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何友少将
■人物小传
何友,吉林磐石人,1956年10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现为烟台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我国著名信息融合专家。
★1982年、1988年分获海军工程大学指控系统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年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进修,1997年获清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
★现担任总装雷达探测技术专家组成员,“海战场信息感知与融合技术”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等。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军队级科研项目29项。
心语:人生的最大成功不是个人的名利,而是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持之以恒地去做有利于国家和军队的事。
15年前,《烟台晚报》曾以“我的事业在中国”为题,报道了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何友教授主动放弃国外指导老师推荐为博士研究生应试人的良机,按时归国、矢志国防、无私奉献的长篇通讯。15年后,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家子弟,何友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据了解,他是2013年新当选的全军9名、山东省3名院士之一,更是海军和我市的唯一。“何友院长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他个人及其家庭的殊荣,也是学院乃至海军的大喜事。”谈到自己的好搭档,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政委龚理华少将赞美之词溢于言表。
公海受困激发“强军梦”
1977年冬天,入伍仅3年的何友被抽调到“东方红”号海洋测量船,参加东海大陆架的测量考查。这次难忘的经历改变了何友的人生方向。“船行驶到公海海域时,我们头上是他国的飞机,周围也是别国的舰艇,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密切监视下,形势非常严峻。”对当时的情景,何友至今历历在目:“我们每人发了步枪和手榴弹,在必要时自卫;同时,我们不停用信号灯与对方交流,他们最终明白我们只是一艘海洋测量船。”这次经历让何友感觉到自己国家装备的落后,认识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于是,崇高的使命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萌生了“考大学,去军校深造”的念头,决心通过锻造自己过硬的素质,来为我国国防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当时,考大学是常人不敢想象的。但机遇又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78年,何友如愿考入武汉海军工程大学指控系统专业。初入大学,连ABC都没学过的何友,凭着不服输的性格,在第二年硬是从一个英语盲成为班里的英语尖子。每当夜晚宿舍灯熄了,何友就捧着书本到厕所里或到路灯下,经常加班加点学习。天道酬勤,1982年,何友以专业前三名的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
“何氏方法”扬名国际
1989年12月,何友通过了国家EPT考试,被录取为出国预备人员。1991年10月,作为中国高级访问学者来到德国,师从布伦瑞克工业大学霍尔曼·罗林教授,向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雷达恒虚警融合检测技术发起了冲击。
在德国,何友一头扎进实验室,如饥似渴地搜集各种前沿知识,加班加点理解消化,没有利用一个节假日出外游玩。冬去春来,仅仅半年时间,何友在研究中,通过科学的分析、比较,发现现有的各种恒虚警技术方法在应用条件、使用范围和处理手段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他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改进设计方案。一个初出国门的学生就敢冲击学术前沿?许多人对他的“狂想”充满了质疑。何友认准了自己的路,经过大量艰辛的思考与论证,他很快拿出了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法,并在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作了题为“雷达技术中自适应检测方法的新进展”的专场学术报告,受到了他的指导老师罗林教授和与会者的高度评价。随后,何友又用英、德文撰写发表了3篇高水平论文,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好评。由此,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将何友的研究报告列为重要学术活动,载入1992年学校大事记中,并将他的报告手稿作为重要文献资料在该校图书馆珍藏,同时将他提出的“恒虚警”方法命名为“何氏方法”。
拒绝挽留选择回国
何友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出类拔萃的科研能力让罗林教授十分赞赏。一年进修完毕,指导老师盛情劝他留在德国。当时德国的科研环境要比国内优越得多,各种优厚待遇也非国内能比拟,但何友还是委婉地谢绝了老师的好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追求,我的事业和位置在中国!祖国需要我!”何友真挚的爱国情结深深感动了罗林教授,他驾车恋恋不舍地把何友送到机场。直至现在,每当遇到从中国去的留学生,罗林教授总是向他们打听何友的近况。
1994年,学习不辍、进取不止的何友以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他克服年龄偏大、基础课偏弱、两地分居等困难,拿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劲头刻苦钻研、拼命学习,最终各科均取得优良成绩。
从清华毕业时,何友再次面临人生的抉择:留清华任教或去北京一家高薪相聘的研究机构任职。“是军队培养了我,造就了我,我愿将所有智慧都奉献给国防现代化事业。”就这样,何友又一次毅然回到了军校。
成功研制“某型雷达”
扎根祖国母亲的沃土,何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激情。
他相继提出了多种新的恒虚警融合检测方法,开辟了信息融合理论中分布式多传感器、异类多传感器、雷达与ESM等研究新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理论框架;由他担任项目总师研制成功了“某型雷达”,使整机技术达到国内同类产品领先水平。信息化战争对综合集成化训练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何友的大脑如同一部机警的雷达,再一次灵敏地捕捉到了信息。他开始在训练模拟装置上大动脑筋,由他担任项目总师的“某任务系统训练模拟机”很快问世,不仅解决了飞机领航员使用任务系统设备完成战术任务训练的难题,还实现了从单课目训练到综合战术使用训练的跨越。该新型模拟机是国内首架用于任务系统训练的模拟轰炸机,课题项目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何友带领他的信息融合研究团队先后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军队(省部)级一等奖18项、二等奖21项,为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家都说,何友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的成功都是用自己的辛勤和努力一点一滴奋斗而来的。从1974年参军入伍,何友当过海军通信部队报务员、舰艇部队战士、院校学员、教员、实验室副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系主任、学院副院长,2005年11月提升为学院院长、2007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何友,自感肩上责任更加重大,迎着强国梦、强军梦的“战鼓”,何友决心把“建设全军一流军事院校,为国防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作为奋斗目标。同时,他带领团队将雷达一样机敏的“智慧之眼”锁定在更广阔、更深远的前沿领域……
(柴向阳 徐亨通 刘彦东 丁小峰)
转自《烟台晚报》2014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