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芳澜(1893—1973),湖北江陵人,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1913年结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14年至1919年留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康奈....
因病失明,上课时要用磁铁辅助定位板书……中山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盲人教授富明慧,二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与教学一线,用知识照亮他人。前不久,富明慧与同事胡玲玲共同完成的“拉胀材料的力学行为机理和增强机制”项目,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为何醉心科研?富明慧的答案是他的“两颗心”:好奇心和好胜心。享受追寻答案的过程拉胀材料...
1957年10月31日,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在美国科学研究机构工作并具有中国国籍的青年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以下简称“李、杨”)折桂。消息传到....
充电基础设施一定要从长计议,“着眼未来十年,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发电主体能源,充电智能化将会引发能源革命”。
众所周知,科研是一份没有上下班,几乎全天候头脑在线的工作,对于需要整天泡实验室的科研人而言,想工作之余管管老人孩子更是分身乏术,因此诸多优秀的女博士不得不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退出学术道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陈婷也曾遭遇这些困境,但她最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研究成果。她觉得,科研虽然很忙很累,但还是一个适合女性从事的职业。她是怎么处理科研和生活中一个个接踵而来的难题的,又有何...
实际上,陈晔光是一名15岁上大学,21岁硕士毕业,博士、博士后一路拼下来的学霸;岁月流逝,他也依然是那个放弃美国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时,说出“在美国做科研....
2003年12月11日,清华大学为推动科研创新工作的需要,作出了成立科研院的决定。二十年来,科研院秉承清华大学“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坚守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初心,统筹规划学校科研工作,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弘扬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和环境,助力学校科研工作持续不断打开新局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清华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为科研院对学校老领导顾秉林的访谈。...
“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翟荟就是其中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古香古色的科学馆,在美丽的清华园里更显庄严朴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翟荟的办公室就在科学馆的三层,杨振宁的办公室在二层,一层是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曾经工作的地方。在系列纪录片《大先生杨振宁》中,由于翟荟的办公室更为“简朴”,便被“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