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惟敏,1980级建筑系。)
从8月8日开始,“好运北京”各项奥运测试赛陆续在各个新建的奥运场馆举行,其中就包括了新建的北京射击馆。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福田寺甲3号的北京射击馆,总建筑面积45645平方米,包括资格赛馆、决赛馆、永久枪弹库及室外配套设施。明年这里将承担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涉及步枪、手枪共10个项目的比赛。赛后它将成为国家射击队常年训练基地。日前,记者来到这里,近距离地接触这座设计优美、设施先进的奥运建筑,充分体验其中所包含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
走进资格赛馆一层中庭,记者便感受到一股凉爽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与室外的炎炎夏日形成鲜明对比。设计师祁斌告诉记者,这是生态型呼吸式玻璃幕墙在发挥作用。与普通玻璃幕墙不同,这种呼吸式玻璃幕墙在内侧多了一层落地长窗,两层玻璃中间形成一个空气夹层,通过上下两端设置的开口形成空气流通,并有效隔热。通过与电脑温控系统相结合,可以根据室内温度变化适时调整空调开启的大小,达到节能目的。除此之外,窗外的装饰性百叶,在一定角度下也可以起到遮挡阳光的作用,遮阳比例可达23%。
节能除了体现在温度控制,还体现在场馆对自然光的巧妙运用上。来到位于二层的10米靶资格赛馆,工程总设计师庄惟敏指着照射在一排自动靶上的明亮光线对记者说:“这条光是设置在屋顶上的一排反光板反射的自然光。根据国际射联规定,反光点必须距离地面14米,高点低点都不行。我们联合各专业的专家尝试了多种方式,终于将反光点准确定位在14米的高度。有了这个设计,即使关闭馆内所有的灯,运动员也完全可以利用自然光进行训练。”
射击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比赛项目,哪怕是极细微的震颤也有可能对运动员水平的发挥造成影响。为了将外界影响降到最低,竞赛规则要求参赛者必须站在实体地面上进行比赛。然而由于用地方面的限制,北京射击馆的一部分比赛场馆需要设在二层。为了将可能的震颤降到最低,作为二层场馆地面的楼板设计为70厘米厚,是普通住宅楼板厚度的近7倍。国际射联官员在验收时专门跑到二层,在地面上踩了又踩,表示如此的稳定性完全符合举办高水平赛事的要求。
为了减少噪音对比赛的影响,场馆内墙安装了25厘米厚的木丝吸音板。“依靠很厚的墙体、很重的隔声材料,在关闭设备、空调的情况下,馆内噪音只有38分贝,比国家规定的卧室噪音还要小7分贝。”庄惟敏说,“机房的地板是采用浮筑式楼板,这样就从源头上杜绝了设备开启时的震动传到楼板影响比赛。”
射击馆一层设有近百个独立的运动员休息室,奥运会时,每个参赛队都有自己单独的休息室。场馆设置了专门的运动员入口及通道,在比赛期间,运动员可通过架设在二层的空中连廊由资格赛馆进入决赛馆。射击馆共设观众座席8600个,其中临时座席6430个。据工程负责人介绍,设置如此多的临时座席,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使场地在赛后得到综合利用。资格赛馆中设有专门的观众休息区,中间形成贯通一至三层的内部中庭,在奥运会期间,这里将布置多种绿色植物,给观众营造一个绿色清新的休闲角落。
国家体育总局射运中心新闻发言人郎维表示,明年4月北京射击馆将举行2008年国际射联北京世界杯赛,届时将对该馆的各项功能、设施进行全面测试,为即将举行的奥运会、残奥会射击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北京射击场飞碟靶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二座长城烽火台造型的靶房这些靶房用灰砖砌筑而成是飞碟靶场的设计亮点
(转自 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网站 2007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