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宗璞: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器”

2016-10-12 | 宗璞(1951外文) |

我的父亲冯友兰一生有三方面的贡献,一是写出了第一部完整的、使用现代逻辑方法的中国哲学史,是这个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二是建立了他自己的哲学体系;第三他是一位教育家。很多人对这点不熟悉,我想着重讲一讲。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讲台和学校。

父亲从美国留学回来,担任中州大学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中州大学是新建的,河南历史上第一所大学。1925年校务主任离职,父亲主动向校长要求接任,他说:“我刚从国外回来,可选择的前途有两个,一是事功,一是学术。我在事功方面抱负不大,只想办好大学,所以需要指挥全局的权力。否则,我就要走学术研究的路子,那就要离开开封,去一个学术文化中心。”校长没有答应,但对他的直言很赞赏。

父亲当年八月就去了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后来河南中山大学(即中州大学)再聘他为校长,但他已经在清华找到安身立命之地,没有去。

父亲长期做高校管理工作,担任清华文学院院长18年,在西南联大也任文学院院长。1930年和1948年,两次被推选为清华校务会议临时主席,主持清华校务。写过大量的教育论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国立清华大学教授会宣言》《大学与学术独立》《论大学教育》等。

父亲很爱护学生。他曾说,在学生运动中,学校负行政责任的人是政府任命的,但和学生又有师生关系,爱护学生是当然的。所以只能中立,希望学生不要罢课。这一态度与蔡元培、梅贻琦都是一样的。被国民党军警迫害的学生只要信得过他,到家里来隐蔽,他都尽力掩护。他保释和掩护过的学生有黄诚、姚依林等。

父亲认为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器”。器是供人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供人使用,技术学校就能做到。大学则是培养完整灵魂的人,有清楚的脑子和热烈的心,有自己辨别事物的能力,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对已往及现在所有的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欣赏。

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在北大、清华、联大维护和贯彻那些教育理念:学术至上、为学术而学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

1940年,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三度训令联大,要求统一全国教材、统一考试、设立核定的必修课程。联大教授抵制这一命令。回复教育部的信是父亲写的,列出了不从命的几大理由,说“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教育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等。后来联大没有按照教育部要求统一教材和课程。

(摘自《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相关新闻

  • 282024.03

    丘成桐捐赠支持清华大学数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3月26日,国际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求真书院院长丘成桐向清华大学捐赠,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以其父母名字命名的“丘镇英基金”和“梁若琳基金”,用于支持数学学科发展、新一代数学领军人才培养与求真书院建设。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邱勇,丘成桐,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科学中心教授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出席仪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仪式。丘成桐致辞丘成桐...

  • 282024.06

    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贯通式培养的前提是个性化培养”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心中,这届学生有点特殊,他们是清华大学第一届“强基计划”学生。四年前的2020年1月,教育部宣布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时,李俊峰正担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此后,他深度参与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整体设计。与多数试点高校不同,清华在一开始就没有限于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而是设计了理工衔接类专业,并为此专门成立了五大书院,将强基生的培养统一纳入...

  • 102024.01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首席教授朱邦芬:创造一个小环境,让学生可以“胡思乱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的办公室本就不大,四处堆满的书籍更是占据了房间的大半空间。《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办公室时,竟没有第一时间发现正在“书堆”中伏案工作的朱邦芬。“这样的环境更适合做学问。”他说。清华大学给了朱邦芬一个适于做学问的“小环境”。作为物理学家的他,这些年主持清华物理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的核心理念,同样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来物理学杰出人才脱颖而出的“小环境”。2023年4月,...

  • 042024.01

    李俊峰主讲“清华校友学习日”第50讲:“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

    2023年12月30日下午,清华大学行健书院院长李俊峰教授应邀出席“清华校友终身学习支持计划·学习日”第50场活动,以“‘强基计划’与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了讲座,清华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唐杰出席本次活动。1600余位校友、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李俊峰主讲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积极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推出“强基计划”改革基础学科招生,选拔有志...

  • 042024.06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有利学者培养科研品味的环境尚待形成

    时下,随着2024年春季学期进入尾声,一批年轻学子即将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进入科研岗位。同时,有更多年轻学子会在不久后开启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否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些科研领域、选择何种科研课题,最终能否形成、又会形成怎样的科研风格?“这些都与学者在学习科研过程中形成的学术品味有直接关系。”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朱邦芬表示。年来,朱邦芬一直在提...

  • 072024.05

    共谋发展,展望未来︱清华校友总会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圆满落幕

    在春意盎然的四月,清华校友总会水利分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泥沙数字厅召开。会议汇聚了众多水利行业的杰出校友和专家学者,共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水利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会议由清华大学水利系安雪晖教授主持。

  • 182024.06

    实现民族飞天梦,培养航天接班人——深切缅怀王永志院长

    2024年6月11日,敬爱的王永志院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清华航院全体师生万分悲痛,深切缅怀。20年的时光荏苒,王院长领导清华航院学科建设、为国家培养大批航天航空人才的往事历历在目,音容笑貌永存。谨以此文,致敬我们的院长,激励师生继往开来。以航天精神办教育2004年5月18日,为适应国家需要,清华大学成立航天航空学院,聘请1952级校友王永志院士担任首任院长,在清华大学复建了自1952年院系调整、航空学院整体迁出组建北...

  • 282024.05

    尤山度: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

    尤山度(Józsa Sándor),匈牙利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匈牙利罗兰大学中国系名誉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历史的研究和传播,代表著作有《汉语课本》《毛泽东诗词二十一首》《中国与奥匈帝国》等,2023年获得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尤山度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来华的外国留学生,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匈牙利汉学家,为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匈文化交流、增进中匈两国民众相互了解作出了贡献。

  • 262024.04

    电子工程系举办因材施教特色培养项目捐赠仪式

    4月23日下午,电子工程系因材施教特色培养项目捐赠仪式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馆举行。捐赠企业代表暨清华大学电子系2004级校友、北京鉴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单羿,苏州东山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集团CHO王海军,清华大学电子系主任汪玉,副系主任李懋坤,电子院副院长金娜,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苏郁松等出席了捐赠仪式。李懋坤主持捐赠仪式。捐赠仪式现场单羿在致辞中回顾了自身在清华求学期间在企业实践的经历与感悟,产学...

  • 172021.06

    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正式启动

    3月11日下午,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仪式在通州区项目现场举行。校党委书记陈旭、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副校长尤政,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等出席仪式。陈旭在致辞中指出,通州基地项目建设是学校发展新篇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积极参与首都发展副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北京市、副中心管委会以及通州区领导共同推动象征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启动的操纵杆,标志着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