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戏剧脚步一生缘——曹禺在北京的生活印记

2010-09-25 |

  时值中秋,愿大师的百年清辉伴随着当空明月,慰藉着我们对光明的向往。

在曹禺一生中,他与北京有着不解之缘,从年少时初入京城,到为了追求理想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及在北京发表他的成名作《雷雨》。当北京与曹禺相遇,碰撞出流传久远的经典艺术著作。今年924日是曹禺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我在北京寻访曹禺的京城足迹,纪念这位堪称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戏剧家。

  ■初入京城 曹禺住进西城的一个胡同里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曹禺在年少时曾经在北京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他只是几岁的孩童,也许是年龄太小,对于北京的这段生活,曹禺只留下片断、模糊的记忆。他只能回忆出当时居住在西城的一条小胡同中,至于是哪一条胡同已经说不清楚了。

  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原系直隶总督端方的部下,民国成立后,黎元洪成为副总统,万德尊与黎元洪逐渐走到一起,成了黎元洪的秘书,万德尊来到北京任职,同时也将年少的曹禺带到了北京。曹禺在北京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1917年,张勋演出了一场复辟闹剧,段祺瑞借机入主京城,黎元洪被赶下了台。一朝天子一朝臣,万德尊只好离开京城,回到天津,曹禺告别了京城生活。在天津曹禺度过了他的中学时光,此后遵从父亲的愿望,报考了南开大学的政治经济系。但是曹禺不喜欢学习政治,他喜欢戏剧,于是曹禺决定离开南开大学,转学到北京清华大学学习西洋文学。

  曹禺受继母的影响,从小就喜欢戏剧。曹禺的继母是个戏迷,她在曹禺很小的时候,就抱着曹禺去听戏。京剧名家谭鑫培、杨小楼表演的京剧,曹禺那时都看过。曹禺深深地被戏剧迷住了,长大些他就不再满足只是听戏,他开始模仿,开始琢磨戏中人物的性格,他还把家里的一本本《戏考》读得滚瓜烂熟,背了许多戏词,就这样曹禺闯入了戏剧的世界。

  ■为了追求理想转学清华

  阔别了北京数年后,曹禺又一次来到北京。不过这次不同,他不是与父亲同来的,而是与他的同学孙毓棠一起到北京参加清华大学的考试,这是1930年的暑假。经过在北京的紧张备考,最终曹禺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

  清华大学是一处世外桃源,在曹禺的眼里,这里的一切与南开大学比起来,处处都显得更加新鲜,更加动人。

  金秋九月,我寻找曹禺的脚步也来到美丽的清华园。清华大学校园内清静恬淡,荷塘小桥,雅然成趣。这里有古香古色的古月堂,有朱自清教授笔下充满了灵性的“荷塘月色”,还有水木清华、工字厅、科学馆……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令人向往。眼下正是新生入学的日子,我随着提着大包小包的新生们,信步走到清华大学的老校门前,这座洁白的充满了西洋风格的校门,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很多新同学和他们的家长都在这里合影,留下美丽的瞬间。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这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充满了好奇和无限的憧憬,我想当年的曹禺一定是和他们一样,带着对新学堂的憧憬,开始了清华大学的学习生活。

  ■清华大学图书馆:《雷雨》诞生的地方

  我从清华大学的老校门走入学校的老校区,沿着校园的林阴道,我一路往北,寻找那幢掩映在碧绿丛林中的灰黄色建筑——清华大学图书馆。很多人一定奇怪,我为什么要去寻找一座普通的大学图书馆呢?因为,曹禺的成名作《雷雨》就诞生在这里。

  清华大学的老校区不大,从老校门步行大约十几分钟就可到图书馆,这是一组长条形的建筑,分为老馆和新馆,虽然新老图书馆是分不同时期建成,但是建筑风格一致,因此看上去浑然一体。曹禺当年就读时的图书馆,现在被称为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

  初入清华大学,曹禺对于老师教授的戏剧课程并不喜欢,但是他喜欢老师留下的读书作业,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系统地阅读戏剧书籍,这些书籍将曹禺带入了一个广阔的戏剧天地。我走入清华大学的图书馆,看到这里有宽敞明亮的大厅,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那时,每当曹禺坐到图书馆舒适的座椅里,他就仿佛进入了一个生动活跃的世界,他沉迷在这个世界里,有时连吃饭都忘记了。他的同学孙浩然这样回忆曹禺在清华大学的读书生活:“他整天泡在图书馆里,从图书馆出来,也总是抱着一摞书,在路上碰到他,他也在看书。”在清华大学的日子里,曹禺阅读过剧作家莎士比亚、王尔德、萧伯纳、莫里哀、雨果等人的几百部著作。曹禺如饥似渴地从古今戏剧大师的作品中吸取营养。

  我走入阅览室,阅览室宽大的书桌旁,坐满了自习的学生。当年就是在这间阅览室的一张书桌上,《雷雨》这部堪称中国20世纪戏剧史上的经典名作诞生了。那是1933年的暑假,同学们都走了,曹禺一个人躲在图书馆的二楼阅览室里写他的第一部剧作《雷雨》。曹禺是这样回忆他创作《雷雨》的过程:“我怀念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时常在我怎么想都是一篇糊涂账的时候,感谢一位姓金的管理员,允许我进书库随意浏览看不尽的书籍和画册,我逐渐把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的特有风味揣摩清楚……我像个在比赛前的运动员,那样的兴奋,从清晨钻进图书馆,坐在杂志室一个固定的位置上,一直写到夜晚10时闭馆的时刻,才怏怏走出。夏风吹拂柳条刷刷地抚摸着我的脸,酷暑的蝉声聒噪个不停,我一点觉不出,人像是沉浸在《雷雨》里。我奔到体育馆草地上的喷泉,喝足了玉泉山引来的泉水,才觉察这一天没有喝水。”经过了艰苦的创作,曹禺终于在暑假毕业前完成了《雷雨》,这部光耀中国20世纪戏剧史的著作。

  ■在三座门大街14号,是原《文学季刊》编辑部,巴金在这里发现了《雷雨》

  景山前街是东城区一条普普通通的大街。如果时间倒退到1934年,这条大街从大高玄殿往西,到北海三座门一段,还被称为三座门大街,解放后为了缓解北海地区的交通拥堵,三座门被拆除了,三座门大街并入景山前街,于是这段路就统统叫作了景山前街。三座门大街的14号,原是《文学季刊》编辑部,在这里曹禺创作的《雷雨》首次公开发表。《文学季刊》是上世纪30年代,由靳以、巴金和郑振铎等人创办的大型文学刊物。这份刊物存在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两年,但是它给当时沉闷的文坛带来了许多新气息,许多新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都是通过它最先和读者见面的。

  为了寻找当年的《文学季刊》编辑部,我来到了景山前街。来之前我阅读了大量有关回忆《文学季刊》的文章,从中寻找出《文学季刊》编辑部的线索。在景山前街路北,从北海南门到大石作胡同南口之间,深藏在胡同的拐弯处,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院落,它现在的门牌是景山前街25号,鲜有人知的是它的老门牌叫三座门大街14号,这里正是我要寻找的《雷雨》被首次发表的地方。

  走入景山前街25号的小院,院内干净整洁,只是一些搭建的小房占去了院里大半的空地。我曾经读过王辛笛先生回忆三座门大街14号的文章,他是这样描述的,“当年巴金和靳以在三座门大街租下一个小小的庭院,宁静而干净,三间朝南的平房,窗前有一两棵树,屋内的陈设很简单。”如今这座小院还像当年那样宁静而干净,只是院里的景物依旧,而人已不是当年的人了。

  那时的三座门大街14号,俨然成为作家聚会的地方,当时文坛很多知名作家经常往来于此,曹禺和靳以是好朋友,因此他也经常来这座小院。靳以将《雷雨》暂放到抽屉里,过了一段时间,靳以偶尔与巴金谈起,巴金从抽屉中翻出《雷雨》……很多年以后,巴金在《回忆曹禺》中这样写道:“北平三座门大街十四号南屋,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靳以把家宝一部稿子交给我看,在南屋客厅旁那间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在我面前展开,我被深深震动了!”巴金决定将《雷雨》刊登在《文学季刊》上。当时曹禺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很多人对发表他的作品不看好,但是在巴金先生的力荐之下,《雷雨》终于在《文学季刊》第三期上发表了。《雷雨》在这座小院中首次发表,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反响。

  ■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初入清华的曹禺在戏剧上崭露头角

  清华大学的大礼堂,坐落于校园西区的中心地带,它与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合称清华大学“四大建筑”,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清华大学坚定、朴实、不屈不挠性格的象征,这座建筑对于曹禺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曹禺导演并担纲主演的《娜拉》在清华大学礼堂公演,那是1931年春天。曹禺刚刚到清华大学就读时,同学们就传开了,从南开来了一个能演剧的万家宝。

  当时清华大学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一、二、三年级学生都要演剧,由四年级的同学充当裁判,年年都照例进行。曹禺与同时考上清华大学的南开大学同学商量,要排演戏剧,于是大家建议曹禺排演在南开大学演出的《娜拉》。这一次,曹禺不仅扮演女主角娜拉,而且还担任导演。曹禺在《娜拉》中的精彩演出,使他迅速成为清华的名人。后来,清华的同学将钱钟书、曹禺、严毓衡戏称为清华“龙、虎、狗”三杰。曹禺后来又排演了高尔斯华绥的《罪》,因为排演这部剧,曹禺与郑秀相识、相恋。

  郑秀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律系,她父亲是当时南京最高法院的法官。郑秀身材苗条,面容清秀,她一出现就引起了曹禺的注意。《罪》演出结束后,曹禺开始了对郑秀的大胆追求。

  ■照澜院18号,曹禺与郑秀爱开始的地方

  照澜院位于清华大学西南,1921年建成,是清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教职员工宿舍之一。最初,照澜院称为南院,1934年新南院建成后,照澜院便被称为旧南院,抗战胜利清华大学复校后,由朱自清提议将“旧南院”的称呼按谐音改称字面文雅的“照澜院”。

  我从清华大学老校门往南行,跨过一条小河,就找到了照澜院。照澜院内的房屋有18所,1号和18号隔着照澜院内的小马路,遥遥相望,仿佛是照澜院的两个守门员,照澜院内其他16所住宅围建在一个方形的空场四周,在空场与住宅之间,有一圈高耸的白杨树。我这次到照澜院是为了寻找18号,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照澜院是清华教职员工的宿舍,但很少有人知道从1931年到1932年,照澜院18号曾经是清华大学的女生宿舍,曹禺热恋的郑秀当时就住在这里,这座小院目睹了曹禺与郑秀浪漫缠绵的爱情。

  本来清华大学历年招收的女生都不多,但是1932年秋,清华大学扩招,这一届招收的女生有28名之多,因学校的女生宿舍有限,这一届一下子多出这么多女生,学校只好把其中的15人安排到照澜院18号,郑秀就在这15人中。这座小院本来很少有男性来打扰,曹禺追求郑秀的那些日子,他经常来这里找郑秀,于是在宿舍里就会更迭传来老妈子们的传唤声:“郑小姐,万先生找。”

  对于曹禺的爱情,起初郑秀不断地拒绝,但是曹禺不死心,抱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继续追求郑秀。据晚年的郑秀回忆:“他一宿一宿地守在女生宿舍外边不走,同学都说,你去看看,要不他会出毛病的,我就去见他了……那时追我,他一夜一夜地失眠,同学都帮他说好话。”在曹禺真诚的感动下,郑秀与曹禺相爱了。然而,就是这样一对被人们看作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的好姻缘,在结婚十多年后的1950年,却也以离婚告终。

  ■铁狮子胡同3 曹禺和方瑞的爱巢

  曹禺大学毕业后就离开北京了,那是1934年,他开始了辗转各地的“不定”生活。

  在四川江安,曹禺与郑秀婚姻出现裂痕后,方瑞进入了曹禺的生活,那是1940年夏。方瑞长相清秀,性格娇柔温厚、不爱说话,但是她却给了曹禺深刻的印象,爱情的种子在他们中间不声不响地生根、发芽,他们在心中相爱了。曹禺把他对方瑞的爱,全部融入到他的剧作《北京人》中愫方的创作里。晚年曹禺说:“愫方是《北京人》的主要人物。我是用了全副的力量,也可以说是我的心灵塑造成的。我是根据我死去的爱人方瑞来写愫方的。”

  在离开北京15年后的1949318日,曹禺回到北京,这是他难忘的日子,他好像是远行的游子,又回到母亲的怀抱,感到了无限的温暖。初回北京的曹禺,开始暂住在北京饭店,后来就搬入了铁狮子胡同3号,曹禺在这里住有三间房。

  铁狮子胡同3号,紧挨着段祺瑞执政府,这座院子原是中央戏剧学院宿舍,曹禺曾经在这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曹禺的女儿是这样回忆他们一家在铁狮子胡同居住的情形,“院里有一棵很大的海棠树,春天花影满地。我爸爸的书房是一排小北房里的一间,被前面高大的房子挡住了阳光。窗子上挂着白窗帘,门前我妈妈种了一畦晚香玉,夏天开花的时候,那洁白的硕大的晚香玉就像一个个朝天的小喇叭,美丽极了也香极了……夏天,书桌上放着一大盆冰块,我爸爸写作时就光着膀子。有时候我看到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脸上有些阴沉沉的。他会突然地剧烈地挠他的头顶,就像脑袋里憋着千头万绪,只有拼命地、痛快淋漓地挠头才能把它们梳理清楚。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亲眼目睹了他进行创作的景象。”

  ■首都剧场曾经是曹禺“工作”的地方

  我寻找曹禺的脚步,又来到了王府井大街。在王府井大街路东,有一座建于上世纪的剧院——首都剧场。19526月,北京人艺诞生了,曹禺担任院长。首都剧场是北京人艺的专业剧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1956年,首都剧场建成后,924日,北京人艺排演的曹禺名著《日出》,在首都剧场进行了首场演出。此后在这家剧场上演了曹禺的多部戏剧。今年是曹禺诞辰100周年,北京人艺重排曹禺的经典戏剧,并在这里上演。

  “文革”期间,曹禺不能工作了,首都剧场传达室成为他的“办公室”,他每天在这里接待来往客人,进行登记,打扫院落。后来,曹禺又被调到北京人艺在史家胡同56号的宿舍,继续看传达室,传呼电话、接收信件、淘大粪、倒垃圾,以后又到北京郊区的团河农场等地劳动改造。

  ■曹禺家搬家到三里屯 又搬到复兴门外大街

  “文革”后期,曹禺一家不在铁狮子胡同居住了,搬到了三里屯的一栋单元房。“文革”结束后,曹禺又可以拿起笔进行创作,他想起了周总理的嘱托——创作历史剧《王昭君》。就是在三里屯的寓所,《王昭君》这部历史大剧在曹禺的笔下诞生了。

  在复兴门外大街路南有两栋一模一样的楼房,这两栋楼房外墙被粉刷成了统一的淡藕荷色,看上去是那样与众不同。这就是复兴门外大街22号和24号楼,据说这两栋楼是专为安置“文革”后落实政策回京的老干部居住的。曹禺后来也从三里屯搬到复兴门外大街22号楼,住在这里时,曹禺和著名京剧演员李玉茹结为百年之好,他们共同生活了17年,李玉茹陪伴曹禺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一百年的曹禺,在北京成就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曹禺虽然走了,但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戏剧作品,至今还活跃在舞台上,让人们记住这位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戏剧大家。(尹玉泉)

转自 北京青年报 2010922

相关新闻

  • 152009.01

    书缘人缘一生缘

    杨宜勇*(1980级机械)我是1980年夏天考上清华的。本来报的第一志愿是经济管理工程系,第二志愿是力学系,结果录取到了第三志愿机械工程系,分在压02班。进校后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在四川只招一个人,录取的就是现在回归经济系的李稻葵教授,他的总分比我高。 杨宜勇学长 我入校是8月28日,那时的北京全然是一种盛夏的感觉。开始我住在三号楼,便经常去老图书馆自习。一是非常近(刚开始还没有买自行...

  • 272008.04

    杨宜勇:书缘人缘一生缘

    杨宜勇,1980级机械(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我是1980年夏天考上清华的。本来报的第一志愿是经济管理工程系,第二志愿是力学系,结果录取到了第三志愿机械工程系,分在压02班。进校后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当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在四川只招一个人,录取的就是现在回归经济系的李稻葵教授,他的总分比我高。我入校是8月28日,那时的北京全然是一种盛夏的感觉。开始我住在三号楼,便经常去老图书馆自习...

  • 262016.12

    《曹禺年谱长编》:曹禺一生心灵历程,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今年12月13日是曹禺逝世20周年纪念日。曹禺研究专家田本相和他的助手阿鹰编著的《曹禺年谱长编》(以下简称《长编》)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 262022.10

    一个清华理工男的文创梦 打造戏剧界“北京横店”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后街的77文创园,掩映在纵横交错的胡同民巷之中,被保留下来的红墙、烟囱和铁栏杆上的斑斑锈迹,都烙印着属于上个世纪的工业风,也成为了这片创意园区最大的特色。如今这里作为戏剧影视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话剧社栖身于此。这片独特的工业化四合院,也成为了无数年轻人心目中的网红打卡地。由北京市委组织部指导并策划,北京广播电视台承制的全国首档聚焦人才的纪实节目《为你喝...

  • 232013.09
  • 162016.12

    曹禺逝世20周年 夏志清记录的曹禺早年生活

    1996年12月13日,著作剧作家曹禺因病在北京逝世,今日正好是曹禺逝世20周年。曹禺曾于1980年到访美国,与文学评论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有过....

  • 262018.02

    北京人艺老院长曹禺

    我们的老院长曹禺师,从建院时的42岁开始,一直延续到辞世时的86岁为止,他整整当了北京人艺44年的院长,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院长。我们大家一直都为....

  • 272023.12

    读懂父亲的一生

    我们眼中,父亲是一个勤奋工作、平易近人的教师,在家言语不多,从不宣扬自己的工作成绩,因此,对于他的学术成就,我们知之甚少。直至“文革”结束后,通过1982年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和1983年地学界为袁复礼90寿辰举行庆祝会...

  • 312017.05

    顾毓琇:传奇一生

    顾毓琇先生一生著述宏富,中西融汇,文理兼通,是少有的在人文和科学领域均取得世界公认成就的大师

  • 242008.09

    吴北生:一生无悔弹道美丽

    机缘巧合入航天吴北生1929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小职员家庭,祖籍江苏常州,因此得名北生。高二时,一本介绍清华大学的小册子让吴北生下定决心要报考清华大学。但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报考了燕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所高校。在一场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中,吴北生聪慧的头脑与扎实的基础显现了出来,一下子被五所高校全都录取。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1948年9月,吴北生进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学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