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杨卫谈新职:愿基金资助出一个诺奖科学家

2013-03-14 |

“作为一名校长,不仅是教育管理者,是教育家,还应该是学者,在某一个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还应该是一个CEO……”昨天中午,趁着“两会”的间隙,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杨卫。

前几天,刚刚卸任浙大校长的他已经在新单位上班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新名片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金色标识,很醒目。专访的话题就从教育,从6年半的浙大校长生涯开始。

A 校长生涯

  从清华的教书,到教育部做司长,再到浙大当校长,杨卫历经多种角色的转换,并从北京来到杭州。“来浙江大学做校长,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当校长,做了6年半多一点的时间。”

  杨卫说,“做好一个校长很不容易的,大学教育是教育链的最高端,而大学本身又是一个教育链,比如有本科、研究生、博士生等等。大学有自己的规律,首先是教书育人的规律,主要是如何培养人,塑造人,其次,是大学发展的规律,你在大学的前进中要享受这个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名校长,不仅应该是教育管理者,是教育家,还应该是学者,在某一个领域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还是一个CEO,是一个战略家(在社会期望的重要问题上,发表见解),同时,按照中央的要求,大学校长还应该是一个政治家,应该从国家发展的高度,人类进步的角度来培育人才。”

  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三个爱”:“爱学生,爱教师,爱学校。”

  爱学生要接地气

  坐个地铁也会碰到认识我的学生

  如何爱学生?“爱学生,这个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杨卫代表说,“比如,你不能怕学生,也不能烦学生,要有各种机会和学生交流,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当然,这个不是说,你要去迁就学生。”

  “我经常去学生食堂吃饭,这个食堂是学生、教师在一块儿的,食堂很挤,有时座位也很难找,当然,这个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杨卫代表笑着说,“只有你经常去吃了,才知道菜贵不贵,口味好不好,就‘接地气’了,学生看到你也很亲切。”

  作为校长,杨卫在每年开学的时候,都要给新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始业教育”,杨卫自己讲,一般要讲两三个小时,“对于本科生,主要是介绍学校的情况,对于研究生,主要讲讲学术生态。每次讲完,还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效果不错。”

  每年,学生毕业的时候,当拿到学位证书了,杨卫校长就和学生握手、拍照。

  听说,杨校长卸任了,有许多毕业生很担心,是否还能和校长握手了。

  每年,校长要和每一位获得证书的毕业生握手,春夏两次,合计要握一万次手,握手握得肩膀上的肌肉都酸痛了。还要合影,10人一张,拍1000张照片。每年用2天时间做这个事情,即便很辛苦,杨卫觉得还是很值得的,对于浙大学子而言,留在心中的记忆是美好的。

  因为经常在学生中走动,上学生食堂吃饭,给学生作报告,还握手拍照留念等等,这样,浙大学子都认识他们的校长,杨卫开玩笑,“我走到哪里都会碰到学生,他们都认识我。”

  爱教师要包容

  为他们发展提供好资源彰显其个性

  “有一次,我在北京的地铁上,碰到了毕业于浙大的学生,他认出我来了,还马上拍照发了微博。”杨卫说,“有时在爬山的时候,我会碰到学生;我喜欢看看电影,于是,在电影院里也会碰到学生。

  “浙大的教师都很有个性,很有批评精神。”对于爱教师的话题,杨卫是这样开头的。

  “来浙大不久,有一次开座谈会,结果,很多文科教师对学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杨卫说,“我们很多教师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对学校的情况,有了解比较深的地方,也有不太了解的地方,信息不对称。”

  后来,杨卫开始每年都组织文科教师的座谈沟通会,一开始是人文学院(文史哲)的教师代表参加,后来,不断有老师要求参加座谈,于是便“扩编”到人文学部(还包括外语、传媒等)了。

  “更重要的是,在学术上,要历尽所能,帮助老师探索道路,为教师提供学术平台。”杨卫说,“校长不能简单看作是教师的管理者,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让教师彰显个性,共同发展。”

  说到爱学校,“就是要为浙江大学的发展而努力,与浙大干部、教师、学生同呼吸,共命运。”

  到浙江大学之前,杨卫先是在清华任教,再是在教育部工作,到了浙大之后,他对教师说,“我和浙大是很有缘分的,我父亲本科是浙江大学毕业的,我儿子的本科也是浙江大学毕业的。”一下子拉近了和老师的心理距离。

B 愿景

  我们很多学科要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现在,中国的教育界、科技界比较自责,能自我鞭策,说明有危机意识,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杨卫将话题从教育转到科技,“但同时,如果没有合理解读的话,容易给老百姓以误读,觉得教育、科技好像问题重重。其实不然,目前,我国教育科技的发展是很快的,成果在国际上也是有目共睹的。”

  当然,科技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可以分这么几步走:

  第一步是起步,第二步是构筑体系,第三步是追赶,比如,我国的临床医药,现在大都处于这个阶段;第四步,是在追赶中提升水平,增加影响,如果没有影响就谈不上水平;第五步,是学术间的平等对话,有了水平才能对话。

  第六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有很多的学科,现在达到了这样的水平,原创不在中国,但我国学者的研究可以使其发扬光大。比如,物理学上对铁基超导体的研究,是日本人先做的,而后中国跟进了,拥有现在若干项世界纪录,浙大也有学者在研究此事。

  第七步,是“各有千秋”的阶段,就是你有你的创新,我有我的创新。比如,纳米技术,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最后阶段,就是引领,达到了最高阶段,“引领一个领域,一个行业。”

C 建言

  经费申请要公平、透明

  科学基金要做到“渊、源、远、愿”

  我国去年申请国家自然科技基金的项目近18万项,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最后择优资助项目3.8万个,获批率在20%左右,而美国的申请获批率大概在10%。”杨卫介绍。

  申请科研经费的资助,目前,在全世界已经是一个主流了。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要关注的是评审是否公平、是否透明、是否需要占用科学家的太多时间?

  科学基金,杨卫提出要做到“渊、源、远、愿”:

  所谓“渊”,就是指深深海洋,要拓探索之渊。科学基金大力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无太多约束。因此,基金的申请指南是鼓励所有有前瞻性、探索性的基础研究。

  “源”,开创新之源。中国基础研究要把握机遇,梳理科学发展、学科延伸的脉络,深度研究新兴学科的地貌图和我国基础科学学者的配置结构,使得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出来。

  “远”是延交叉之远。科学基金要探索支持真正跨学科研究的资助模式。从跨学科科学问题的产生、研究组织方式、里程碑设定、路线图描述等方面,设计高效率的资助体系。

  “愿”是遂人才之愿,科学基金开创了国家层面专门针对人才的资助项目,今后要因材制宜,对不同年龄段的优秀科学研究人才进行支持,圆他们的梦,遂他们的愿。

杨卫认为,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的自然科学家获得了诺奖,而这个科学家的项目从来没有获得过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那么,我们将会感到很惭愧的。

(魏皓奋)

转自《今日早报》2013314

相关新闻

  • 112024.10

    杨卫:从读者到作者,科学出版促进学术传承

    1979年,杨卫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他的授课老师杜庆华教授向学生们推荐了《连续介质力学导论》。这本书由知名力学家、美籍华人冯元桢所著,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

  • 262022.09

    这位科学家全职回国,为新药研发点亮明灯

    2019年,徐华强辞去美国研究所工作,全职回国加入上海药物所。徐华强在基础研究和靶向新药研发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 092017.10

    清华校友张良方荣获卡比勒青年科学家奖

    9月27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纳米工程系教授、清华化工系校友张良方荣获美国西北大学所颁发的卡比勒(Kabiller)青年科学家奖。

  • 052019.08

    一个白族科学家的初心使命——记“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王希季

    提起“两弹一星”,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1999年,78岁的王希季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们才逐渐认识了这位中国航....

  • 282017.12

    颜宁:“非主流”的主流科学家

    颜宁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拜耳讲席教授、结构生物学家。2017年,她因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担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而在国内....

  • 142016.06

    杨芙清:一位女科学家的学术生涯

    杨芙清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代计算机科学家和软件学科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女性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她能够为我国软件技术研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突出贡献,得益....

  • 312018.10

    颜宁:当科学家是幸福的

    10月29日,原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现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颜宁出现在了2018世界生命科学大会的会场。在....

  • 252015.12

    吴蓓丽校友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12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9位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的青年女性获此殊荣。清华校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

  • 312010.12

    清华大学新增九位“首席科学家”

    继续保持全国首席科学家人数最多、承担973计划与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承担项目最多的地位 日前,科技部公布了2010年973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立项项目,清华大学有9个项目获准资助;其中973常规项目1项、973新增重大科学...

  • 152024.05

    颜宁荣获2024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当地时间5月14日公布了2024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5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颜宁是获奖者之一。颁奖仪式将于5月28日举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发现了多种介导离子和糖跨细胞膜运输的膜蛋白原子结构,揭示了跨膜转运的原理。她的卓越研究推进了癫痫和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的相关研究,并指导了疼痛综合征的治疗。作为该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