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清华大学举行张维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

2013-05-29 |

  清华新闻网528日电 (记者 王冰冰)525日上午,张维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副校长袁驷,党委常务副书记陈旭,党委副书记史宗恺,清华大学老领导张孝文、方惠坚、王大中、贺美英、顾秉林、解沛基、张思敬、张慕葏、黄圣伦、王凤生、倪维斗、余寿文、朱爱菁、叶宏开、岑章志等,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郑哲敏院士、王永志院士,以及张维先生的亲属及学生等出席座谈。座谈会由陈旭主持。

陈吉宁在座谈会上讲话 学生记者 王涵

  陈吉宁在座谈会上讲话。他指出,张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他从1947年起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对清华大学和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追忆缅怀并纪念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和为人为学的优秀品质,对于把握高等教育深刻变化进程中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陈吉宁强调,张维先生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弘扬。要学习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献身教育的执着追求。陈吉宁表示,当前清华大学已进入新百年进程的起步阶段和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以张维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清华师长的优良传统,爱国奉献、求实创新、执着进取、宽厚包容,以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学校改革发展,自觉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到推动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宏伟“清华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周济在座谈会上讲话 学生记者 王涵

  周济在讲话中回顾了张维先生的生平事迹,并指出,张维先生是中国工程院的创始者和奠基者之一,为中国工程院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是学术泰斗和科技大师,为我国的工程科技事业和工程教育事业倾注毕生心血与智慧。他是人民教育家,为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宝贵贡献。他是战略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做出战略性贡献。

  周济强调,张维先生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不懈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我们要把他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质作为鼓舞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力量,作为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黄克智院士在座谈会上发言 学生记者 王涵

  座谈会上,陈旭代为宣读了张维先生的学生、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致大会的来信,以表达对张维先生的敬意。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克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梁新刚,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1968届毕业生、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吴季松,清华大学1981级校友、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邢锋,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蒲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延柱代表中国工程院何友生院士,南非科学院院士孙博华等分别作为张维先生的学生和同事代表发言。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薛明德做了书面发言。自由发言环节,学校老领导张思敬,吴良镛、郑哲敏、龙驭球、金国藩、过增元等院士,张维先生之女张克群等也分别发言,追思张维先生的点滴轶事。

张维先生之子张克澄致答谢辞 学生记者 王涵

  最后,张维先生之子张克澄致答谢辞,表达对嘉宾的感谢之意和对父亲的追远之情。

  张维(1913.5-2001.10)是我国著名的结构工程、固体力学专家,高等工程教育家,科技教育活动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深圳大学原校长。他终生致力于工程力学研究与教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及其管理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科技发展、管理以及国际交往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在国内率先把板壳理论应用于实际,推动了我国板壳理论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在教学方面,讲授过多门力学课程;在板壳理论的研究中,在国际上最早获得了粗圆环薄壳的渐近解,取得了圆环壳、壳体转点问题、加肋壳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一系列成果,涉及土木、船舶、核能、电力、压力容器、石油等诸多工业部门。1992-2000年先后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届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首届中国工程院科学技术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别奖。

座谈会现场 学生记者 王涵

  张维先生的亲友,张维先生曾经学习、工作过的欧美同学会、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深圳大学、中国力学学会、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等单位的代表,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方工业大学、茅以升教育基金会等单位的代表,清华大学有关院系和部门负责人,中国民主同盟清华大学委员会负责人,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师生代表等近二百人参加纪念座谈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