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杨俊林:情系清华园(图片)

2011-09-05 |

杨俊林(1966汽车)

图一:清华50周年校庆影;拍摄地点:二校门;拍摄时间:19614月底

这是我在清华大学二校门前的照片,时间是19614月底清华50周年校庆时。那年头正值困难时期,180的个子,体重只有110斤,活像个长着头发的电线杆。我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只有兄弟二人相依为命。哥哥14岁到煤矿当工人,我到13岁才开时上小学。也许年龄比别的人大许多,于是连蹦带跳地只用了9年就把小学、中学读完了。高中毕业后哥哥因要养家糊口,家庭贫寒,想让我工作,我向哥保证如考不上清华我就不读了。我想重点大学助学金肯定比较高。我是1960年秋季在太原高中毕业的。那年清华在山西只招十几个人(那年仅福州一中就有50多名考上清华),在我的努力下梦圆清华园。靠每月19.5元的助学金,我读完了六年大学(当时清华学制6年,其它大学大部份是5年)。这是我人生的一大幸事。

图二:清华100周年校庆影;拍摄地点:二校门;拍摄时间:2011424

这是我在清华大学二校门前的照片,时间是2011424日清华100周年校庆时。距清华50周年校庆留影时整整过了50年。清华长了50岁,我也长了50岁,体重增加50斤,身高还是180,体重变成160斤,有点发福了。50年母校的变化就更大了。50年前的清华我看是一大二脏。如今清华园已成为世界上14所最美大学之一(在亚洲仅此一所)。你再看那么漂亮的二校门其实也经过了磨难。1966824日,红卫兵用汽车拴上绳子将二校门拉倒。糅合了东方典雅和罗马古典的二校门,顿时成为一片废墟。之后,在该处树立起一座高大的毛主席身着军装的全身塑像,塑像正面的底座上镌刻着林彪书写的“四个伟大”的题词。这座塑像首开先例,在全国引发了共建毛主席塑像的浪潮。1991年,在校友们的倡议之下,二校门于建校80周年前夕重新复建落成。如今,二校门又重现了它优美的身姿。

图三:当年的室友;拍摄地点:天安门;拍摄时间:19614月底

刚进清华园时我们6个人住一个宿舍,清华50周年校庆时一起到天安门前拍了这张合影。后排自左至右是刘渭民、项根溪、关家祥、杨继绳。前排自左至右是项振雄和我。这是我们的小集体。可是一年后,其中左边的两个室友刘渭民和项振雄因病休学。剩下我们四个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直至毕业。至今还健康地活着,不信就看下面我们四个在二校门的合影吧。

图四:室友重逢;拍摄地点:二校门;拍摄时间:2011424

这是我们四个室友在清华大学二校门前的合影,时间是2011424日清华100周年校庆时。自左至右是我、项根溪、关家祥、杨继绳。你看,我们都还满精神的吧。虽然天各一方,45年没见了,但一见面就觉得特别亲切,当年的记忆历历在目。四个人中数我个子高,但数我没出息。最有出息的要算杨继绳了,他毕业后分到新华社当记者,写了不少书籍在内地和香港出版。不信你在搜狐网上输入他的名字,点击率老高啦。

图五:我们的班集体;拍摄地点:八达岭长城脚下;拍摄时间:1960年底

记得那是1960年我们进校不久,到八达岭长城脚下植树,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留下了我们班集体的第一张合影(后排右一是我)。我们在那儿住了十来天,起早贪黑,种了几千棵树苗。一晃五十年过去了,这些树苗一定已长大成才,正在为首都预防沙尘暴作贡献呢。

图六:我们班又团聚了;拍摄地点:新清华学堂前;拍摄时间:2011424

这是我们班距“第一张合影”五十年后在清华百年校庆时的合影(后排左五是我。左一、右一和右五不是我们班的)。真不容易啊,毕业分别45年了,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见面,见了还不敢认,似曾相识却又很陌生,经过引导、提醒才一声感叹,原来你是XXX啊!你想刚毕业时才二十四、五岁,如今都已古稀,能不变吗!就拿我们照像身后的这块地方来说吧,原来是我们汽车专业的汽车楼,现在变成了新建的新清华学堂建筑群(包括新清华学堂、音乐厅、校史馆)。一切都在变,为了母校百年校庆团聚,我们班31名同学除两名去世、3名病重外,其余26名同学从天南海北都汇聚在一起了。令人感动的是一个泰州的患有帕金森病的同学在他夫人的陪伴下坐着轮椅也来了。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大家的清华情结!

20119月于南京

相关新闻

  • 102018.04

    杨俊林:回忆响彻清华园的《清华大学民兵师进行曲》

    ——为纪念清华大学文工团成立60周年而作

  • 082024.04

    杨俊林:喜迎双十,家园同庆;八年同窗,一世情缘

    今天是汽六一家园的双十日,大家要问,什么双十日?!下面让我告诉你。2014年的4月10日,汽六一家园在洛阳聚会,从此开启了汽六一班在北京之外的野营聚会的先河,到今天已经过去十年了。在洛阳聚会时,当时只有王丽华、刘尚希、宋延光和我有微信,我邀请他们三人组成了汽六一家园微信群,到现在汽六一家园微信群已经成立十年。这就是我所说的汽六一家园双十日。清华园八年的生活学习,使汽六一班同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尽管毕业...

  • 242008.06
  • 312018.10

    杨俊林校友捐赠清华史料仪式在南京举行

    清华大学第20次校友工作会议于9月22日在南京举行。此次大会上,专门举行了杨俊林校友向母校捐赠清华史料仪式。15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会代表,见证了....

  • 262019.06

    杨俊林:保存六十年的清华史料捐赠给母校

    清华大学哺育了我八年,捐赠这些史料也算作为我一个清华学子对母亲的一点儿回报吧。

  • 252020.09

    杨俊林:汽六一,我的家园

    今年是我们班同学走进清华园60周年,60年前来自祖国各地的31名新生步入清华园汽六一班,从此成为“汽六一家园”的成员。1960年12月,我们班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的清华小楼 (现在叫清华三堡基地 )照的第一张全班集体照19...

  • 262016.03

    清华园重聚

    清华园重聚(环21)

  • 282024.05

    始于清华园:杨振宁的少年时代

    杨振宁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因为在宇称不守恒原理的发现上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因此与李政道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年仅35岁。他的工作不仅极大地推进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还深刻影响了现代物理学的多个领域。本文摘自《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王珊/苗千著,商务印书馆2024年2月版。《天才杨振宁:创造力与平衡感》书封1929—1937年,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度过了8年的幸福时光。杨振宁回忆说,...

  • 042007.09

    情系清华园:清华子弟举行联谊会 成立清华子弟村

    8月21日下午,在清华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多功能厅,一场别开生面的联谊会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拉开帷幕,约150名清华子弟从四面八方回到清华园,参加此次联谊会。

  • 072016.06

    回归清华园

    1946年10月10日,静寂荒凉的清华园,一下子热闹起来。自从1937年秋离开秀美的清华园,师生们再度聚首于此,举办复校开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