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才(1967无线电)
我到清华园读书的1961年,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的101年。圆明园是清华园的近邻,清华园的人应该关注圆明园的历史和前途。
远在1856年,广州水师在中国水域逮捕了中国船上走私鸦片的中国人,而英国领事却要挟中国政府放人并道歉。罪犯被放后,英、法又以中方“未道歉”为由,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开始了。
多国侵略者攻占天津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但他们仍不甘心,英法联军1860年10月,从天津至北京烧杀掠抢,最后冲进了藏有大量珍宝和文物的圆明园。
此后多天,天天都有长长的车队把圆中的金银财宝往外运。不能运走的,炸的炸,毁的毁,肆意放火三天,大火连烧七天,无人敢救。几日后,又第二次纵火,连烧两天,使这所壮丽绝伦的“万国之园”彻底变成了焦土瓦砾。
随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使中国向三国侵略者割地、赔款、开商埠。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告结束。
1964年4月初的清明节前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三年级的同学,在学校西区化学馆西北的音乐教室西侧修砌围墙。第三天下午收工后,我和李鹤荣、周铣华、吕兆雄共四位同学决定到附近的圆明园旧址去逛逛,悼念亡灵亡物。
从学校围墙处向西方、北方望去,一望无际,这荒无人烟的空旷地带就是圆明园旧址。这一景象,让我想起了中唐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在刘禹锡的唐代,前朝孙权的石头城毕竟还有“周遭”(指四周残破的城墙)存在。而现在眼前的圆明园的边界却连一点影子也没有了,这岂不更令人心酸呢!
我们踏着田埂左拐右行,绕过一垄一垄尚有积水的黑土稻畦,跨沟坎,越阡陌,走进那荒凉的废墟。劫难已过百年,仍然疮痍满目:残垣断壁,乱石残砖,零零碎碎的琉璃瓦,大大小小的水坑,枯荣的杂草,讨厌的荆棘……一片片荒废、凄惨之景。
没想到,除了荒废、凄惨之景,令人兴奋的是,在零星小片的土地上竟然倔强地生长着半尺来高的小麦,呈现出一片绿色,充满了勃勃生机,似乎预示着中华民族要重新崛起了。几棵果树高高地挺立在土岗上,已经长出了新嫩的小叶芽,大自然无私地赋予了它们足够的生命力,不久的将来定会开花结果。
老农民们虽然衣着褴褛,但精神矍铄,在布满积水的稻畦中专心地整地。畦旁几只老母鸡在追逐着觅食……这一切都表明,神州大地正在逐渐地恢复元气,走向兴旺。
走着走着,突然,在我们的前面涌现出一条潺潺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溪上横着一架用旧木版和粗树干搭成的简易小桥,我们小心翼翼地从小桥上走过去,忽忽悠悠地,感觉还挺惬意。
过了小桥,又过了几道流水,脚底下仍然是乱石碎瓦、残垣断壁和荆棘。大家都走累了,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以前在照片上看到过的那个“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景观。李鹤荣同学和我都坚持说:“我们一定要把它找到,找不到就不回校!”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一景观。
啊,真是一见胜于百闻!眼前是一幅壮观的景象:一幢雄伟的大石柱(是巨人的身躯),石柱之上有一顶大石块(是巨人的头颅),合起来就是一名英勇不屈的反帝战士。若是侵略者见了这巨大的石质英雄,准保他不寒而栗!
我开始沉思冥想起来,觉得这石质巨人也许就是率领将士们孤军奋战于虎门的、62岁高龄的水师提督关天培,他正与英国侵略军进行白刃格斗。又仿佛觉得这巨人就是在吴淞炮台强忍七处伤痛、血染战袍、66岁高龄的江南提督陈化成,他正在指挥将士,并亲自发炮,轰击侵略者。
朦胧之中,大地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琉璃瓦片和砖头,瞬间变成了三元里千千万万的抗敌民众,变成了通州战场上万万千千的中国士兵,他们正在英勇顽强地与侵略军进行肉搏战……
“王彦才!”
突然间,李鹤荣同学喊了我一声,这时我才发现他们三人已经离我远去了。我急忙向他们赶去。脚下的断石横七竖八地散布在地,有的断石上还雕刻着精美的花草鱼虫等动植物图案。这些动植物不时地向游人倾诉着一百多年前的劫难……它们既是文物,又是一批“犹厌言兵”的无声的解说员。
这些散布在荒野之上的,文明的瓦石碎块,其外观、色泽以及它上面的图文,能够映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审美情绪。这些碎片在我的眼里就好像是文物一样,从非经济意义上讲,它比珍珠还要宝贵!
强盗们焚毁了我们的精美建筑群体,抢走了我们的金银财宝,却永远也焚毁不了我们世世代代建筑艺术的灵魂!不然的话,为什么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留学生,每年都争先恐后地来清华大学学习我们的建筑技艺呢?
不觉天色已晚。我们在回校途中,时不时就遇到一伙一伙的像我们一样瞻仰废墟的游人,一个个的都是声色俱厉,言辞义愤。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清华学堂侯德榜先生的影子。他在即将赴美留学之前夕,曾经“在圆明园废墟中伫立良久”。我深信,正是因为这无声的伫立,才给了他在事业上获取成功的巨大推动力,促使他在后来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回到学校,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其他同学诉说游园感触。周铣华同学说:“以后,如果我们上海的同学和朋友来到北京,我首先带他们去看圆明园遗址!”这句话也同样说出了我们多数人的想法。我们应该把这座废墟作为中华儿女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让我们的后代人都懂得,是因为当时我们的中华民族太软弱了,才受到那些强盗们的侵略和欺辱,如果我们中华民族的力量强大得很,那谁还敢欺辱我们呢?
王彦才(右2)2007年4月与同学在圆明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