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余际庭:二十年的感悟

2007-12-14 |

余际庭(1982级计算机)

余际庭学长

大学毕业二十年了,要我写点东西。想来想去,取了这个也许是最没有诗意的标题。也想过用一些鼓舞人心的标题,比如“拼搏的二十年”、“奋斗的二十年”等等,但是,过了不惑之年,很多事情都看淡了,一切都归于平静。心态如此,就不必无病呻吟,或拉大旗做虎皮,去欺骗和误导别人了。

我一直十分敬佩孔子。孔子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什么叫“圣人”,就是无论时空如何变化,他的道理总是适用的。两千多年前的话,农业文明时代的参悟,到了今天,仍然那么有效,那么精准,无论时代的脚步有多快,在他面前,都似乎是静止的。至少对我来说,每一个十年,我对人生的领悟,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十年来,我的经历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从理工到文科,从国内到国外;从银行到证券,从内资到外资。

前两句话是指求学。第一句话是说,自1987年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1992年又自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与金融系毕业,获硕士学位;第二句话是指出国留学,2001年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获得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后两句话是指工作。第三句话是说,在建设银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工作八年后,挑战自我,参加北京市面向全国的副局级领导干部和市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公开选拔活动,成功进入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任公司副总裁;最后一句则是,在北京证券工作五年后,加入我国第一家外资参股并由外方管理的综合类证券公司——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UBSS),任公司副总经理,执委会成员。这是我目前的工作。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跳槽的人。仅有的两次选择,都经历了巨大的心灵冲击。用世俗的眼光看,我官也没有当多大,钱也没有挣很多,谈不上所谓的“成功”。我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成所谓“成功人士”。过了四十岁这个不惑之年,除却了急功近利式的浮躁,心灵变得平和而安详。回想起二三十岁的时候,如果干得春风得意,就会有点得意忘形;遇到挫折,就在心里抱怨老天对自己不公。现在,我有一个还算健康的身体,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份辛苦但是很好的工作。我很知足了。感谢上苍!感谢生活!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我不知道谁会成为这篇文章的读者,但是,基于对清华学弟学妹的关爱,我想把自己从职场得到的几点感悟与他们分享。

第一,能上清华大学的,没有人是傻子,但却有很多是呆子(我也曾是个呆子,现在还有些呆气)。对考上清华的学生而言,智商是不用怀疑的,但情商却往往成为通往成功道路的“杀手”。这一点切不可小觑。清华的确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骨干和中坚力量,但是,与清华大学所承载的社会预期相比,我认为清华人的成功比例还是太低了,尤其在经济领域。有多少清华学生成为企业家?有多少成为金融家?在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里,有多少是清华毕业的?又有多少清华人身价过亿?哈佛大学毕业生每年为哈佛捐多少钱?清华的毕业生又有能力捐多少钱?我现在就经常想,如果二三十岁的时候我就懂得如何驾驭人情世故,我一定能把握更多的机会,少走一些弯路。现代社会,绝大部分行业和工作都要求与人沟通和团队合作。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决不能等到进入社会,而必须在大学里完成,这是每个学生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

第二,不要害怕挫折。我有一个观点,一个人从挫折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中学到的要多几十倍。说“几十倍”,是强调数量级,不是说真能算出来。近年来我到一些大学演讲或与学生座谈,都反复向学生灌输这一点。这是我个人的切身体会,“一般人我不告诉他!”佛教讲,要以出世的心入世,也就是说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没有人能够轻轻松松一辈子。生活就是这样,你有欲望,要实现它,就可能遭遇挫折。有的人害怕,就退却了,结果什么也干不成。人们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讲的是同一个道理。人都是在磨砺中成长,在痛苦中成熟的。没有经历挫折的人,通常都是不成熟的。害怕失败,浅尝辄止的人,也一定难有作为。

第三,一定要对自己宽容。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清华学生又理所应当地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在巨大的工作和精神压力下,一个人的心态就容易失衡,焦虑烦躁,举止失措,言语失当,导致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失衡。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常常让人不能自拔,甚至悲观厌世。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学会养一点“静气”。大事面前有静气,不与人争长短,宽容大度,善于包容别人,也善于原谅自己。不要把目标设定得太高,每一个阶段性目标都要是可以实现的,对人对事不作不切实际的幻想。凡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做不到,失败了,不一定是你的错。只要自己尽力了,就可以问心无愧,切不可以环境为敌,跟整个世界过不去,也不要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总之,按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却是自己定义的。健康、快乐,才是第一位的。

回想大学毕业二十年来的所作所为,其实在我心里真正有分量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考上了清华大学,一是考上了哈佛大学。这是两所世界顶级的学府。我已经不在乎今后所谓的成功与失败,因为我已经成功过了。成为一个“清华人”,这是我埋藏在心底的、永恒的骄傲!

(转自《清华校友通讯》复56期)

相关新闻

  • 232008.06
  • 292020.03

    陈行甲:一个疫情中受困者和行动者的成长

    对于我个人来说,抗击疫情是人生中极其特殊的一段经历。我是受困者,又是行动者,也在这期间收获了一些成长。

  • 062018.03

    联合隽彦,大学泱泱——寻访北国与南疆的西南联大纪念碑

    昆明联大旧址上的联大碑,以及北大、清华及南开三校中的另外几方纪念碑,它们虽然星散在北国与南疆,相隔遥远,但其象征意义,以及所彰显的精神,却毫无二致。重....

  • 072021.05

    建筑学院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庆校友活动

    4月24—25日,建筑学院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为庆贺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各地校友重聚校园,共同为母校庆祝110年华诞。校友嘉宾座谈会历史照亮未来,奋进书写华章。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一年。4月25日下午,建筑学院于建筑馆202教室召开校友嘉宾座谈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建筑学院校友分会会长庄惟敏,学院原党委书记左川、边兰春,院长张利,副院长杨旭东、刘健、林波荣等...

  • 252017.08

    美国终身教授的海归全记录

    事业与家庭,前途与发展,环境和空气……到底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发展?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位美国终身教授的心路历程。

  • 212022.03

    木秀于林——纪念我的舅父古念良逝世31周年

    古念良用他的一生,致力研究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寻找经济强盛的路向和方法,为富民强国献策。本文通过他从童年、求学、投身抗日、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贡献与遭遇及人生最后辉煌的整个历程,通过他本人及亲友的忆述、他对笔者的启蒙、他生活的点滴、他文章的精华等等,尽可能让他的后人及世人全面了解他的品格、学识和贡献。通过古念良的文章,展示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贯主张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力量;他的文章用经济数据说明毛泽东、周恩来从新中国建立之初就已实行经济开放政策。

  • 162021.06

    羊东:过去二十年投资的反思

    羊东,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0级校友,现任软银赛富基金投资合伙人。199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7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会计学院。1997-2000年任职于香港美林和所罗门投资银行部,2000年初加入软银中国基金,2001年末加入软银赛富投资基金(SAIF),是基金的创始成员。发掘并主导投资的项目包括完美时空、58同城、知乎、MetaApp、理财魔方、浩鲸软件、图灵机器人等,并创造了高额回报。他同时是亚杰商会副主席。羊东我是零...

  • 312009.05
  • 222007.06
  • 182016.03

    “清芬挺秀 华夏增辉”-毕业二十年回忆

    当紫荆花又一次吐蕊绽放的时候,伴随着和煦的春风,我的思绪随着时光快车,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清华园,一桩桩往事如过电影一般浮现出来,映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