景:火星与地球创有记录以来的最近距离。你对此一定感兴趣,我一连好多个晚上都在东南方的天空看到极其明亮的火星,有时也想象着你同我一起观看。
我接到过一些人寄给你的信:有某青年要报考你的研究生,有某青年要请你审阅文章,有某作者向你赠书……我接到过一些找你的电话:河南一家杂志向你约稿,南京电视台约你采访……十几天前,从广西来一长途电话:邀请你作为参加“百色起义”的龚饮冰的后代出席 “百色起义”八十周年纪念会。这些,都使我感觉你并未离世啊,人们还在继续与你联系。
我每次去八宝山,几乎都给你带书去,包括科学出版社新近重印的你们好几人合译的N·维纳的《控制论》第二版(译者署名为郝季仁)。
书是你的酷爱,我会不断地给你送书,让你永远安卧在书丛之中!
你的实足年龄77岁的小礼
2009年国庆节夜
转自 《科学时报》 2009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