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记土木系1962届(1957级)房、材班校庆聚会

2012-06-29 |

清华精神清华人

2012年校庆,土木系房二、材二的七十多位同学欢聚清华园,纪念毕业50年。有年过八旬的老大哥(调干生),有侨居海外的学子,四天的活动丰富多彩。

428日下午,学校在新清华学堂举办专场音乐会,招待毕业60年、50年的校友,陈吉宁校长致辞;中午,土木系在熙春园餐厅招待我们,宋二祥副院长代表系里出席致辞,多位老师出席;材二班(建筑材料专业设置的第一班)单独与当年教研组老师聚会,在京老师悉数到场;29日,按入学时土木系的各专业,即房二、材二,给二、暖二校友同聚近春园餐厅,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出席并致辞。

聚会活动还有小班座谈、大班交流、联欢晚会、校内外参观等。最感人的场面还是和老师们(有年逾九旬的施士昇、孙家馨、吴明德、江作昭、刘元鹤、胡蕗犀等)的叙谈,追忆在母校受到的培育,各自成长的进程。母校不只授予我们扎实的科技知识,更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我们成材、创业,报效祖国,报答母校。清华精神培育了我们,培育了这个班集体、培育了每一位同学,伴随着我们一生。

自强不息,拼搏进取

我们毕业时正值国家经济困难,大批工程下马,同学们响应号召,奔赴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最远的到了新疆伊犁,同学们个个刻苦钻研业务,拼搏向上,大都成为了单位的技术骨干。

来自广东农村的江欢成,1980年就被派到英国深造,在设计院主持设计了国内外多项重大工程,其中东方明珠塔,成为上海浦东地标建筑,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江见鲸是毕业时考上研究生的两位同学之一,他1982年由学校送往瑞典作访问学者,成为早期获得“洋博士”学位的学子之一。他回校后勇挑教学、科研、管理几付重担,后来他和同班的刘西拉前后连任土木系系主任,在圈内亦成罕有的佳话。

心系天下,报效祖国

母校百年,历经不同时代风云,清华人的爱国情怀是始终一贯的。

刘西拉是班上的活跃人物,不但功课上等,还是校文工团的首席提琴手,各种“运动”他都是积极参与者。1981年,陪爱人陈陈(电机系、文工团首席钢琴)被选派去美国进修,四年后,双双获知名大学博士学位,他们的论文已被美国专业刊物选登,也有待遇丰厚的职位在等着他们,但他们想到祖国经历“文革”洗劫,知识和人才的空白是一大要害,夫妇俩作出重大抉择:回去,回祖国去!1985年,他们成为夫妇双博士回国工作的第一,亦是当时学界一条要闻。他曾任清华土木系主任、上海交大土木学院院长,是第八、九、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李景星是材二班上高材生。他自改革开放初就成为中东、南亚多项海外工程的技术骨干,后在香港也取得了四种工程项目最高资质执照,并在内地参与了地铁、机场等项工程,至今仍活跃在台、港、澳地区。

黄运新(女)和爱人陈德炎(北航毕业)都是印尼排华时按了手印(和家庭断绝联系、永不回印尼)回国的侨生,上学时家中不再有接济,她也不愿申请助学金,就把回国时亲友送的一架照相机卖给校刊《新清华》,钱存在编辑部,按月去取,作为生活费。她在香港一家大公司取得高级技术岗位,而每次校友聚会,夫妇不但都来参加,还要再到内地一游,体味祖国大好河山。

志在高远,竭诚奉献

毕业那年,大庆石油会战战况已在内部传颂。大庆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毕业分配方案中虽有名额,但明确不要女生。沈慧是位柔弱的姑苏少女,她曾参加军干校,后因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又考入清华。毕业时她得知消息,坚定恳切地找校、系领导,坚决要去大庆。“既有铁姑娘战斗队,为什么女生不能去?!”终于获得批准。到了大庆。她又不肯到设计院做室内工作,而执意到施工单位——中建六局。她在大庆扎了根,成为名符其实的大庆人!唐山地震后,六局又到了灾后重建的一线——塘沽。她是六局的技术骨干,完成了各地多项工程,先后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海南省有特殊贡献专家的光荣称号。

俞晓松(俞纪美)是品学兼优的同学,在校时曾为政治辅导员,还被选为校学生会主席,获得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改革开放的浪潮,把他从专业岗位推到了对外开放第一线,在中国“入世”谈判、申办上海世博会等进程中,都有他的一份心血。他也是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和江欢成、刘西拉三位政协委员,同出自只有22人的房23小班,也是校刊上的一份趣闻。

厚德同心,相互关爱

杨振宁先生说过,清华校友对母校感情最深、凝聚力最强。这在房二、材二班也得到充分验证。

房二、材二入学时120人(材二是入学后各班抽调组成的),在校时就形成了相互关爱、注重品德、集体主义的团队。

聚会时总有人忆及南方农村考来的同学,经不住北京的冬天,自会有人把自己的御寒衣服送过来;粮食定量不够吃,也会有班干部自己勒紧腰带省出一点给身高体壮的同学。十三陵水库工地上的劳动号子,每次聚会都是大合唱的一曲。

百十来人的班集体,有二十多位是学校文工团的积极成员,还有校、系体育队的成员。

1992年(毕业三十年)起,我们先后十次在京内外举办过同学聚会。联络员都是热心人,有时为找一位失去联络的校友,几个人从不同角度千万百计查找。

在校时的熏陶培育,每位同学的洁身自重,保持了这个集体的“夕阳红”。包括二十来位担任过司局级领导职位的同学,这个集体没有一位因个人品德犯错误,也没有一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失足,这也是每次聚会时大家倍感欣慰,并足以告慰母校的。

清华精神不会褪色,永存我们心间!

房二、材二同学联谊组供稿,王宝聚执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