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戴汝为院士:为智慧城市提供“大智慧”

2014-01-02 |

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学子们肩负“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的使命,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朝气蓬勃、日以继夜、不甘落后的精神,深深印在为科学院已经工作了近60年的中科院院士戴汝为的身上。他依然保持着“老骥伏枥”的精气神,正在组建一个研究团队,搭建一个专注于研究和实现智慧城市的“综合集成研讨”公共平台,能够科学地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标准、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乃至解决在模式选择等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从而澄清当前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存在的诸多混沌之处。

前不久,南京的科技产业园找他商谈,酝酿成立一个由戴先生领衔的“智能科学技术研究院”。这个研究机构将采取灵活、高效的运作方式,由科研院所、高校的相关专家组成战略咨询团队,南京方面则给科学家们提供创新研究的空间和平台。对这样“宽松”的研究环境,戴院士感到,能够带领有志青年学者们在那里做出对社会需求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尽管家人担忧他的健康,但他还是痛快地应允下来。“不图回报,一心做事,才能做成。”是什么原因让老科学家怦然心动?促使他形成这一想法的原因其实来自一篇报道。201311月,《中国科学报》在头版刊发了一篇名为《智慧城市需要“大智慧”》的报道,引起戴汝为的关注。报道介绍了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诸多乱象,并分析了这种现状背后深层次的技术、制度层面的原因。他对于报道中提到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巨大却无一成功的现实深感忧虑。

于是连续几天,戴先生忙着调研、思考,熬夜整理思路,就智慧城市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他的学生在安排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了他对于此次采访的重视。“他最近很忙,也很疲惫,但他坚持要和你们说说这个话题。”

作为我国智能科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战略科学家,戴汝为一直执着于钱学森先生“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的科学研究,这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科学思想。在建立其实践形式“综合集成研讨体系”当中,戴先生付出大量心血,取得重大成果,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复杂系统”的超前学术思想来自至今依然全新的交叉学科领域。作为传承者,戴汝为也始终在用“人—机结合综合集成”的科学方法来解决自然、经济和社会中各种复杂系统的难题。

“《中国科学报》关注这个问题是有眼光的!”戴汝为说,他想按照钱学森的科学思想理论构建一个系统,从概念、基础、功能、标准、建设方式、效果等方面给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一个“集大成,得智慧”的“标准模板”,他认为,30年前钱学森先生就已经提出的“整体设计部”正是今天我们遇到的解决社会难题的“大智慧”。

“钱老的很多思想、方法至今仍都具有原创价值和重要的现实与深远意义!包括现在的大数据概念在钱老的理论体系中早有论述。”戴汝为对目前科技领域的发展颇有感触,他深情地说,我们在传承、深化钱学森的重要科学思想理论,用于解决国家急需、社会应用迫切的问题上,应该进一步学习了解,现在做得还远远不够。(张林)

转自《中国科学报》201411

相关新闻

  • 212021.04

    电子系校友返校日-智慧城市研讨会暨系友论坛顺利举办

    4月18日,“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电子系校友返校日-智慧城市研讨会暨系友论坛”在罗姆楼3层报告厅举办。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翊东、电子系主任汪玉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学术界、工业界的三十余位嘉宾参加活动,线上线下共计400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电子系2003级校友辛旺、1994级校友贺静、2004级马麟主持。

  • 072024.04

    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授予仪式成功举办

    2024年4月2日,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授予仪式在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举行。张锦秋院士是全国著名的建筑师,主要探索城市与建筑领域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其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并注重将规划、建筑、园林融为一体。2023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陕西省科协共同推荐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张锦秋院士馆成功入选2023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4年4月2日,张锦秋院士学术思想交流会暨中国城市...

  • 192016.12

    大城市仍将主导城市化发展方向

    北京日前因为严重的空气污染而发布了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车辆单双号限行、工厂限产甚至停产、幼儿园和小学也将停课。雾霾问题让很多人对于这座大城市的纠结....

  • 182009.06

    周干峙:城市是人类的家园

      周干峙1930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历任国家建委副处长,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天津市规划局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建设部副部长、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现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特邀顾问,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政策制定工作。曾负责编制西安市的总体规划,天津...

  • 282011.11
  • 302020.09

    李士桥:在中华文化中发展中国城市

    十余年间,他辗转在世界各国间进行建筑教育和研究工作,始终关心着国内的城市发展,探索发展中国城市的可能。他,就是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威登亚洲建筑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1979级校友李士桥。2020年8月,建筑学院...

  • 062008.06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受聘清华客座教授

    【新闻中心讯 记者 周襄楠 摄影 郭海军】6月4日在清华大学主楼接待厅,香港城市大学校长、美国工程院院士郭位教授受聘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并为清华学子主讲第19期海外名师讲堂。

  • 142023.08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熊国平:从绿色城市走到美丽田园

    对国内许多建筑师来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很有名气。新中国的第一代建筑师中许多正是从宾大留学归来,比如杨廷宝、梁思成……他们回国后活跃在建筑设计、建筑研究、建筑教育以及建筑管理等诸多领域。或许也正因如此,宾大对熊国平更有一份不同的意义。追随留学先辈的足迹,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2006—2008建筑学院)研究后,熊国平获得了公派前往宾大设计学院学习城乡规划的机会。回国后,他的足迹从城市到乡村,努力让一份...

  • 152009.01
  • 082019.04

    徐亮:用2000万人+的城市级别数据,改善中国城市的疾病防控能力

    过去的几年中,徐亮及其带领的平安驭策团队专注于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辅助决策,在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发和应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