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吴益民 | 创业30年,从艰难走向上市,“清华精神支持我一路走来”

2021-11-15 | 撰稿:张超 供图:吴益民 | 来源 公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会”2021-11-15 |

吴益民,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校友(1983级本、1988级硕),1990年毕业后在清华大学计算机软件技术中心任教,19914-19924月被派往美国惠普公司合作开发HP_UX,项目结束后回国,后开始创业。2001年创办北京讯鸟软件有限公司,至今担任创始人兼CEO。曾荣获北京市第三届“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家称号、2007年中国软件十大领军人物、2014年度中国经济人物等。20214月,吴益民带领他创办的讯鸟软件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

吴益民

采访吴益民,是在望京附近的一座大厦,从窗边向外眺望,云卷云舒的天空让北京的秋天显得更加澄明旷远。下午两点,阳光洒落在办公桌后面那排高高的书架上,里面整齐地排列着有关计算机、金融、国学、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书籍,虽地处繁华车流不息,但书香凝聚的氛围却似乎能把人们与外界的喧嚣声音隔绝开来。

历经30载商海沉浮,如今事业有成的吴益民虽然被多种荣誉环绕,却没有什么傲气的架子,访谈期间,他给我们留下的更多是儒雅谦和、随性洒脱的印象。尤其是当谈及在清华园里的读书岁月时,他又多了几分少年时代的热情赤诚,对同窗间的温暖趣事、集体里的成长收获,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那朴实真挚的话语中,不仅寄托着他对师友的深厚情谊,也饱含着他对母校的无尽眷恋……

幼承家学,立下高远志向

吴益民是贵州人,60年代中期出生于贵阳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他的成长离不开时代的塑造,但更得益于父母对他的熏陶和教养。

吴益民的母亲是一位统计师,小时候放学了去母亲单位,他经常能看到母亲拿着算盘或者手摇计算机在工作。“手摇计算机通过齿轮运动来完成计算,一般只能做四则运算,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开立方,母亲每次摇动仪器就会‘叮叮叮’响,让我觉得非常神奇。”兴趣使然,这个仪器成为了他对科学的最早寄托,热爱思考的他还经常向大人询问关于仪器的计算原理和背后规律。

而吴益民的父亲是一位报务员,经历过抗美援朝,从小给他讲诉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英雄人物,这些故事除了在他心中埋下了红色的种子外,还在做人做事的德行修养上对他影响至深。“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家里有很多科学方面的书籍,父亲从小教导我: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技术只是一个方面,一个人更重要的是要立志高远,将自己的志向、将自己的所学融入到国家与民族的事业中,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天地,人生才能走得更远。”

中学时期的吴益民

承继家学,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给了吴益民最早的熏陶和启迪。算盘声噼噼啪啪,发报声嘀嘀嗒嗒,故事中的人物可歌可泣,书籍上的知识密密麻麻……可以想象,童年时期的吴益民就是在这样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一步步受到科学的吸引,并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树立了高远志向,养成了勤奋向学的习惯,奠定了人生最初的基础。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父亲回家按门铃的方式跟别人不一样,通常家里来客人了都是按一下,是嘀---的一声长音,但是父亲按门铃则是嘀--嘀,很像是发报的规律,每当那时我都特别高兴,知道是父亲回来了……”

童年的回忆是如此温馨,以致在长长的岁月之后,那熟悉的音律还会时常萦绕在吴益民的脑海中——这是父母给予的温暖绵长的爱,也是一种默默的鼓励和鞭策,念兹在兹,他没有一日能忘怀。

清华读书,收获全面成长

时光不负少年志。1983年,吴益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父亲有个战友的儿子是清华1977级的校友,因为这层关系,所以我较早地对清华有了一些了解,内心非常向往。”在得知高考成绩后,吴益民毫无犹豫地报考了清华大学,并选择进入计算机系学习。

“我初中上学都是走路的,没有出过省市,第一次坐火车就是来清华上大学,挤在逼仄的车厢里颠簸了30多个小时终于到了北京。”吴益民感叹,第一次来到清华,“就像是看见了另一个世界”,比之贵州的高原山脉,北方的平原环境让他充满了陌生感。虽然一开始对于故乡难免有几分依恋之情,但是崭新而美丽的画面已经在眼前展开,对于大学生活的热烈向往很快地占据了他的心灵。

佩戴校徽的清华新生(右:吴益民)

提起在园子里的学习生活,吴益民的脸上顿时洋溢出了灿烂的笑容,“我本科和研究生一共读了7年,清华开启了我人生的美好旅程,塑造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让我全面成长。”

本科阶段的学习为吴益民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印象深刻的课程有张钹院士给我们讲授的《人工智能》,郑纬民院士给我们讲授的《计算机系统结构》。80年代条件虽然比不上现在,但是老师们都潜心治学、尽职尽能,孜孜不倦地教导我们,在我心中,他们不仅是恩师,也是引路人。”虽阔别母校多年,但再忆及恩师时,吴益民依然记忆犹新,话语间满是感恩之情。

研究生阶段,吴益民的主要研究课题是分布式人工智能算法,而这正是吴益民多年后创业所运用的产业方向。“30多年前,清华已经为我们开设了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和研究,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和科研布局是相当超前的。那时候人工智能在国内其实算是新兴学科,与国外的硬软件和专业资料差距都比较大,但即便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系里的老师们依然自力更生不断摸索,并把知识传授给我们,全心全意培养我们,这些老师让我看到了一种最纯粹的对学术的追求和坚持、对教书育人的不求回报,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在这样的学术和精神的引领下,吴益民和同学们都烙上了深深的“清华印记”——自强不息,追求前沿,脚踏实地,不求浮华。

大三时,吴益民还参加了学生科协挑战杯并获得了二等奖,“当时在CAD教研组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创性地开发了一个算法,给不规则的图形进行模板填充,该技术后来还被做成一个软件包放在系统中应用了很多年。”这段经历让吴益民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提升,直到现在,尽管已经拿了很多商业上的奖项,但他依然把学生时代的这个奖项珍藏在家里,对之非常看重。

收获着知识,收获着荣誉,也收获着同窗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我们班的凝聚力非常强,新生运动会一鸣惊人拿了冠军;后来有一次学校的数学竞赛竟然也超过了数学系得了冠军;毕业后,同学们的联系也很紧密频繁,大家经常在微信群里聊天交流,沟通近况。”

虽然80年代物质生活不是太富裕,但是在学校和计算机系老师们的教导和关爱下,吴益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多姿多彩的集体生活,他们一起上课、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劳动、一起春秋游、一起吃饭、一起跳舞、一起9#夜谈……“如今回头来看,虽然校园生活的一些具体景象已经有些模糊了,但是我知道,水木清华永远是我的精神家园。”吴益民充满感触地说道。

参加班级出游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吴益民还收获了属于他的“清华情缘”。有一年返回家乡的火车上,他邂逅了计算机系1986级的学妹,共同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心生亲切感,在路途中他们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毕业后喜结连理,相扶至今。

研究生阶段收获爱情

30多年过去了,岁月洗去了这对校友伉俪稚气的脸庞,但却将他们的气度磨砺得愈加光华,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他们对母校始终如一的热爱。

创业30年,坚持守正创新

1990年毕业后,吴益民留在了计算机软件技术中心任教。19914-19924月,他被公派到美国惠普公司合作开发HP_UX。“在惠普时,周末空闲了我会去参观一些科技公司,因此见识到了硅谷的创业热潮。当时一起工作的一个前辈鼓励我回国,他说10年后咱们国家大陆市场会很繁荣,这给了我一些思想上的启发,后来公派工作结束我就决定回北京。”

软件技术中心工作时,与同事在静斋前留念(左二:吴益民)

公派硅谷,拓宽了视野

90年代的信息行业,在时代的风口上扶摇直上。“回国后,我和几位同学一起商量,想要把自己在清华计算机系的知识学以致用,投身这个时代浪潮里做点什么。”而当时,国内毕业生创业者其实并不太多,去外企是更流行的就业方式,可以说他们在当时开了创业的风气之先。因为初始资金是通县的村办企业投资的钱,吴益民和同学的这次创业还被人调侃是“去当农民企业家”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吴益民的慧眼让他抓住了机遇,“初期我们开发了一个支票查询系统,一开始只是觉得这个东西对社会有用,没想到后来非常畅销,卖到了全国60多个城市,很意外地赚到了事业上的第一桶金。”

2001年,目睹市场快速发展的吴益民敏锐地察觉到了社会对信息化的需求,他决定从事自己熟悉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因此创办了讯鸟,主营业务是为客户提供软件和设备,帮助企业建立呼叫中心。“鸟类比较灵巧迅捷,我希望以小技术开始,去撬动一个大的世界。”之后,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高峰时企业的中间件卖了几万个坐席。

2003年非典开始为他的经营埋下一些困境,企业经营惨淡,没有什么起色。2005年以后,随着开发新产品的需求,高速增长的研发成本更是让企业出现了不小的亏损。“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上只剩下5万块钱,工资都发不出来,把房子和车子都抵押给银行了。”

在低谷中徘徊,吴益民的心中却有一个笃定的信念,那就是:必须坚持,越困难的时候越要扛得住。“那时候市场上什么创业路子都有,还流行一种说法:中关村满大街都是钱,只要肯弯腰就能捡钱。”

只要肯弯腰就能捡钱,但是吴益民却没有选择“弯腰”,既然认准了这条技术创业路,又认可它未来的社会前景,那就要坚守内心的“正道”,至于其他的歪路子,即使能挣钱,也不是自己所愿意追求的。“头顶清华毕业生的牌子,是光荣,也是责任,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不能给母校拖后腿,再困难也要脚踏实地,不能走那些捷径。”吴益民郑重地说道,就是这样一份清华人精神上的执着,让他最终坚持了下来。

经过冷静的分析以后,吴益民看清楚了企业的状况,明白了当下的困境并非源于产品问题,而是缺少被人知晓的机会。“实在没有办法了,最后我们把账上的5万块钱全部印了广告彩页发出去了。”没想到这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反而给了企业一线生机。“有一天突然有客户打电话说看到广告要订购产品,我们真是欣喜若狂。”

渡过难关之后,他一步步地积累客户,公司慢慢向好,后来阿里巴巴还成为了企业大客户。通过合作,吴益民又接触了一些中小企业,并创新性研制出“启通宝”,打造了一个“软件即服务”的模式,这个模式只要有互联网,就可以建立呼叫中心,不受地点约束,可复制的形式让研发成本大幅降低。

在此基础上,吴益民还结合在清华时期的“云计算”专业基础,以客户为中心构建了金融云体系,从SaaS模式到PaaS模式,从提供全渠道的呼叫中心到帮助客户建立智能客户关系发展系统等,计算机技术得以更加便利地运用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企业也随着一步步的发展越来越壮大。20214月,他带领着团队,在纳斯达克成功敲响了上市的钟声。

上市时刻

创业至今已经有30年了,从最初几十万人民币的注册资金,跌跌撞撞一路发展到上市,吴益民用“正道”与“创新”闯出了一片天。他坦言,这30年,自己经历了由赚到亏、再由亏到赚、至于将来是亏是赚还未知的这样一个有些反复不定的过程,但无论是赚还是亏,他都坚守着清华人“正道”和“脚踏实地”的价值观,并服务社会需求去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商海起伏,初心不变,回顾讯鸟的发展历程,正是这样的理念一直支持着吴益民做出正确的抉择,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开创了全新局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身贵州的吴益民,从小面对家乡的山峰高原,心中自然也拥有丘壑,那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山峦总是为他提供无限的神思与感怀。出于对家乡的反哺之情,前些年事业稳定后,他还把其中一个呼叫中心建在了当地,以增加就业机会,回馈桑梓。

人生如棋,大道方能致远

生活中,吴益民的爱好是下围棋,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围棋文化隐喻着很多道理,棋盘内的世界只有方寸之大,而棋盘外的世界天高海阔,如何以方寸之小得海天之大?困境时如何突围?是自留还是反击?这些思考选择与人生道路其实颇为相似,有时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若想要行得稳、走得远,就要遵守其中的“大道”。

“围棋世界,黑白泾渭分明,人生与创业之‘道’更是如此,必须要坚守光明大道。何为‘光明大道’?我认为,首先是走‘正道’,要服务于我们国家的数字化战略应用,必须有这样一种服务的初心和使命感。第二是‘创新之道’,时代瞬息万变,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用计算机技术去创新进步。第三,则是要‘厚道’,做生意的人都是精明的,但我们要常存一份厚道之心,内对员工,以德服人;外对客户,多为对方着想,才能合作双赢。”以棋喻道,吴益民的话语发人深省。

校庆返校,在主楼的校训前留念

访谈最后,我们邀请吴益民为清华的师弟师妹们分享几句“学长寄语”,他勉励有二:

“第一,现在母校发展越来越好了,希望师弟师妹们珍惜大学生活,早日学有所成,在追求学业优秀的同时不忘全面发展,在术业专攻的同时注重博采众长。第二,希望贵系多招生优秀的女同学,男同学要尊重并维护好与女同学的关系,我们班8位女同学,她们取得的成绩一点也不亚于我们男同学,甚至在上市时,我们还得到了她们的指点和帮助。”

结语

今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采访每位校友,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总是收获良多。虽然每位校友的经历都不太相同,但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泓相同的源头泉水——清华经历,它清甜甘冽,寄托着校友们的水木情怀,滋养着校友们的事业人生,不会因为毕业年代的久远而变淡,反而会不断延续流淌,历久弥深。110年的历史,正是这一泓泓清澈的泉水,最终汇聚成了浩瀚汪洋的清华精神。

“清华校友,大者如汪洋之海,利国利民;小者如涓涓溪流,严于律己。我个人从来不敢说取得了什么微小的成绩,只希望不辜负母校的栽培教诲,在爱校兴业的同时,把这份责任与荣光传承下去。”访谈最后,吴益民如是说。


相关新闻

  • 102018.04

    刘益民:一名普通基层水务工作者的自述

    作者刘益民曾任北京市平谷区水务局总工程师。

  • 242012.10
  • 192024.02

    清华精神30年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42024.04

    TEEC公益:探索清华企业 家精神的另一条路径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302017.06

    专访香港青联主席吴杰庄:创业青年要把握“一带一路”机遇

    作为考取清华大学博士后的首位香港学生,香港青年联合会主席吴杰庄在内地开拓了创业之路,在内地技术团队的帮助下,他的人脸识别产品不仅在深圳罗湖和皇岗等口岸....

  • 172021.06

    清华给我的行囊

    吴海军,清华大学水利系2007级水工71班学生,曾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并参加清华百年校庆人民大会堂庆祝活动。现任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生产管理部副主任。

  • 162021.04

    邱壑:面包与猎枪 ——清华毕业30年之感想

    回首那过去的30年,没想到在清华学了铸造后竟与铸造至今已结下半生之缘,铸造这个经历了上千年的传统机械老行业竟成为我人生事业的主题,毕业后到国营厂的铸造工艺员做起;后又到德国公司的从事铸造设备销售服务,帮助国内铸造企业采用国外新技术起步发展;并进一步与德国公司合作,创建公司在国内合作生产;再因道不同分手后开始独立自主创新发展,赶超挑战世界一流;至今即将上市科创发展,期待用新技术去解决铸造行业的痛点...

  • 242016.04

    那年的清华那年的我:毕业30年

    2016年校庆随机采访毕业30年的校友

  • 242024.04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助益乡村、培益人才、增益机制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22018.04

    施能民:清华园 我心灵的归宿——毕业60周年回眸

    从清华毕业已六十周年矣,回眸逝去的时光,有太多的坎坷,又有太多的幸运。从某种角度说,我此生一切源自清华,我的心也将归于清华。当我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