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老领导刘冰、何东昌在《红旗文稿》上发文 回顾并思考清华1965届现象

2010-04-24 |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总结历史经验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

——对清华大学1965届现象的回顾与思考

◎ 刘冰 何东昌

清华大学1965届校友,自觉地组织起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清华百年校庆,举行入学50周年纪念活动,虽然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还有一些人在国外,但却克服种种困难,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回顾总结他们在清华大学接受六年大学本科教育以及投身祖国建设、艰苦奋斗和健康成长的历程,出版了《半个世纪清华情》纪念文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令人高兴的事。我们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在和当年的同学们一起回顾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时,也不禁作了一些思考。

一、清华大学五、六十年代所培养的毕业生质量验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历史成果

清华大学1965届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届,他们1959年入学,前未赶上“大跃进”,后未赶上“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前30年受政治运动冲击影响比较少的一届。这一时期正值我们总结50年代学习苏联教育和1958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经验和教训,为此他们能够比较完整地接受根据“高教60条”所制定的本科教育以及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教育思想的培养。

清华大学1965届校友的成长与以后的成就,是检验我们五、六十年代高等教育历史成果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他们2000多位同学中,不仅有两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三位正部长、八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还有一大批在国家建设第一线,为祖国繁荣富强做出贡献、取得成就的专家、教授、学者和各个领域的骨干。

清华大学五、六十年代的历届毕业生,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奉献了半个世纪,可以说已经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会和历史的检验。以1956年蒋南翔校长亲自领导一批骨干新建的工程物理系为例,到1966年正好10年,培养的学生中已经有院士10人,将军11人,省部级以上干部11人。这些数字,不要说一个系,就是对一个大学也是少有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蒋南翔任校长期间,清华园里走出了两万多名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从点滴做起,逐步成长为“学术大师、兴国之士、治国之才”,成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解放后,在清华学习的学生中后来成为两院院士的已有174人,其中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后清华所培养的学生当上两院院士的有96人,担任正部长的有35人,担任正职省委书记、省长、省人大主任的有27人,更多的学生后来成为国家重点企业、研究院所、高等学校的负责人和专家,是国家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最为突出的是上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9个人中,有4人是五、六十年代在清华学习和毕业的学生。历史的事实证明这所大学是成功的,是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的,是有创造性的,她的成果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领导并主持这所大学工作的校长蒋南翔和他以清华大学为试验基地形成的教育思想无疑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挖掘的,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也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当然,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现在研究蒋南翔教育思想,要有正确的历史观,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又必须看到新形势与当年国内外形势存在的种种差异,看到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的种种差异。我们认为,蒋南翔教育思想中,一些带根本性的理论和经验,对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有益的。为此,我们应立足于现实,对历史进行总结和研究,力求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有所助益。

二、认真总结蒋南翔教育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有积极意义

蒋南翔早期就是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在长达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在他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和高教部部长以及“文革”后重返教育部部长岗位期间,他全面深刻地理解并执行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邓小平教育理论,对开拓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做出了卓越而富有历史意义的贡献,他是新中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1952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极为落后,各种人才十分缺乏,面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蒋南翔在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不久,就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思想:清华大学要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建设人才。他明确提出,像清华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必须迅速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尽早为国家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新型人才,逐步承担起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并在国家需要的主要领域超过世界水平的任务。

他根据中央指示,首先在清华大学,随后在全国重点大学创建原子能、自动控制、航空工程、工程力学、无线电等新型学科和专业。他当时找了主管科学技术的聂荣臻等领导同志,并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支持。在中央的支持下,他从全国各地抽调优秀教师和学生来建设这些专业,在很短的时间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这些人才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全国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批重点大学,在“文革”前17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建设人才,也因此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

蒋南翔担任清华大学校长长达14年之久,加上他担任高教部部长以及“文革”后重任教育部部长期间对清华的关心,他是清华园里影响最大的人物,他为探索和发展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在他的领导下,清华首创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他倡导重点大学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途径,等等,这些经验至今仍然在全国高校传承和发扬。

蒋南翔教育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教育领域各个方面,主要解决的是三个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如何振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蒋南翔定了八个字: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并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与工作能力。他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对学生政治上的要求方面,他提出了“上三层楼”的思想,也就是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而且特别注意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区别对待,提出“各按步伐,共同前进”。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他要求学生打好宽厚的理论基础,并且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加强综合训练;在学校就初步学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去总结提高和创新,这就是他讲的不仅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他十分重视体育,提出了“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一著名口号。他提倡在学生中建立“三支代表队”:以政治辅导员为主体的政治代表队,以业务尖子为主体的科学登山队和以文艺、体育特长生为主体的文体代表队,目的是在学生中起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示范带头作用。他尊重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重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助于在学生中造成人才涌流的局面,有助于全面发展方针的贯彻。

在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问题上,蒋南翔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他主要的教育思想是在担任清华14年校长期间以清华大学为教育试验基地、从实践中总结提出的,这种出自基层的典型经验,使蒋南翔的教育思想富于创新特色。他十分重视基层干部和师生的实践,如表扬“先进集体”、“真刀真枪毕业设计”等都是来自基层的实践经验。他十分重视学校队伍的建设。首先是教师队伍的建设,他认为这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学生,必须有一支又红又专、懂得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他倡导两种人“会师”,即一方面积极发展符合条件的教授入党,一方面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党员成为专家、教授;新老教师团结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其次是职工队伍的建设,他提出学校的职工队伍也要又红又专,不仅要精通本职工作,还要懂得服务育人,共同创造健康的校园文化。他十分重视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把它看作是党的领导的体现。他经常讲:“党的领导不是党员的领导,而是党的方针政策的领导”,有时非党干部的意见更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因此要十分尊重和团结非党干部一起工作。对学校党员干部,他十分强调也要又红又专,不能满足于“外行领导内行”,他自己带头在百忙之中去听业务课,到实验室去做实验,并动员参加革命工作较早的党员干部学习业务知识。他一贯重视党对高校的领导,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为了更好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学校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他还亲自给全校师生员工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

在如何振兴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问题上,蒋南翔同志以战略的眼光统筹教育全局,认真总结“文革”前后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指出为了实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建立一个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国教育的历史使命,不仅要把知识,而且要把忠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敢于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传播给青年和后代,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的教育阵地和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教育思想,克服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错误观点,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解决的历史课题。他强调指出,办高等教育要认真解决两个根本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评价教育的成败优劣,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两个根本问题解决得如何。

蒋南翔同志生前特别注意经常总结工作,他说:如果一个人只做工作,不做总结,那他只是做了一半;每一件工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要认真做总结,把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只有这样,工作才会不断进步,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19611962年,他提出了关于总结历史和现实的“三阶段两点论”的指导意见,即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总结清华发展的各个阶段(解放前清华,1952年学习苏联,1958年以后走自己的路),要求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吸收以往各个阶段中成功的经验,克服过去的缺点和毛病,按照中国的国情创造新的经验,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他结合中国的实际,有选择地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大学的好经验,对解放前清华的办学经验也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和吸收,还特别注意继承我党在解放区办学的优良传统。因此,他的许多做法与苏联不同,有自己丰富的创新特色。

目前我国教育界正在讨论《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家发表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有许多很好的创见,但也有少数声音要改变我们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今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学习总结蒋南翔的教育思想,这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刘冰,清华大学党委原第一副书记;

何东昌,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教育部原部长

转自 《红旗文稿》 2010年第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