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真正记忆深刻并有永久意义的事情并不多。清华大学却是我永生回忆的地方。因为在人生最风华正茂的年代,1970年“文化大革命”后期历史偶然的机会,把我们从工农兵各条战线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聚集在清华大学开始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回忆四载青春岁月,拳拳师生意,眷眷母校情,曾经无数美好的追忆,他在我的人生是永生和美好的记忆。
清华大学是享誉中外的第一流理工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也是我门从小就心驰神往的学习圣地。在那知识荒芜的年代,我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踏进了国人梦寐以求的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学习,使我们开始了在科学殿堂洗礼。这些难忘的回忆,过去的岁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展现出清华的历史风貌和师生共同的生活剪影。

我们1970级控01班共50名年轻人,有幸被分配到新组建的电子工程系自动控制专业。学习的教室是清华大学的中央主楼,学生宿舍就在东大操场的旁边9号楼。清华的教职员工为我们精心准备了良好和优美的学习环境,以及热情周到的后勤服务。在学习的四年里,我们多次聆听了优秀教师钟士模、张钹先生和其他老师讲授的正在世界兴起电子和计算机知识,真正领略到了有着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专家和教授们授课的风采。他们多是有从事多年教学经验的名人,特别是自整角机等自动控制专业课程讲解有前瞻,精准,风趣。他们独特的思考模式、流畅的讲解,都深深的启发着我们。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青年时代的课堂,感觉是那么亲切和充实。最为感动人让我们铭记在心的一件事,年事已高的老教授钟士模先生,当年承受着文化革命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冲击和偏见的巨大压力,热心进行教育改革试验,把自己毕生的知识浇灌给年轻的工农兵学员。由于劳累过度,心脏病突发,他猝死在为同学们讲课的讲台上。我们手捧着白花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送别了辛勤培养我们的恩师。他老人家“厚德载物”的美德是鼓舞我们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轻松快乐的。课堂上,老师们一个个平易近人、循循善诱,总是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激起大家对某个领域的研究兴趣;课外,老师在晚上来到学生宿舍,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同学之间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积极合作;课余之间组织丰富多彩文艺体育活动,增强同学体质和培养了美好生活的情趣;清华大学成了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精神家园;精彩纷呈的基础和专业课程迅速提升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视野。短短四年的学习时间,同学们从小学到大学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孜孜不倦地学习,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以超越极限的标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同学们在学业上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能够在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力量,身为特殊时代清华学生,也是一个难得特殊的历史机缘。我们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大学生活记录在我们人生长河的历史上,那种幸福感和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终生难忘的!
清华大学是个大课堂,在那儿我增长了知识,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了与人交往,学会了很多很多深入骨髓的事业精神。清华为学之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树立“严谨为学,诚信为人”的作风,像春风化雨沐浴了我们,使我们的一生长上精神的了翅膀。在毕业以后的一生中我们都在以“行胜于言”的魄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点一滴地传承并发展着清华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班同学们没有辜负母校的培养,当他们返回到工农兵战线以后,孜孜以求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力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一部分同学在祖国军队现代化事业上,成为了研究、设计、维护人员中的骨干力量。一部分同学在科研、教育、工厂企业的工作中,成为了研究战线的排头兵。一部分同学在机关事业单位中,成为了各级岗位上的领导者和公务员。在海军潜艇部队有我们的身影;在陆军坦克部队的新系列研发中有我们洒下的汗水;在科学创新的机器人探索中有我们的贡献;在中国铁路提速和高速实现中有我们的奋战;在大学教育战线上有我们辛勤的汗水;在祖国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这代人在实现在清华学习发奋时的誓言,我们没有辜负母校的精心培养,用辛勤的汗水为母校声誉增添光彩。

虽然离开心爱的母校已经四十年了,但许多往事仍难以忘怀。因为在她那清馨、美丽而幽静的校园里,无论是具有特殊历史渊源和积淀了文化积淀的历史的建筑,我们学习居住过的中央大楼和学生宿舍,还是郁郁葱葱的绿树、草坪、运动场、那富有人文气息的月色荷塘都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留下了同窗学友秋去春来共同学习、生活的经历,积淀了学校各级领导、工友、老师多年传道授业解惑的心血和汗水及其师生的情谊。“走进清华门,就是清华人”的话语,我没有忘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我始终牢记。我爱清华,我爱母校。祝福你,清华;祝福你,母校!祝清华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