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中专生到清华博士的逆袭人生

2021-12-23 | 王伟 | 来源 央视网2021-12-22 |

夜幕阑珊,北京CBD(中央商务区)的灯火依旧通明。这里,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仿佛总有一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而川流不息的汽车和行人也仿佛总有一种不知疲倦的奔赴。这里,浓缩着一个都市至为丰富的梦想与现实,也承载着一个个至为精彩的人生沉浮。

环立之下,总高528米的“中国尊”透露着不凡的意象,它的建筑构思源于中国传统礼器“尊”。20209月,律师郭蔚(清华大学法学院2006级硕、2012级博)以某知名律所合伙人的身份入驻这座地标性建筑,在更高的人生层次上,看到了更远阔的世界。

有别于影视剧中咄咄逼人又风情万种的“律政佳人”,眼前的郭蔚是一位干练又不失态度的现代女性,身材娇小、皮肤白皙,穿着得体的西装,开口带着温和的微笑,温柔的言辞中透着力量。回望过往,郭蔚走出的是一条妥妥的“大女主”人生路。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是父亲的信条,也是郭蔚践行的人生理念。刘土城村是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境内一个偏远的村庄,是郭蔚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我们家一度困难到在自己村子都没地方住,父母亲不得已在村支部占了两间公房,才有了安身之处。”虽然家境贫困,但对儿时的郭蔚来说,乡村的生活简单又快乐。

“从来没有人否定过我,那时候过得很苦,但很快乐。”郭蔚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她在家中排行最小。家庭和睦、手足相亲,郭蔚在一个有爱的乡村家庭长大。父母虽然学历不高,但却是耕读传家,非常重视子女教育。更难得的是,没受村里重男轻女风气的影响,艰辛而坚定地供着几个孩子读书。

偶尔有人说:“女孩子为什么要上学?”但父亲却非常坚定和自信,他说:“我们家的孩子都必须读书,将来要上大学。”

郭蔚自小就爱读书,也颇具语言天赋,“小学一开始成绩挺好的,但一年级的寒假考试,本来考了第一名,老师居然因为‘不能比班长分数高’而给我减分,就有点受打击。”然而,这只是求学路上的一个小坎坷,骨子里的自信和性格里的倔强,让她在逆境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自我突破。

“从刘土城到清华园,走了很多年。”中学时,疼爱自己的大姐毕业分配到成武镇中学教书,带郭蔚走出了刘土城村。初中毕业后郭蔚考取了俗称“小中专”的曲阜中医药学校,经过3年学习,郭蔚到菏泽市某中医医院做了护士。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非常令人羡慕的工作,不仅实现了农转非,还拿到了编制内的“铁饭碗”。起初,和家人一样,郭蔚也觉得工作足以安身立命,人生已成定局。但命运总会以它独特的方式鞭策你,尤其是对“有想法的人”。

对年轻的郭蔚来说,医院的工作紧张而按部就班,但工作的氛围并不理想。她没有放下爱书之心,工作之余,常醉心于阅览各类书籍。这本是个人爱好,却并不被理解,甚至因此遭受周围某些人的冷言冷语。年轻气盛的人对此总是难以接受,“不得不思考:愿不愿意要一个像那些人的现状似的将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成了郭蔚释放压力和摆脱困境的唯一方式。如果做护士没有太大的成长空间,做一名中医大夫是否更好呢?她开始自考中医。方剂学、解剖学、针灸学……完成了6门她认为较难的自考时,一盆冷水又浇下来。

一位对于转岗有决定权的人“听闻我在考中医后,没有鼓励和支持,一句‘你不可能从护士转为大夫’浇灭了我的热情。”逼仄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又一次把郭蔚逼到墙角,“出路到底在哪里?一切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

她想要知道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究竟是怎样的。在书的世界里,郭蔚有着自由而奔放的想法,一旦这些想法照进现实,就给她打开了一扇窗。这,或许就是郭蔚弃医从法的根本因素。

“那时读到《合同法》,感动得热泪盈眶。”郭蔚用“迷人”和“美好”来形容她学习《合同法》的感受,“尊重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它通过保护个人权利而提升人生体验、维护个体尊严,这使我感到《合同法》里的世界满溢着人间温情。”

法学深深迷住了郭蔚。2000年左右,郭蔚通过自考获得了法学大专学历并成功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从实习律师开始,开启了“开挂”人生。2004年又考取了山东大学自考法学本科,并着手考研,先后拿到了北京大学法律硕士和清华大学法学硕士的录取通知书。“没想到我的导师崔建远教授正是当年我第一次读的《合同法》的作者。”

求学路上,郭蔚有一腔孤勇,但所幸,她并非孤军作战。从菏泽到北京,郭蔚的丈夫给予了她最大的支持和温暖的陪伴。“那个时候,孩子还小,两地奔波经常要坐夜车,都坐怕了,以至于现在我都不想坐火车,尤其是夜车了。”

2010年,郭蔚一家终于在北京团聚,结束了长期两地分居。生活渐渐安定,但郭蔚并未停下脚步,2012年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求学路上最后一个阶段的考试成绩,和一年级第一个寒假本应得到的第一名成绩似成一个美好的呼应,一切似乎有了命中注定的意趣。遗憾的是,2016年父亲和大姐相继猝然离世,没有看到郭蔚的博士毕业典礼。亲人的离去让常年拼搏在外的郭蔚忍不住回望家乡,“与世界的疏离感和对家乡的眷恋不断袭来。”

2017年,得到亲朋师友和北大清华校友们支持,郭蔚在村里设立了一间乡村图书馆。“地方就是我家曾居住的村里那两间村支部的公房,名字叫刘土城图书馆。”书籍曾带着郭蔚从刘土城走到清华园,走到了北京CBD,而今,她也希望以书为桥梁,连接起北京与家乡的脉脉深情。

“这个小小的图书馆,我并没有特别去打理,村小学的田满春老师是我们的志愿者之一,全靠她带着学生以及其他村民无偿帮忙照看。图书馆的钥匙就寄存在对面的小卖店里,村里人有谁想去看书借书,自己拿了钥匙去就行。”

尽管处于“散养”状态,但这间小小的图书馆4年多来一直运转得不错,书架的书没怎么少,也总有捐赠的书上架,孩子们在课余还会帮田老师打扫卫生、整理搬运图书。

“现在中国法治环境越来越好了,大众对律师的工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事律师一行20多年,郭蔚在业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声誉,同时她对律师一职也有更深的体悟。

可能有人认为律师不看律师剧,因为剧与现实不符。但郭蔚比较欣赏《Boston Legal》。“很欣赏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敬业精神,以及为维护当事人权益全力以赴的信念。”郭蔚坦言,在一个司法实践闭环中,律师只是其中一环,所能维护的只能是“证据证明的真实”。

尽管加入新律所不久,但郭蔚已经成为该律所成立20多年来,做直播最多的律师。业界不少同行已经成为她的忠实粉丝。

一路披荆斩棘而来,郭蔚不曾辜负人生。“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我知道,每个人都会许下自己的愿望。愿望会一个一个实现,正如一树一树花开。”



相关新闻

  • 272017.05

    吐尔孙•艾拜:从中专到清华园,一个维吾尔族博士的成长和心语

    看看我们站立的红色大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政局稳定,社会秩序井然,各族群众安居乐业,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过着温馨安康的日子。我们能生活在中....

  • 172022.05

    东北抗联中的清华三杰

    在20世纪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坚持十四年浴血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中涌现出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大批民族英雄,而另有三位清华人也留下了光荣的名字,他们是:冯仲云、张甲洲、于天放。

  • 282012.09

    2012年清华大学博士后校友欢聚中秋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清华大学博士后校友联络会2012中秋聚会 2012年9月23日晚,清华大学甲所餐厅内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清华大学博士后校友联络会201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 272022.11

    张祖道照片中的清华农学院故事

    最近,由清华校史馆主办的《张祖道镜头下的清华》摄影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观众们对这些反映清华园历史演变的珍贵影像表现出浓厚兴趣。一些细心的清华师生在标为《清华大学农学院》的照片前驻足,他们不仅想知道画面上的建筑究竟在哪里,也希望对历史上的清华农学院有所了解。一、清华农学院不在清华园根据照片上反映的建筑外貌分析,清华农学院的这座大楼是砖混结构,平面形状呈山字形,立面为三段式,中间部分为三层,两侧...

  • 082022.11

    刘跃进:记忆中的水木清华

    从姜老的书房出来,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落日的余晖映红了西边的天空。时惟早春,寒意未尽,而我内心却温暖如春。西溪旧地,道古桥边,谈话间,一个甲子的风云,好像在指缝间倏忽滑去,留下来的是对水木清华不舍的记忆。

  • 032022.08

    90后清华博士为AI“杀毒”,砌起安全墙

    成立3年,融资4轮,金额总计数亿元,专攻算法攻防、隐私计算、深伪检测,为AI“杀毒”。掌管着这家估值数十亿人民币AI初创企业的,是个典型理工科气质的90后清华AI博士。90后西安人田天(2009级计算机)从小痴迷计算机,凭借高中物理竞赛全国金奖保送清华计算机系,一路念到博士,2018年7月出了校门就加入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做“真正的AI”。他创办的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要做第三代人工智能,为AI安全发展保驾护航。瑞莱...

  • 192015.10

    刘延东同志看望清华附中师生并会见李兆基先生一行

    10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回到母校,看望附中老教师和在校学生。

  • 142023.01

    90后清华博士的内蒙古印象: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展长振是北京人,清华大学读博期间一直从事新型碳材料在储能领域的应用研究,很希望有一天自己研究成果能够生根发芽,实现产业化落地。经过恩师康飞宇的推荐,博士毕业后来到了内蒙古石墨(烯)新材料创新中心任创新中心总经理。“选择材料专业,是兴趣使然,感觉材料专业是最贯穿科学与生活的学科,能够贯穿世界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

  • 082022.04

    吕秋亮:七年学堂人 一生清华情

    今年是我们八字班本科毕业十周年,也是我加入学堂在线的第七年,但时至今日我都没有离开清华的感觉。一方面学堂在线是清华大学于2013年10月发起建立的慕课平台,天然就拥有清华的基因;另一方面学堂在线也为清华提供全套的教学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了保障清华的在线教学相关活动,我仍时常进入学校,...

  • 152022.12

    有教无类的清华恩师,让我感怀一生——纪念徐秉业教授

    2018年9月的一天,我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系崔振山教授那里,得悉他的博士后导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徐秉业教授已经离开人世有两个月了。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徐老师20多年来对我点点滴滴的关心、帮助,一下子都涌入了我的脑海,以前每每想到这些都会觉得幸福满满,那天却是心头酸酸。我是一个徐秉业教授远在上海的非清华学生,我和徐老师及工程力学系其他老师的“故事”要追溯到30年前,是徐老师用清华人的“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