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院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举行

2019-11-04 | 黄辛 | 来源 《中国科学报》2019/11/2 |

2019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5周年,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为纪念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激励交大学子勇担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11月2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思源致远担使命,情系九天报国家”——杨嘉墀院士百年诞辰主题纪念大会。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副院长张春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第五〇二研究所所长袁利,杨嘉墀院士之女杨西莅临出席并分别致辞。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以及相关师生代表向嘉宾们的到来表达了热烈欢迎。此次大会由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关新平主持。

此次会议重温与回顾了杨嘉墀院士敢为人先、勇攀科学高峰的一生,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是主题教育与立德树人的一次深度融合,对推动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具有重要意义。

初心为国,坚定赤诚

杨嘉墀院士出身于丝业世家,从小勤奋踏实,喜欢钻研,193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大电机工程系。在交大求学期间,目睹日军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妄为的场景,杨嘉墀暗暗立下誓言:“中国一定要造出自己的火车、自己的飞机、自己的军舰,要用先进的工业来改变中国人被外国人瞧不起、国土被外国人占领的状况”。

怀着学好知识、救国图强的想法,杨嘉墀在炮声隆隆、风雨飘摇的孤岛环境中度过了艰苦的大学生活。求学期间杨嘉墀认真刻苦,凡是能提高专业水平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他与同学们一起成立了电机工程学会,主办科普杂志。在校期间,他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奖学金,毕业后受聘为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助教,后赴美深造。在美期间,杨嘉墀也始终怀着炽热的拳拳报国之心。1956年,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家人一起回到祖国的怀抱。他的毅然回国,为海外求学的莘莘学子树立了榜样。

科学报国,攻坚克难

扑向新中国的热土,杨嘉墀勇于探索,协同攻关。他参与创建自动化学科、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投入早期空间探索活动。20世纪60年代前后,他指导并研制了原子弹爆炸试验所需的检测技术及设备,领导并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姿态控制和测量分系统的研制,参与并制定了我国人造卫星十年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在我国第一代返回式卫星姿态控制方案论证与设计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设计思想。身为自动控制、航天工程专家,他先后参与“东方红一号”、一箭三星、返回式卫星,以及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研制。

站在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促进了“863计划”的颁布,推动了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与月球探测、北斗导航应用相关的一系列建议······从零到一,从小到大,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和进展,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和心血。“党和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我们就去做!”杨嘉墀曾常说。

林忠钦在致辞中指出,我们要学习杨嘉墀先生不忘初心、矢志报国的家国情怀,一生为国、情系九天的赤子之心,以及孜孜以求,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林忠钦表示,“争名当争国家名,计利当计人民利”,杨嘉墀先生的这句箴言是他一生的写照,也是交大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精神的最好诠释。在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我们更应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高度重视功勋科学家的精神宣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英才效国,薪火相传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为培育交大学子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激励交大学子以杨嘉墀院士为榜样,与祖国同向同行,争做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当天活动仪式上,关新平宣布设立“杨嘉墀奖学金”,并进行了首届颁奖仪式。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此次大会使交大学子深刻领悟,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有锐意创新的勇气和蓬勃向上的朝气,更要充分汲取先辈们的思想,发扬勇于创业、敢闯敢干,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的新时代青年精神。

杨西表示父亲之所以能提出有预见性的建议与意见,在于他总是密切注重国内外的科学成就并刻苦钻研。她对荣获杨嘉墀奖学金的同学们表示祝贺,她相信“杨嘉墀奖学金”的设立,必将帮助一代又一代的交大学子实现科学报国之梦,助力交大培育出更多敢为人先、敢立潮头、敢于超越的国之脊梁!


相关新闻

  • 082019.05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在中国科大开展

    今年是郭永怀先生诞辰110周年,中国科大博物馆举办此特展,以纪念郭永怀为国家科教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深切缅怀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激励青年师生树立....

  • 162021.04

    “众帅之帅”:最晚解密的“两弹一星”元勋

    他说自己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可他却以“事业是大家的”为由,几乎不谈自己,也拒绝写回忆录

  • 052019.08

    一个白族科学家的初心使命——记“两弹一星”元勋、中科院院士王希季

    提起“两弹一星”,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等科学家。1999年,78岁的王希季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人们才逐渐认识了这位中国航....

  • 092022.08

    杨嘉墀:将生命化为银河中的一颗星

    杨嘉墀(1919.9.9—2006.6.11),江苏吴江人,著名自动化和空间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化与控制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4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受聘为西南联大电机工程系助教。1947年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研制成功快速记录吸收光谱仪(杨氏仪器)。1956年回...

  • 242011.11

    校友总会看望“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学长

    11月23日上午,清华校友总会秘书长郭樑、副秘书长崔剑、理事孙哲等登门看望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我校1940届校友屠守锷学长,并祝贺他94岁生日。

  • 072013.04
  • 192021.09

    【图片】功勋子女观看“两弹一星”精神展

    9月18日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颁发22周年。八位元勋的子女莅临国家博物馆,观看“两弹一星”精神展,缅怀先烈,致敬英雄。这八位元勋,有五位来自西南联大。

  • 222011.07
  • 212024.10

    《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展览开幕式暨新书首发式举行

    10月16日,《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展览开幕式暨新书首发式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举行。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向波涛,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一书主编葛能全,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校史编委会副主任史宗恺,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李一兵出席开幕式。“两弹一星”元勋亲属、屠守锷次子屠群,陈芳允孙女陈晶晶...

  • 012023.03

    “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 | 缅怀“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

    1982年,九位科学家因“原子弹、氢弹设计原理中的物理力学数学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这项奖励中,他排名首位。周光召说他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各层理论的奠基人,差不多所有这方面后来的工作者,都是他直接或间接的学生。”他就是彭桓武,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和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彭桓武院士 来源: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