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举行座谈会纪念曹禺百年诞辰

2010-09-25 |

  921日下午,雨后初晴,阳光透过绿叶簇拥的玻璃窗照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第一阅览室一张普通的书桌前。近20名清华师生围坐在这里,只空出一把椅子——清华大学纪念曹禺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在这里举行。77年前,正是在这扇窗前、这个座位上,曹禺先生写出了代表作《雷雨》。

纪念曹禺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会场(郭海军 摄)

  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部何玉老师曾查阅大量史料和回忆文章,撰文考证了曹禺先生撰写《雷雨》的具体地点及经过。座谈会上,她详细介绍了考证中的疑点和破解过程,引起大家的强烈兴趣。

  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理事、《清华校友通讯》主编孙哲回忆了曹禺及其夫人郑秀学长为《清华校友通讯》热心撰稿、题字的故事。他展示了曹禺先生1984年应邀撰写的《水木清华>与曹禺》一文手稿,该文叙述了《雷雨》的创作经过,抒发了对母校清华大学的深厚感情。孙哲说,与曹禺同级的清华五级校友中,涌现出了林庚、吴组缃、钱钟书、曹禺、乔冠华、王铁崖、赵九章、王竹溪等各领域的杰出大家,“清华五级”是清华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清华五级现象”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很值得研究的现象。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白永毅,清华大学天津校友会副会长丁文魁,外文系教授王宁、罗选民,中文系教授解志熙、王中忱,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曹莉,以及清华大学话剧队的学生代表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曹禺先生的戏剧作品和创作经历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了曹禺的创作精神和成长经历对当今文艺创作和高等教育工作的启示。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左二)在座谈会上讲话(郭海军摄)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在讲话中表示,百年清华不仅是科学的殿堂,也是文化的殿堂,清华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贡献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上,同样也体现在文化艺术上。曹禺和清华历史上其他杰出名人的成就,与当时清华作为一个综合型、开放式大学的良好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老清华“中西会通,古今会通,文理会通”的传统为他们提供了成长成才的沃土。邓卫表示,纪念曹禺先生,不仅仅是纪念他伟大的戏剧成就和学术贡献,还要深入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以及他孜孜不倦求学创作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清华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百年校庆为契机,深入挖掘并继承发扬清华的大学精神和优良传统,续写清华新百年的光辉篇章。

座谈会由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苏竣主持。清华大学校友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文科处、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程曦)

转自 清华新闻网 2010925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