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2003级化学工程系 )
在清华大学校内信息网上,居然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原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文系主任徐葆耕教授因患胰腺癌医治无效,于2010年3月14日6时05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3岁。按照徐葆耕教授生前愿望,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作为普通一清华学子,对于素未谋面的徐葆耕教授,我心底有一阵沉沉的痛!
早在关注清华校史的时候,从《水木清华90年》这部凤凰卫视为清华拍摄的九十周年专题片中(第二集,http://www.ziyuanv.cn/ziyuan/89/253.html ),我看到了徐葆耕教授和他所说的话。内容是介绍早期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相关情况。后来,我又阅读到了徐葆耕教授专著中的部分文字。其中《大学精神与清华精神》一文,让我拍案叫绝。他将清华精神概括为耻不如人、讲究科学、重视实干。而在对其进行肯定的时候,他清晰地指出清华精神的不足:
“清华精神”中也有弱点,比较突出的是形而上思维的贫困。回顾清华九十年的历史,虽然学术巨人和科学巨人林立,但对本世纪发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甚少。学术巨人与思想巨人还是有区别的。清华在未来的三、五十年内能否为世界提供卓越的思想巨人,是清华能否成为一流著名大学的关键所在。而思想巨人的产生又有赖于自由和创造的思想氛围。过于急功近利的办学思路不可避免地抑制形而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培育。
清华严谨的校风下,在之前若干年求大求成绩的急速发展,未能带来整体校园中创造性思维的发育和成长。整体思想氛围在诸多制度的压制下从教学到学习,都没有释放,自然难以成就伟大的创造者。
同时徐葆耕教授指出:作为清华的一名教师,我担忧的是广大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意识、民族尊严意识的淡化。这种淡化趋势发展下去,不仅是清华优良传统的失落,而且是一个民族的沉论。这是对清华影响力的肯定,更是对清华学子的谆谆铭言!在清华本科生思想教育热火朝天之时,口号之外和学生理想引领相关的工作并没有开展到位。清华传统教育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需要学生主动的参与,更需要环境制造者的意识到位以及落实意识的科学方法。
去年6月12日,我给徐葆耕教授发去一封email,谈到了我拟组织校史相关社团的想法,并将我整理且经两位校史研究专家修改过的清华大学校园导游词发了过去,邀请徐葆耕教授帮助批评指正。
很快,出乎意料地,第二天,我就收到了徐葆耕教授发来的回信:
罗成同学:来函及附件均已阅读,觉得很好。你把许多先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作出了简明、准确的叙述,对于了解清华校园及历史有很大的好处。这项工作很有价值。信中提及的准备做的事也很好。我在九十年代做过一些与清华学派有关的研究;近几年因为重度耳聋,身体多病,不再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也无法为你帮忙,敬请谅解。好在清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老师很多,不难获得支持。希望你诸事顺利,取得预期的成果。祝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徐葆耕即日
让我意外的是,这是徐葆耕教授在6月13日,一个星期六的早上7点21分回复的email。无法想象一个身体遭受痛苦折磨的德高望重的清华老教授在一个周末的清晨给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学生回复email的场景。但是那一刻,我的确从心底,满是尊敬和感动!
一周后,周五的早上徐葆耕教授却再次给我发来邮件:
罗成同学:昨日拜读您写的校园说明词时发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部分,写了我的名字。因为碑是以清华大学的名义立的,我不过是代笔,可以考虑不写我的名字。如果您们认为有必要,则请加上“刘石教授作了加工修改”。现将原稿附上,所改处已用红字标示。妥否,请酌。祝诸事顺利
徐葆耕即日
徐葆耕教授对于学生,对于自己所做之事,抱的是如此谦恭的态度,能不让人动容!那些行走在匆匆暗流中的沽名钓誉之辈,能不因感受到徐葆耕教授这样的姿态而汗颜?!
我修改了文字以后当即发给徐教授,他在6月20日1点24分发来回复:
罗成同学:这样改可以。其实也可以把我的名字删掉,因为是代笔。祝诸事顺利
徐即日
这让我不禁想到,此前徐教授7点多给我email,那一刻对于他,是新一天工作的开始,还是他已经在灯下工作了一整夜?
几个月以后,当我把学会成立的计划再次告知徐葆耕教授时,他回复道:
罗成同学:祝紫苑公益协会诸事顺遂,繁荣发展!有事请来信。徐即日
我所牵引的“清华大学学生紫苑学会”不久后成立了。匆匆地,我都还没来得及去告诉病中的徐葆耕教授,告诉他学会成立了,告诉他我们举办的活动很成功,告诉他关注清华校史传播和精神传承的同学有很多,告诉他我们这一代人不会让清华的火光断绝!
转自罗成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