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纪念梅贻琦校长130年诞辰——南加州清华学术文化节成功举办

2019-12-31 | 摄影:李元瑄 罗重阳 | 来源 南加州清华校友会 |

为纪念梅贻琦校长130周年诞辰,南加州清华校友会于2019年12月14日在洛杉矶举办了“南加州清华学术文化节”的特别活动。参与本次学术文化节的有毕业于北京清华和新竹清华的众多校友,还有南加州地区数十位各高校的校友、各界友人及媒体人士纷纷前来出席。

活动开始,与会的校友们齐唱清华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母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伴随这熟悉亲切的歌声,大家感觉彷佛又回到了母校。南加州清华校友会会长何盈女士致辞,感谢各位校友和朋友们前来参加这次活动。

何盈会长致辞

介绍梅校长生平

主持人罗重阳副会长向大家介绍了梅贻琦校长的生平。梅校长于1889年12月29日出生在天津,是清华学校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学成后返回母校清华任教,曾任物理系主任、教务长、1931-1948年担任校长。其中抗战期间,清华迁徙至长沙,再至昆明,与北大、南开合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梅校长以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身份主持西南联大的校务。1955年他从美国返回台湾之后,亲自选址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并再次担任校长,直至1962年去世。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梅校长始终为清华辛勤工作,是清华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至今被世代清华人尊称为“永远的校长”。他倡导学术自由,主张“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推崇通识教育,在他担任教务长和校长期间,清华大学在人文、科学、工程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有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一批大师。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的教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观看纪录片

与会的观众们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一部讲述梅校长事迹的记录短片《大师:梅贻琦》。这个纪录片全面回顾了梅校长的一生,并由清华校史专家讲述梅校长治学治校的历史。大家观看之后,对梅校长有了更多更形象的了解。

短片放映之后,罗重阳还提到了两件趣事:梅校长去世八年后,他的长女梅祖彬学长与其他几位校友一起携手创建了南加州清华校友会,因此按照中国的传统而言,南加州校友会可以算是梅校长的嫡系!  在抗战期间,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作为西南联大的成员,也和梅校长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与会的就有南开大学南加州校友会的温桂芃会长、北京大学南加州校友会的张旭光副会长。三所学校在西南联大结下的同窗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是西南联大!左起: 何宇滔、沈采苹、何盈、张旭光、温桂芃、罗重阳

校友炉边访谈 缅怀梅校长

接下来是校友炉边访谈时间。应邀参加炉边访谈的嘉宾有梅蕴珍、沈采苹、何宇滔三位校友。

梅蕴珍学长年逾九旬,她曾于1940年代后期在北平清华上学,她的长兄梅汝璈则早在1916-1924年期间在清华学校就读。他们兄妹是江西人,与祖籍江苏生于天津的梅校长并没有关系。梅蕴珍在校期间和梅校长很熟悉,她回忆起当年到清华上学时因不习惯气候而生病长风疹,梅校长对她的病情很关心。而因为恰好同姓梅,以至于有人误以为她是梅校长的女儿。梅蕴珍记得校长还曾问到她哥哥梅汝璈的近况---梅汝璈当时正代表中华民国担任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大法官。梅校长很关注对日本战犯审判的进展,期待正义得到声张。她还记得梅校长当时的住处很简朴,虽然身为一校之长,生活中却没有什么奢华之处,其谦逊低调的风格让她终身难忘。

梅蕴珍、沈采苹、何宇滔

沈采苹博士1974年就读于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新竹清华是梅校长于1956年从美国回到台湾后亲自选址建立的。沈采苹回忆她上清华的时候梅校长已经去世多年,所以并没有机会见过梅校长,但她记得校园里有许多梅校长留下的痕迹。其中"梅园"是校园里最美的景点之一。新竹清华的校友们都记得当时男生和女生约会的时候都很喜欢去那里,"梅园"也因此成了新竹清华校园中最浪漫的地方。

何宇滔博士1985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电机系。他感受最深的是梅校长对于"通识教育"的主张。作为工科毕业生,他在求学和工作当中深深体会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他两周前刚刚回国拜访了北京清华,了解到母校已把从前的48个本科专业合并成16类学科方向,充分地体现了梅校长所提倡的通识教育的理念。何宇滔还谈到清华早年体育教授马约翰先生曾经盛赞梅校长是一位"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何宇滔说,作为当今的清华校友,我们都应该像梅校长那样,努力汲取中西文化的精髓。

炉边访谈后合影

清华校友学术文化讲座

炉边访谈之后是本次清华学术文化节的讲座时间。有三位清华校友学者应邀来给大家作讲座。

严正博士

严正博士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数学系,现任NASA美国太空总署JPL实验室科学家。他给大家作了题为“通向火星的探索之路(Journey to Mars and Beyond )”的讲座。最近几十年里,人类对太阳系行星进行了很多探索活动。从70年代开始,NASA JPL先后研制并发射了几十次无人太空探测任务,对多个行星、卫星、以及地球本身做了勘测探索,还发射了多个太空望远镜来对太阳系以及银河系里的系外行星进行研究。其中最吸引大众关注的是登陆火星的一系列探测器和火星车,包括Pathfinder(探索号)、Spirit(勇气号)、Opportunity(机遇号)、Phoenix(凤凰号)、Curiosity(好奇号)、Insight(洞察号),以及即将于明年发射的“火星2020”探测器。人类对火星的了解不断加深,或许在不远的未来能够就“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找到答案。

在讲述引人入胜的火星探测器之后,严博士畅谈了梅校长对清华的贡献。他表示,梅校长经过数十年辛勤努力,得以把清华这个品牌树立起来,非常宝贵,清华校友们应该珍惜和发扬。

陶海心校友

陶海心先生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他自幼喜爱书法和美术,在“文革”期间当工人时候就很爱绘画。“文革”结束后他在清华读本科和硕士学习的是化工,但他后来“跨界”从事了编辑出版和艺术教育职业,先后担任了《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部主任、《中国青年科技》杂志社总编辑等职务,现在是旅美著名书法家、美术家、艺术教育家。他的讲座主题是“清华人文精神的传承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

他回忆了清华历史上的人文精神传统,其中梅校长的通识教育理念给他的职业发展有很深的影响。他为大家展示了自己的一篇诗作《唱学堂》:

愁怨十载家国荒,开科七七破秋霜。

岁星一轮同书桌,日月两极共南窗。

东阶凿壁城不夜,西门踏雪梅遗香。

卅五回首望故园,鹎鹄白头唱学堂。

他深情地说,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写“西门踏雪梅遗香”这一句就是为了缅怀梅贻琦校长对清华做出的不朽贡献。他希望校友们能够继承清华的人文精神和传统,并不断地让它发扬光大。

李晓春校友

李晓春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机械系,现任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械工程系教授。他给大家作了题为“纳米技术开启金属材料新纪元(NanotechnologyEnabled Metallurgy for New Age of Metals)”的讲座。他介绍说,长期以来金属材料被认为是几乎完全成熟的领域,冶金技术局限于合金化、晶粒细化、塑性形变、热处理这四类方法,业界普遍认为这个"夕阳工业"已经到了极限,不会再有突破。他在做研究的时候也曾非常困惑迷茫,他试图向金属中参杂纳米颗粒来增强金属材料性能,但纳米颗粒之间因为有范德华力而出现团聚现象,无法均匀散布在晶体中。他留意到物理学对力和能量是用微分关系来诠释。受到这点启发,他终于找到了让纳米颗粒均匀参杂于金属晶体中的方法!这一突破大大地加强了金属材料的强度,在 Nature 杂志上发表。这个技术在机械、交通、能源、电子、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开创了纳米金属材料的新纪元!

李晓春教授说,清华在1950年代的院系调整后受苏联体制的影响,专业划分过细。他当时在机械系的专业竟然是焊接。多亏后来清华逐渐恢复通识教育、实施培养跨学科人才的政策,他才有机会选修了物理双学位,从而对物理有了更深的了解,没想到多年后这竟然促成了他在纳米金属晶体研究中的突破。他认为这应该归功于梅校长几十年前就倡导的通识教育理念。

互动交流 励志共勉

一个下午的清华学术文化节活动很快就要结束了,校友们意犹未尽,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金书铭先生是北京清华大学1980级校友,他一直为梅校长对清华的贡献而深深感动,本次活动的前夜激动难眠,特别手绘了一幅"清华园二校门"的画,带来会场展示给大家。在场观众无不为之惊叹!

金书铭校友和他昨夜创作的手绘作品“二校门”

会后的交流时间里,两岸清华校友和各界朋友们纷纷合影留念。梅贻琦校长以他毕生的努力,为清华大学、为中国的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们心中不朽的丰碑。让我们铭记清华永远的梅校长!

部分与会校友和朋友合影

讲座引人入胜

前排左起: 俞宁宁(台大校友)、何盈、梅蕴珍、曾洁

刘荣文、李宜秋、卢春雨

校友们热烈讨论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