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婵
刘静,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曾为中国制冷学会理事(兼低温生物专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生物传热与传质学;高/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与仪器;微/纳米尺度传热传质学;微/纳米热学器件与系统;新型清洁能源技术。
当一个人站在了事业与兴趣的交点上,那么他注定要和这番事业“纠缠”一生。
刘静正是站在这个点上的一个人。
见到刘静,是在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低温技术实验室中心。当你坐在他的对面,听他白描着自己的故事,你会发现,享受和陶醉不经意间就全都写在了他的脸上。
清华学子回顾求学经历,“上课看书,老师收过我一本武侠小说。”
一场在刘静看来发挥得并不算理想的考试,最终还是将他送入了清华大学的大门。也许,从那一刻开始,刘静就注定要和工科研究“纠缠”一生。
在此之前,对于自己脚下的路,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刘静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学校里那些考入名校的师兄师姐,成了少年时刘静心中的榜样。“当时我们都还很小(念书时所在的小学、中学),有的后来考上了北大、清华、科大,也有的后来考了全省状元。在这种氛围中,念书基本上还比较认真,觉得需要学好。”
1987年,刘静如愿地考入了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燃气燃机专业,开始了5年的本科生活。
“其实,我小学贪玩,初中认真,在外地上高中时不是很专注,但到大学阶段又很投入了。”回顾求学经历,刘静玩笑似的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那时候,上学我基本不吃早餐,把父母给的钱都省下来,买了好多演义类的章回体小说。”
“记得小学升初中的时候,我向同学借了一本武侠小说,由于在课堂上看,结果小说被老师收了。后来还是老师考虑到升学考试在即,为了不影响我的情绪,特意在升学考试前把书还给了我。”
刘静说,这是迄今自己关于读书时代的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
国外的访问研究经历,感触最深的是美国对新的学术想法的包容。
进入清华大学两年以后,刘静开始了物理学专业的第二学位学习。本科毕业后,不到三年半时间,他便取得了清华大学博士学位。随后,经过大约一年半的留校任教后,刘静到了美国普渡大学做博士后,以后又到过麻省理工学院(MIT)作过短期访问研究。
刘静说,自己的出国经历很短,不过,在美国不到两年的访问研究期间,足以让他体会到国内外科研理念的一些差异。
国外对新的学术想法的包容,深深地触动着他。
“(我)印象里参加过一个MIT教授的报告会,讲的东西本身很简单,但是满富创意,确实与众不同。教师和学生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而根本不会考虑去嘲笑有关想法的幼稚。”刘静发现,这种学术理念在美国根深蒂固,它就是要鼓励每一个人去创新地做,而是不简单地模仿别人,也许美国的学生从儿童时代就这样。“学习知识,当然要充分地接受前人的经验和积累,但是,一旦创造的时候,所接受的知识就是为创造新的东西作准备。”
在刘静看来,我们国内现在的大学里,在很大程度上很多学生还主要习惯于一味地接受,遇到困难的时候,尚缺少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外国的学生其实很勤奋。记得有一次在实验室的公共邮箱里,两名学生说起了晚上最后离开实验室时‘关门’的事情。其中一个学生很纳闷,‘我是最后走的,怎么会没有关门呢’。这时,另一个同学通过E-mail回应了,‘门是我关的,我才是最后离开实验室的’。而那时已是深夜一两点。”
两件平常的事情,让刘静的内心很不平静。“其实中国不乏有创造型的大学和极富天分的学生。但是,现阶段尚不能如美国的许多研究那样,最终为世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这可能与学校的理念密切相关。”
今生注定与工科研究结缘。希望研究的是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东西,而非财富本身。
1999年,由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刘静回国到了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从事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学方面的研究直到现在。
“自己应该干的,就是这一行。”刘静毫不怀疑。
言语之间,刘静的思维总是在研究课题之间切换:冷冻医疗、高温热疗、冷热刀……刘静说,回国的几年来,自己始终都在静心从事研究。“好朋友之间有时打电话问候一下,放下话筒,再联络时也许就是一年半以后了。”刘静笑言,自己现在有点儿与世隔绝了。
“我还是属于那种静得下来的吧。”也许,父母为刘静取的名字,言中了他骨子里的性格。这样的性格是否适合从事科研,刘静并没有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我不知道是不是适合,但是我确实非常喜欢。”干脆、果断的这一句话,让你分明地感觉到是从刘静的眼睛里发出的声音。
他说,科研工作能够给个人提供很大的空间,想到什么问题,就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很少会有限制。“我始终觉得研究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不管是否得到了别人的承认。当你确定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新想法,哪怕一时间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你也应该去设法突破,享受其中的收获。”
他坚信,如果不从事现在的工作,自己也一定还是在工科方面,而且最希望的就是能创造许多有用的技术。“从我个人的兴趣来讲,应该是创造一些能够产生财富的东西,而不是直接创造财富。也许,工程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获取崭新技术。”
专注工作、谦和待人、平和处事、追逐兴趣,就是生活的全部。
这是一个能让人产生如沐春风的感觉的人。
他的声音自始至终透着真诚、温暖的笑意。哪怕是在电话中,你也没有理由不去相信,另一端是一张微笑着的脸。
刘静,就是这样的随和。他的学生们似乎很少从这位师长那里感到过真正的压力。打开E-mail,刘静也总能发现来自各地学生的邮件。
有的是想要报考他的研究生,有的是请教他学术问题。对这些邮件,刘静都会在第一时间一一回复。曾经有一名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一直和刘静保持着E-mail联系,最终,还是因为分数的原因没有能够实现跟随刘静从事科学研究的愿望。
“我对比较上进的学生历来都很在意,有时候会给他们写上好几页的回信,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即便对于有的考生,我觉得专业背景偏离得远一些的,也都会给他提出建议。”刘静说,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要真正感兴趣、投入,并非有多聪明,聪明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踏踏实实做事情才是关键所在。这靠的是师生的共同努力。
就这样,刘静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忙碌着。对自己,他在享受着兴趣;对事业,他在执著地追求;对学生,他说,唯一的要求就是在他们毕业时,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具备获得博士学位的实力。
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刘静并没有因此感到丝毫的压力。
在他看来,压力都是自找的。他说,把心放开,专注地工作,谦和地待人,平和地处事,追逐着自己的兴趣所在,就等于是全部的生活。
(来源:北京科技报 2007年0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