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久经沙场伴金甲,鬓霜犹思捍中华

——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吉俊民赴上海看望105岁夏世铎学长

2025-09-02 | 曾卓崑 |

8月26日下午,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吉俊民一行赴上海看望了105岁的西南联大老学长夏世铎(1939-1940联大法律),向夏学长送上清华大学师生校友的问候和祝福。

吉俊民向夏世铎学长送上清华大学师生校友的问候和祝福

    

钢琴上,“1945年8月15日”的日历纸被置于相框之内,永远铭记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天。电视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安然伫立。墙壁上,夏学长亲笔书写的“久经沙场伴金甲,鬓霜犹思捍中华”在诉说一位曾投笔从戎的西南联大学子不老的决心。这一切,无声,却有力。

夏世铎学长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看到母校来宾非常高兴,和大家一一握手表示欢迎。吉俊民副会长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清华校友总会与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看望夏学长,是为了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赓续传承红色文化。2025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李路明校长的讲话以“刚毅坚卓 奋发有为”为题,“刚毅坚卓”正是西南联大的校训。1100余名联大学子投笔从戎,夏老学长也是其中之一,是清华师生校友学习的榜样。

“我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系主任是燕树棠……”在与吉俊民副会长一行的交流中,夏老学长回忆了在西南联大和黄埔军校求学时的美好时光以及与同窗学友、母校师生的细节过往,其准确的记忆力令人叹为观止。他说,如果再回到从前,他仍然会选择申请上前线,选择为祖国统一和为党的统战工作奔忙。

夏世铎学长(左2)、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吉俊民(左3)、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秘书长韩威(左1)、《清华校友通讯》执行主编曾卓崑(左4)

离别时,105岁的学长坚持要将来宾们送到门口。从联大抗战的烽火岁月到新时代的和平征程,无数先辈以青春赴使命、以白首守初心,这份精神也将继续激励一代代清华人,在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续写新时代的荣光。

链接:

夏世铎,安徽巢湖人,1920年出生于北京。幼年时期目睹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景象,由此产生了要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思想。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学习法律。1940年10月,夏世铎在分科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黄埔17期炮兵科,自此开始两年半的军校生活。1942年毕业后,因学业优秀被留校任教,但他不甘心,给同是安徽老乡的张治中将军写信,要求到前线去。将军回信“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训练学生、为前线培养干部很重要……留给你们的任务比前线还要重要。”勉励夏世铎在学校安心工作。

1943年,夏世铎报考陆军大学参谋班,结业时再次要求去前线,被分到重庆军事最高统帅部后方勤务部,负责第六和第八战区的战时补给和物资调度。1945年初,中国军队开始在滇缅边境向日军发起反攻,夏世铎又一次要求上前线,获批。彼时他已经开始接受重炮射击训练,准备入缅作战。不过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夏世铎上阵杀敌的愿望虽未实现,但始终为抗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49年,夏世铎考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并被送到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政治。毕业后,夏世铎选择了统战工作。1956年,夏世铎参加民进上海市委工作。20世纪80年代后,任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西南联大上海校友会会长。他还是上海市普陀区政协第八、九、 十、十一届委员。

相关新闻

  • 312018.10

    望中犹记……

    老照片已经颜色泛黄了,那个坐着的美丽少妇是我大伯母(大娘)黄燕生,左边站在那里顽皮模样的小男孩就是我爸爸周寿宪。老照片有一个名字写在相片的背面,叫“小....

  • 092022.08

    刘中华:做强核报国追梦人

    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原名五○四厂),是一座有着辉煌历史的工厂。它是我国第一座铀浓缩工厂,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装料。上大学时,郭永怀、钱三强、邓稼先、王承书等老一辈核工业“偶像”的名字,就已经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梦想着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核工业战线上干出一番事业。2008年,我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

  • 112023.08

    顾立基:为振兴中华奋斗 为改革开放拼搏

    在我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一批又一批改革先行者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以智慧、勇气和担当杀出了一条血路,更走出了一条阳光大道。顾立基是最早一批的改革先行者之一。他是深圳蛇口工业区的开拓者,是敢闯、敢试、敢做的探索者,是想改革、能改革、善改革的奋进者。与顾立基访谈是在初夏的一天下午, 75岁的顾立基当天晚上要给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的学生上课,他身穿学院的棒球服,背着双肩包,精神矍铄,目...

  • 152021.12

    彭林:礼仪之邦如何重振中华之礼?

    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先哲希冀经由“礼治”,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何为“礼仪之邦”?中国为何会走上礼治的道路?兹事体大,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 012007.11
  • 202016.12

    校友张素久获评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12月16日,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举行,共有10位个人和1个集体获奖。其中,清华校友、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之女....

  • 202024.06

    就读于中华职业学校的华罗庚

    华罗庚在中华职业学校虽然免了学费,但杂费、食宿费还需50元一个学期,家里拿不出这点钱来。华罗庚又想在上海找个小事做,亦未成。最后,他只好放弃还差一学期就毕业的机会,辍学回江苏常州金坛,帮助其父经营乾生泰小店。

  • 292017.08

    彭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模式

    以“德”为灵魂 以“士”为楷模——中国学者理应深入发掘本国文化的核心意蕴,与国际学术界平等交流,并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借鉴。

  • 202018.03

    清华学霸沈崇诲,血洒长空耀中华

    在民族存亡之际,他毅然投笔从戎,慷慨赴死,用自己壮丽的青春人生践行了清华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的理念。

  • 102019.12

    崔世平:立足澳门,弘扬中华文化

    他认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随着中国在数字化、互联网、5G等技术上逐步实现从跟随到超越,艺术传播载体的变革将有希望带动中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