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倾听钱学森:美国研制导弹用了10年 我们可以更快(四)

2007-08-31 |

我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所做的工作,是和党的正确领导、集体的智慧所分不开的,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之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钱学森

1960
10月的一天,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陈毅、聂荣臻、陈赓等宴请部分科学家,钱学森在座。气氛有点严肃,更有点悲壮。聂荣臻说道:逼上梁山,自己干吧!靠别人靠不住,以后就靠在座的大家了。党中央寄希望于我们自己的专家。钱学森站起来说道:中国科技人员是了不起的,我们不仅有聪明的智慧,还能艰苦奋斗。只要国家给下任务,大家便会夜以继日地去干,甚至损害健康,直至牺牲。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不怕落后,不怕困难,我们一定要赶上去,我们一定能赶上去。

回国后的钱学森,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长期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技术领导人,奋战在第一线。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时,新分配进来的156名大学生,没有一个懂得导弹知识。钱学森自定计划、自编教材,举办导弹技术训练班,给他们上空气动力学、弹体结构、导弹概论等课程。由此,建立起相关的研究室。今天,人们知晓的酒泉发射中心,是钱学森率领工作人员,风餐露宿,勘探后定下来的。195710月,中苏双方签订技术协定。1960年,在我国仿制苏联P2导弹的最后时刻,赫鲁晓夫下令撤走全部苏联专家。中央决定,要自力更生,发展尖端技术。于是,有了这次誓师宴。聂帅动情地说:我们党有了一批你们这样的科学家,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够把我们的事业继续下去。

在展厅,有一组沙发,是钱学森家的。不要小瞧了这组显得很陈旧的沙发。在苏联撤走专家以后,P2导弹研制陷入最困难时期。自力更生,我们自己搞。作为最高技术领导人的钱学森,每周都要把几位总设计师,请到家中,围坐一起,商讨技术中的难题。大家畅所欲言,最后,钱学森拍板定下。因此,在P2导弹研制的最后阶段,许多技术难点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解决的。

1960115,在酒泉发射基地,P
2导弹发射成功。现场工作人员情不自禁相互拥抱,高声欢呼。聂荣臻在致辞中兴奋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仅仅过了1年零4个月的时间,我国独立设计、研制的东风-2号导弹,竖立在发射塔上。然而,这次发射失败了。钱学森受命寻找原因。3个月后,钱学森拿出一份分析报告,全面而又系统。他提出的把故障消灭在地面的口号,成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的一条重要原则和准绳。1964629,东风-2号导弹发射成功。东风-2号研制和发射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独立研制导弹的一套复杂技术,揭开了我国导弹、火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随之,在钱学森的率领下,中近程、中程、中远程、洲际、地空、岸舰等各种型号的导弹,纷纷研制成功。

19671027,我国在导弹核试验基地,发射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获得成功: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世界为之震动。毛泽东自豪而又幽默地说:
谁说中国人搞不出导弹核武器?我看要给赫鲁晓夫一个一吨重的勋章!

而钱学森正是这次两弹结合飞行爆炸试验的技术总负责人。

他还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和发射的重大功臣。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的人造卫星研究机构。1961年,在钱学森等人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举办了连续12次的星际航行座谈会。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人领导的星际航行委员会。19651月,在经历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后,钱学森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将其列入国家任务。中央专门委员会经过13次讨论,批准了我国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议案,因为是钱学森于19651月提出的,因此工程的代号为“651工程。在“651工程中,钱学森担负着星、箭、地面三大方面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1970424,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载着优美的《东方红》乐曲,飞向星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导弹、航天领域的重大成果,从方案论证、技术攻关、组织协调,到发射试验,几乎都留有钱学森的智慧和汗水:尖兵返回式卫星、固体导弹、核潜艇和潜射导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地面测控系统、氢氧发动机等等。

钱学森,这个名字是与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祖国的强大联系在一起的。当人们称他是中国导弹之父航天之父时,他却摇着头说:不可以这样说。导弹、航天是一项大规模系统,不是哪一个或两个人能完成的。主要有党的坚强领导,有成千上万人参加。

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回来的那些人都好,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常为此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待续)

(来源: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