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赵慧婵:“所有生活的波澜都是因为科研的起落而引发”

2021-10-22 | 李雪婷 | 来源 《中国妇女报》2021-10-22 |

赵慧婵

在去年疫情期间研制出世界首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的赵慧婵,此前在网络上也是人气颇高,她在云栖大会间隙接受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采访。

今年32岁的赵慧婵是山东淄博人,或许因为小时候就很喜欢搭积木,上学后她一直喜欢电学和力学,顺利考上了清华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和经济学学士双学位。博士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曾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于2018年回国。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

期望机器人帮人类做危险繁重工作

曾经感慨“所有生活的波澜都是因为科研的起落而引发”的赵慧婵,主要从事软体机器人领域的研究。软体机器人是面向机器人本体设计和硬件技术的一场革命,被誉为“机器人领域十二大前沿科技”之首。

赵慧婵介绍说,其负责的科研项目主要呈现形式包括智能假肢以及外骨骼系统,可以将其穿戴到人的身上和残疾人断臂合二为一,还可以用在各种仿生机器人上。

他们还会利用柔性材料便携的特征,做一些能够进入狭小空间的机器人,能代替人类去各种环境复杂危险的地方进行探测、收集样本和信息传输,其应用非常广泛,发展前景很好。

得益于在软体机器人领域的出色成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赵慧婵与她的团队承接了为武汉研制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的任务。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赵慧婵说她和科研团队是摸着石头过河,设计者在确保机器人在具备采样准确度的同时,也要具备容易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特点。

历时八个月时间,采样机器人研制成功,应用到快速移动核酸检测车上。目前这项技术仍在不断迭代中。

说到个人的科研愿景,赵慧婵表示,“希望机器人能去到我们去不到的地方,帮助我们人类从事繁重的危险的事情。”

此次大赛评委、康奈尔大学Robert F. Shepherd教授对赵慧婵的评价是:分析能力超群,在这方面是个真正的天才。“她拥有我的合作者中最成熟、最强劲的工程能力。”

想用奖金扩大实验室面积

之前有一则有关赵慧婵的视频在网上赢得了高点击量,她也因为柔美的笑容获得网友给出的“梨涡女神”的美誉。

“我觉得这基本上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以颜值受到关注”,赵慧婵告诉记者,对于因为颜值而走红自己也感觉非常意外。因为从小就属于学霸类型的她,一直不太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在领奖的高光时刻,赵慧婵也回忆起自己人生的低潮期,“还记得我刚到美国的时候,语言也不通,找了好多老师套瓷,都没能获得实验室研究岗的职位,曾经也有过有非常黑暗低潮的时候,但是后来也是慢慢走出来了,一步一步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攻克一个一个难题。”

她想鼓励大家和她一起不断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着他自己最独特的一面,所以最主要的就是不断努力。”

平时空闲的时候,赵慧婵也和大部分女孩一样,喜欢追剧、化妆,而且爱吃各类美食。她还笑着总结了科研工作和做饭的相似关系,“都要看配比,加什么料,加料的顺序,会大大的影响最后成品的味道和特征。”

她将和学生的关系形容为“亦师亦友”。她坦言,这次参加青橙奖评选,特别希望拿奖。主要是因为现在带的学生比较多,但实验室空间有限,她想用这笔奖金扩大实验室的面积,让学生们能有更宽敞的地方做实验。


相关新闻

  • 022018.04

    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充电智能化将引发能源革命

    充电基础设施一定要从长计议,“着眼未来十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发电主体能源,充电智能化将会引发能源革命”。

  • 032018.04

    中科院院士陈晔光:做科研很辛苦也很有乐趣

    实际上,陈晔光是一名15岁上大学,21岁硕士毕业,博士、博士后一路拼下来的学霸;岁月流逝,他也依然是那个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时,说出“在美国做科研....

  • 242022.02

    翟荟:用“最笨”的方法做科研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古香古色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的三层,杨振宁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

  • 112022.08

    厉侃:科研报国,矢志初心

    成熟期的蒲公英种子,会随风飘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落地生根。如果将这些种子换成微型传感器会有怎样的有趣应用呢?2021年9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厉侃(2010级航院)与美国西北大学约翰·A·罗杰斯(John A.Rogers)、黄永刚课题组等多所科研机构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成果——仿风传种子三维微电子飞行器相关论文,在《自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作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厉侃告诉记者,这一成果以风传种...

  • 012008.08

    清华发挥学科优势百余科研项目服务北京奥运

    自2001年申奥成功以来的七年时间里,清华大学积极发挥学科优势,承担百余项科研项目服务北京奥运,以实际行动阐释“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全校20多个院系,数百名师生倾情参与。

  • 092020.09

    潘龙法:我的科研经历

    毕业工作50个春秋,人就到了“古来稀”的年龄,人生之旅已临末站,正所谓“悠悠岁月去,清华情依浓”。总结感悟回忆自己半个世纪的工作很有意义,也可算作人生中一份神圣的家庭作业。我于1970年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

  • 142008.07

    清华发挥学科优势百余科研项目服务北京奥运

    【新闻中心讯 记者 顾淑霞 摄影 郭海军】从奥运场馆设计、形象景观设计,到奥运场馆风险评估,从燃料城市电池客车的研发到奥运环境监测评估,从奥运建筑的节能评估到奥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项目信息化管理到智能...

  • 182017.12

    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奖在台湾地区引发的冲击波

    1957年10月31日,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在美国科学研究机构工作并具有中国国籍的青年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以下简称“李、杨”)折桂。消息传到....

  • 232008.10
  • 132012.09

    我校增加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9月10日,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评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2012年清华大学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政治学、教育学;学科调整后,增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世界史、生态学、统计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