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学科泰斗 忠厚长者——纪念我国钢结构学科泰斗王国周教授

2010-06-29 |

遇平静(1964土木)

2008225日,恩师王国周教授驾鹤西去,我无比悲痛。他是教我钢结构的老师,在我40年的事业生涯中,他始终是我的指导教师,不仅如此,在生活中王先生更是一位比亲叔叔还亲的长辈,他对我真是恩重如山。他的离去,我实在是舍不得,万分地想念!

19825月遇平静与王国周在王国周家中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一位清秀的中年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地讲授在钢结构中节点连接最为重要……这一概念的建立使我终身受益!此后,我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在王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开展“小直径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冷弯薄壁型钢性能试验研究”,他帮我制订了合理的科研方案,按照这一方案我做了156组试验后,终于发现了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薄钢板与连接普通钢板的性能是不同的,当摩擦力被克服时,钢板错动并不像普通钢板发出咔咔响声,而是悄悄地就滑移错开了,接着就进入剪切状态……

在此试验的基础上我探索出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冷弯薄壁型钢的特有规律,80年代初,我们师生俩在规范编制组工作时,将这些科研成果收入到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J1887》中连接部分的有关章节的修订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直径高强螺栓连接中对预拉力及抗滑移系数的修订,确保了这种结构连接的安全,这一成果至今仍在国家标准中运用。

70年代末,一机部在我国首次启动物流研究,决定在北京汽车制造厂搞一个自动化立体仓库。在这项科学试验工程中,我负责仓库的结构设计。那时,我国与世界的信息沟通很少,只能看到一些日本、美国、西德的广告资料。当时,我考虑15层货架的高仓库部分是无人的,全靠带有机械手的堆垛起重机在电脑控制下工作,干脆不要再盖房子,把密集的货架当成库房的承重的格构柱,加上围护结构就成为库架合一式的建筑了。王先生十分热情地支持了我的构想,并提出了许多具体实现的好主意,终于使我国第一座库架合一式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建成,运行二十多年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十年前,当我开始进行诊治旧建筑物的科研时,他热情地给我引见了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的老前辈……

几十年来,我们师生私交甚好,80年代初,我家在清华生活有困难,得到了王先生与师母的热心帮助,对我真像亲叔叔一样。刚改革开放时,他老两口帮助照顾我从日本回来的父母。当我从清华去支援深圳大学创建时,又照顾我留在清华上中学的儿子……40年当中,我穿过师母为我缝补的衣服,吃过她老人家亲手做过的无数次美餐……王先生对我真是恩重如山!

王先生热爱教育事业,爱他的学生。四十多年来,我们班每次校庆返校,他都热情地来看望,与大家合影留念,十分和蔼可亲地与大家交谈。

恩师王国周教授虽驾鹤西去,但先生的优秀品质与高尚情操永远留在我的心里。王先生德高望重,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热爱祖国,忠于教育,学问求高,诲人不倦,为人诚恳善良,终生谦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一、对学问孜孜不倦

他老人家对做学问始终坚持一丝不苟,认真求实,从不随波逐流。他是我国公认的钢结构少数几个泰斗之一,但他十分谦虚,在治学上严谨,学术上高标准,精益求精,真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刚实行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制度时,对资深的高级人员有一个7个小时的综合考试,他是其中钢结构的出题人本可免考,但他严格要求自己仍与参考的资深工程师们一同坐在通县的考场上接受考试,大家知道后都很钦佩,那时他已70多岁了。他老人家总是不断地更新知识,始终站在我国钢结构学科的前沿,指导着我们的教学、科研及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

二、身居陋室,学问求高

王国周教授一生生活十分朴素,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清华这些年来,不断给老教授改善住房条件,他是我们土木系的老系主任,本可早调换,但他生活上求简,放弃优惠条件,一直住在南12楼使用面积56平方米的陋室中。去年11月我去看望他老人家,因他腿部血栓行动不方便了,但头脑仍十分清醒,仍在关心着祖国的钢结构事业的发展现状。当我告诉他,在沈祖炎院士主持下正准备编制一本《既有高耸钢结构检测鉴定技术规范》的国家标准,请他老人家当顾问时,他马上指出,我国目前钢结构抗震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是靠加砼筒等等,是用钢筋砼结构来抗震,而不是用钢结构本身来抗震,这个问题需要很好研究。前几天石永久教授来看他,王先生告诉我说石教授在美国的研究方向很好……他谈得兴致勃勃,精神十分好,万万没想到才隔了两个多月,到今年元月18日我回清华开会,去为他老人家提前祝90大寿之时,他已卧床不起,当我鞠躬拜寿之时,他十分亲切地微笑着。这是我见恩师的最后一面,他床头仍然放着二十多年前,我离开清华时留给他的旧三屉桌……

三、热爱祖国,高风亮节

王国周教授从北京四中考入清华,毕业于西南联大,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因学生时代加入过三青团,一直不受重用,但他忍辱负重,默默无闻地勤奋耕耘,教书育人,终于成为清华大学的钢结构学科带头人,乃至全国钢结构的泰斗。他做人低调从不显山露水,总是把机会与(下转第176页)(上接第179页)荣誉让给别人。他多次代表国家去世界各地参加学术会议。80年代末,他在挪威的钢结构学术会议演讲中,不但表现出他的学术水平,更是渗透着对自己祖国的热爱。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奥运工程中,大批工程是外国人中标,但设计出的作品又争议多多。针对这个问题,2006年全国钢结构学术会议在天津大学召开时,他发表了演讲。在分析为什么全让外国人中标的原因时,并不怨天尤人,而是首先检讨我国钢结构学界自己的问题。他怀着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大声疾呼,我国的学者学结构的应懂建筑,学建筑的应懂结构,这样才会迎头赶上世界……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现在还回荡在我的耳边……

恩师王国周教授千古!

200871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