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擎炬照月华,励志启华章——清华人栾恩杰、庞众望,感动中国!

2025-08-19 |

8月16日晚,《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名单揭晓。两位年龄相差59岁的清华人——清华大学精仪系校友、85岁的栾恩杰院士与同系在读博士生庞众望,同台捧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这一瞬间,不仅是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清华人跨越一甲子的荣光交汇。他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人生篇章,传递着穿透岁月的感动,更彰显着清华人精神血脉的赓续与传承。

栾恩杰与庞众望在《感动中国》录制后台

栾恩杰:擎炬照月华,把“嫦娥奔月”由神话变为现实

从瀚海孤烟到碧空明月,如今人们把你的名字写上了星辰。绕落回三小步,成就了中国探月的一大步。嫦娥轻盈起舞的背后,是无数探月人忠诚智慧的脊梁。”当这段饱含深情的颁奖词宣读时,栾恩杰院士躬身耕耘的星河长卷,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展。

栾恩杰

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开创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参与我国第一代潜地火箭、第一代陆基机动火箭、第一代远程火箭等重大工程……

有人说,栾恩杰的成绩,随便拎出来一件,都值得炫耀一辈子。

1965年,栾恩杰考入清华大学精仪系攻读研究生,主攻静电悬浮陀螺等当时国内的尖端方向。在潜心钻研、锤炼报国本领的同时,他深受身边榜样感召,郑重递交了入党志愿书,并在其中写下庄严承诺:“党的决定就是我的一切!”

行胜于言,至诚报国。1968年毕业之际,栾恩杰选择进入当时刚刚组建的国家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他曾担任我国第一型潜地固体战略弹道导弹——“巨浪-1”的型号总指挥、东风-21弹道导弹研制总指挥,还陆续参与了其他导弹型号的研制,一次次为国掀起“导弹巨浪”。

1998年,在毕业30年之际,他出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工作方向也转到深空探测领域。2000年,他倡导并组织完成了我国首部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首次提出“大航天”概念,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纳入国家航天发展规划体系。

栾恩杰与同事交流

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第三个标志性的重大航天工程,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的突破的起点。

2004年1月,我国正式启动了绕月探测工程。作为工程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栾恩杰提出我国月球探测“探、登、驻(住)”三大步和“绕、落、回”三小步走的技术发展路线。在嫦娥一号上天前,栾恩杰带领团队开展了将近30次各类大型试验,确保工程的万无一失。最终,绕月探测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事先准备的84项故障模式预案一个也没用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设计到研制再到试验,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都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2020年12月,内蒙古四子王旗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嫦娥五号准备在这里着陆。已经80岁的栾恩杰提出要去着陆区,同事和家人都担心他身体受不了,纷纷劝他“别去了”。但他最终还是坐上火车一路奔波,深夜抵达着陆区。“我是来接嫦娥回家的!我等这天已经等了16年,这是我们航天人对祖国的承诺!”栾恩杰激动地说。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而今,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在国家博物馆里展出,中国人用自己采集到的信息制作了月球仪,中小学教材使用了嫦娥一号拍摄的月表图。

炽热的心意给了“嫦娥”,面对家人则是深沉的愧疚和想念。栾恩杰常年辗转在各地的研究机构和试验场,每次外出往往就是两三个月,以至于双亲辞世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栾恩杰与父母

让栾恩杰宽慰的是,父母盼望他干大事成大事的愿望实现了。就像他在父亲墓碑前所说:“我完成了你们的托付,我心中无愧!”

栾恩杰发言

在经历过山河破碎、国弱民穷时代的栾恩杰看来,探月,是中国航天能力的表达,更是国富民强的象征。“在国际航天的竞争中,谁也没有停下来等中国人。”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委名誉主任,85岁的栾恩杰依旧不懈工作,继续奔赴星辰大海。

庞众望:励志启华章,在清华找到前进的方向

背影留给坎坷,笑容交给阳光,名字里写着责任,步履中充满力量。磨砺过的剑,破茧后的蝶,你一直向前,一直向上,不辜负妈妈的目光,不辜负时代的期望。”这数行闪光的文字,勾勒出精密仪器系2021级博士生庞众望骨子里的韧劲与向上的光芒。

庞众望近照

清晨八点左右骑车来到实验室,饭点去附近食堂吃个简餐,晚上忙到九十点钟回到宿舍,这便是庞众望的日常状态。在身边师长同窗眼中,庞众望坐得住、能钻研、爱创新,“天生就适合做科研!”

庞众望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今年26岁的庞众望,出生于沧州市吴桥县的特殊家庭——父亲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常年与轮椅为伴,自己曾因先天性心脏病命悬一线。命运似乎给了他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但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庞众望,从未自怨自艾,而是奋发图强。

2017年,庞众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

初入清华园,庞众望很在意别人的目光。“不是说在意别人看不起我,而是我害怕会有负众望。”

大一大二期间,他在迷茫中不断探索,做社工、去支教、尝试科创……在清华这片鼓励自由探索的沃土上,在与身边老师同学同行中,他不断为自己打开一个更大的世界。在大三期间参加S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时,庞众望惊喜地发现,自己对读文献、做科研兴趣浓厚,也常因科研中的新点子欣喜很久。临近本科毕业,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正如庞众望所说:“大学前的经历,让我有了走下去的力量;在清华的时间,让我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庞众望本科毕业照

2024年,“男生洗澡时想出第一篇SCI”冲上微博热搜。博士一年级时,一次洗澡期间的灵光乍现,让庞众望构建出了一套全新的实验思路和处理流程。在此基础上,他取得了自己科研生涯的第一项发明专利,并发表了第一篇SCI学术论文。“在那之前,我不确定自己到底有没有科研上的能力,能不能真正解决实际科研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但是那篇论文给了我答案,它告诉我:你能!

庞众望师门合影

博士二年级,在导师精仪系副教授王波的鼓励下,庞众望选择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他尝试攻关一个测试系统,用于超稳激光相位噪声的测量。此后的两年半间,他经常往返于学校和位于昌平的实验室,历经无数次推倒重来。最终在今年1月份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核心测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外,他参与的利用轨旁光缆,进行高速铁路健康监测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

庞众望参加博士生社会实践

无论是科研路上的反复试错,还是人生途中的其他风浪,庞众望从未有过丝毫退缩,支撑他踏平坎坷的是母亲庞志芹饱含力量的朴素话语:“你面对什么就要解决什么,你总是要走下去的。”

像一代代清华人一样,走下去,科研报国,是庞众望坚定选择的前进方向。正如他在一次科普论坛上所说:“我们这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科技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叫科技;掌握在别人手中,很多时候就可能成为一种威胁。”

攻读博士学位迄今,庞众望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三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他多次获得学校各类奖学金,还被评选为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很多爱心人士曾表示要资助他,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在学校全面的资助措施下,他的学习和生活并无后顾之忧。博士期间,他没有再申请助学金,而是希望把资助留给更需要的人。

庞众望接受《面对面》节目采访

从懵懂少年到报国青年,现在的庞众望对“不负众望”有了新的理解:“不是比别人做得都好,而是要不断向身边优秀的老师同学校友学习,竭尽所能做最好的自己。”他很喜欢自己目前的状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全身心投身科研。

面向未来,他希望自己毕业后,继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科研报国的道路上不断攀登、不断前进!

114年来,自强不息的清华人,始终以国家至上、以人民为先;一代代清华人用实干践行“我愿以身许国”的诺言。未来,正如栾恩杰所期待的,“中国人的脚步将越走越远,领导宇宙的新潮流”!


相关新闻

  • 062023.03

    这两位清华人,感动中国!

    邓小岚、陈清泉——感动中国2022年度获奖人物

  • 042022.05

    祝贺!这些清华人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在建团百年到来之际,为充分发挥青年典型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广大青少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进,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5月3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49名同志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授予16个青年集体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此外,对在完成重大任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73名个人和17个集体予以表彰确认。清华校友吴南(2004级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格勒巴桑(2003级机械)...

  • 272023.06

    创业清华人︱刘寒:打造单细胞测序中国方案

    刘寒,清华大学2006级环境科学与工程本科、经济学双学位,国家级青年人才、生物材料正高级工程师生物。科技,常常被视作长坡厚雪的行业。2020年起,疫情大流行将生物科技推上风口,但若无技术和经验积淀,初创公司极易折戟沉沙。属于生物科研底层技术的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在基因测序界等同于“显微镜”一般的存在,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研发难度令多数创业者望而却步。国内单细胞测序平台也曾被海外巨头所垄断,产品价格高昂、供应...

  • 012021.11

    栾恩杰:接“嫦娥”回家是对祖国的承诺

      “我是幸运的,我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学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学生。回想起来,我的一切都是属于党的。”——栾恩杰(1965届硕,精仪系)

  • 122025.06

    华章咏山河,清韵颂长情

    在岁月的长河中——星辰的轨迹刻下不朽的诗行,老舍的笔尖在《骆驼祥子》里颤抖:"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愿意为人民贡献我的一切。"这是命运的铜锣撕裂夜空的呐喊,是黄包车轮碾过旧时代的脊梁。此刻,清华园的荷塘月色静静流淌,沈阳校友会艺术团的歌声,如一盏明灯,在七周年的时光里绽放,用旋律续写爱国诗篇的华章。茶馆的铜壶仍在沸腾——"这世上,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连这座茶馆也不例外。"老舍用青瓷茶碗盛满时代的苦涩,看...

  • 012021.04

    清华人王朝松:举火趟路照凤凰

    1964年,18岁的王朝松从浙江义乌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系光学仪器专业,是光零班这个“拼命三郎”班级中的物理、化学课代表。1970年毕业分配到江西农场,1975年调入江西山区的三线工厂——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从技术员提拔为照相机分厂厂长。1985年,他再入清华,在全国统招中考取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两年制研究生班,1987年毕业后出任江光总厂厂长助理,1989年初成为总厂厂长。

  • 312022.03

    胡宏扬:清华人应该扎根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胡宏扬,安徽庐江人,计算机系2010级硕士校友。2013年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项目前往安徽省马鞍山市工作。历任马鞍山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马鞍山市科技局办公室副主任,博望区博望镇党委副书记,博望区新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等职,现任共青团马鞍山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原来在中国还有这么贫困的一群人胡宏扬与基层的故事,要从一次社会实践说起。学生时代的胡宏扬,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理工男。从本科到硕士...

  • 132018.04

    庞斌:我们的芳华——清华时光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感恩清华,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无论我走到哪里,心中都有一方田地,那里四季常青,永远春光明媚——那就是朱自清的....

  • 222021.02

    沁园春·续谱华章——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0 周年

    沁园春·续谱华章——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10 周年

  • 072022.10

    三位清华人当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9月26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2022年度会士增选名单揭晓,13位AI领域的卓越科技工作者当选CAAI会士,其中包括一位清华教师和两位清华校友,他们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张毅、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特聘教授张立华。张毅张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系统工程所所长、智能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研究中心主任,CAAI智能交通专委会主任。1986年和1988年先后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