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李高杰:一名清华学子的三次人生抉择

2014-03-31 |

一心追梦,两度入伍。新疆军区“进藏英雄先遣连”第25任连长李高杰矢志强军,屡创佳绩—— 一名清华学子的三次人生抉择

充满自信的李高杰 (王宁 摄)

“从清华学子到边疆卫士,从名牌大学到英雄连队,我在边陲军营找到了人生航向,实现了人生价值……”38日,新疆军区某团“进藏英雄先遣连”第25任连长李高杰登上所在师“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主题教育演讲席,向全师官兵汇报自己追梦军旅的心路历程。李高杰20分钟的演讲,14次被掌声打断。

“国为天下之国,故此中华之兴亡,匹夫有其责”。200511月,进入清华大学就读仅仅3个月的李高杰,被征兵广告上的这条标语深深吸引。“我从小就向往有一天能够投身军营、以身报国,所以,当天下午我就报了名。进入武警某部服役后,我刻苦训练,积极工作,成为连队获得荣誉最多的义务兵。”李高杰献身国防的崇高志向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让台下官兵心生敬佩。

“服役期满后,我重回清华大学,继续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学习期间,我先后担任清华‘奥运会志愿者’军训负责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学生方阵分队长,荣获二等奖学金。我把手机铃声设置为‘军营集合号’,将军功章摆在床头,时常回味军旅生涯的点点滴滴,对部队生活充满眷恋之情。”

20107月,临近毕业的我跟随导师赴西北高原进行课题调研,有幸到天文点哨所体验生活。边防官兵的艰苦工作条件,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极寒缺氧、紫外线辐射、头痛脱发……”李高杰动情地说,“与边防官兵零距离接触的一个月里,我体会到了边防一线对人才、对知识的急切需求,内心受到很大触动。”李高杰发自肺腑的倾诉,引发了现场官兵的共鸣。

返回学校后,品学兼优的李高杰做出第二次人生抉择。他放弃了保研、出国等机会,努力争取转为国防生再度入伍。“20117月,我被特批入伍,走进喀喇昆仑山脚下的军营。”

再度入伍后不久,李高杰又一次面临人生抉择。部队后勤机关领导听说李高杰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提出把他安排在后勤机关,让他发挥专业特长。“做一名驾驭信息化装备的基层指挥员,是我的志向所在。于是,我向组织提出申请到基层连队工作。部队领导非常支持我的选择;母校清华为此还给我颁发了首届‘廖凯原奖学金’,专门对我进行褒奖,这些都进一步鼓舞了我的斗志、增强了我的信心。”

惟其艰辛,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边防学院接受培训期间,李高杰从全院200余名国防生中脱颖而出,毕业时因品学兼优被评为“全面发展先进个人”。“回团队后,我随部队执行了高原驻训任务,在近似实战的训练中迅速补齐了短板。20135月,我被提升为‘进藏英雄先遣连’第25任连长。今后,我将踏着先遣英雄的足迹,立足本职锤炼本领,坚持不懈潜心追梦!”李高杰在讲台上敬了一个庄严军礼,台下响起了官兵们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王雪振 鲁雪峰 毛德海)

快评

军人肩头有座山

一名清华学子,入学后第一次选择了当兵,第二次选择了转国防生,第三次选择了扎根基层。“进藏先遣英雄连”连长李高杰三次人生抉择的背后,是可敬的奉献志向、可贵的使命担当。

军人肩头有座山。山一样的责任,山一样的担当。正如习主席所说:现在,强军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肩上,要挑起这副担子,必须敢于担当,这既是党和人民的期望,也是当代革命军人应有的政治品格。

哲学家认为,人生是立体的,也有长、宽、高三个尺寸。长度是寿命,宽度是视野,高度则是精神。担当精神往往决定着人生高度。有多大的担当就能干出多大的事业,拥有多大的成就。每名官兵有奋斗有担当,强军兴军就有力量有希望。

边关,为什么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众多有志青年报国的脚步?因为边关面对的是世界,背靠的是祖国,“我与太阳最近,我与母亲最亲”。因为戍边人万里赴戎机、心系天下安,“一人披尽寒霜雪,喜看万家窗灯红”。在这里,奉献不是豪言壮语,而是日常生活。在这里,缺氧气不缺斗志,缺绿色不缺精神。如果不是把信念当作阳光、把担当视为氧气,就不会日复一日地坚守下去。

当年,“进藏英雄先遣连”的总指挥李狄三曾经掷地有声地说:哪怕剩下一个人,也要像钢针一样扎在阿里的大地上。今天,从万里边关的每一个哨所、每一处礁盘,到强军兴军的每一个舞台、每一个战位,都需要广大官兵以慨然担当的精神,扎根基层建功立业,铁肩担责任,矢志打胜仗!(严珊)

转自《解放军报》2014329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