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罗德亚:来自息烽的报道

2008-04-26 |

——记贵州息烽县县委副书记罗德亚(1987级经管)

车从贵阳市向息烽县行驶。厚厚的云层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犹如一幅幅水墨画,翠色欲滴,质朴醇厚。山间蜿蜒的公路,带着我跃桥钻洞,忽上忽下,我们对“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也有了切身的感受。

特殊的采访地点

息烽县地处贵州省中部,距贵阳市66公里

马上要到县城的时候,车在路旁一座很肃穆的建筑边停了下来,“全国爱国主义示范基地——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一行大字映入眼帘!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关押爱国进步人士的最大的秘密监狱,罗世文、马寅初、黄显声等知名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在此被关押,600多人在此被秘密杀害。

为什么把采访地点选在这儿呢?原来,根据上级指示,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以前的基础上,实施按原貌恢复集中营旧址、修建纪念馆的二期工程。20048月罗德亚就任息峰县县委副书记,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在20057月前完成息烽集中营纪念馆的征地拆迁安置及主体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

时间紧,压力大。罗德亚走家串户,给农民群众做工作,请乡亲们配合拆迁;他跑动在各个相关部门之间,及时协调解决发生的问题;他出去争取捐助,以弥补资金的不足;他参与布展设计,撰写解说词,培训解说员;他亲自策划开馆仪式的方案,组织彩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罗德亚咬紧牙关,克服困难,终于在2005815,集中营旧址整旧如旧,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把采访地点选在这里,可能是有一个情结吧。在这里我也有一种自豪感,为纪念英烈,为教育后人,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事情。”罗德亚真诚地说。

由于匆忙,我把准备好的提纲落在车里了,“没关系,我这里有。”罗德亚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深蓝色的小本子,里面还夹着很多卡片。“我平时习惯把一些常用的数据、事项记下来,随时拿出来就可以用,本子一年要换好几个,反复用到的就制成卡片。你的提纲我也记下来了,你看,在这里。”我的眼前出现了一页隽秀的小字,我的脸肯定是红了。

从布依少年到清华学子

罗德亚是布依族,出生在贵州的湄潭,从小就是让家长、老师树大拇指的优秀学生。

当年,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水平较低,国家为了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人才的培养,在中央民族大学设立预科部,为报考几所全国重点院校的高中毕业生开设一年的学习班。19869月到19878月,罗德亚就是在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的清华学习班度过的,在这里,他不仅刻苦补习功课,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在19879月,正式成为一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本科生时,他是学院新生中仅有的四名党员之一。

经管学院扎实的学科建设,宽基础、前沿化的教学思路,使罗德亚在本科阶段搭建起的知识结构框架在毕业后的十年里都没有落伍。由于课程设置的超前性,一些很基础的概念,他们在上学时就学习过,比如:证券、投资、资产重组、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等,虽然当时没有太多实战的机会,但是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罗德亚说:“这真要感谢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们,他们对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把握和前瞻的眼光,成就了我们。”

“我从清华学到了理性的思维方式,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的态度。你看到了我这个小本子,这上面不光有咱们的采访提纲,还有我们县的各项经济指标、有下属各单位的干部编制、有我负责的党建、扶贫、新农村建设等联系点的基本状况,每到汇报工作或解决问题时,我都能用最准确的数据、最一线的情况说话,不会模棱两可,这个细节还得到了领导们的肯定——清华的毕业生做事就是认真!”

适应环境,初露锋芒

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以及在校时做党团工作的经历,罗德亚在毕业时选择了回到家乡,他希望把自己学到的经济管理知识应用到家乡的建设中,为大西南面貌的改变做些事情。

19927月罗德亚成为了贵阳市南明区委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当时机关里的大学生很少,有一位名牌院校毕业的同事总是对现状不满,抱怨待遇低、提职慢,说自己要不考研,要不下海,才能改变命运。那时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确实挺艰苦的,比起自己同班的同学心里也会不平衡。但我相信命运是公平的,人要能忍,要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在这里呆不下来,到别处也不一定行。我一定要适应下来,即使走也要成功的时候走!

这么一想,罗德亚的心自然就踏实下来,每天打开水、扫地这样的活干起来都觉得快乐。没有宿舍,他就在区委的会议室里住,当大家都下班回家后,他会抱起吉他,独自享受在空旷的办公室中回旋的美妙旋律。

周围的同事们也很容易就接纳了这位清华的毕业生,给予这个初来乍到的新人很多工作、生活上的帮助,罗德亚的进步飞快。工作的第二年,就参与了南明区政府工作报告、党代会报告的撰写工作,“政府工作报告其实就是一份南明区的宏观经济报告,我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破格提拔,重任在肩

1994年罗德亚被调往市委组织部,在这里他一干七年,于1997年被提升为副处长(副科级)。罗德亚以按照组织规则高效运行为工作目标,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了。只有比别人付出的多,才能有所收获。功夫不负苦心人,罗德亚的工作表现和成绩得到组织的认可,20015月,他被破格提拔(跨过正科级)为贵阳市人事局副局长。这样的破格提拔在贵阳市还是极少见的。

“我是实实在在从最基层的岗位成长起来的干部。”罗德亚说得很自信。

从人事局到息烽县,2007年的年底,罗德亚又将出任另外一个县的县长。在贵阳市委组织的多次关于罗德亚的群众评议中,都得到充分的肯定,尤其是他正直的为人、廉政的作风、勤勉的工作深得群众和同事认可。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给我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艰苦的环境中,以忍让、融合的心态,作出一番成绩。记得在毕业的时候,班里同学给我的一句留言——希望你是我们班上第一个焦裕禄!这么多年我也没有辜负大家,但我更要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罗德亚开心地笑了。 邢立君)

(转自《清华校友通讯》复57期 )

相关新闻

  • 152009.01
  • 042024.01

    风云际会粤港澳,清华潮涌大湾区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32023.11

    风云际会粤港澳,清华潮涌大湾区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照片把无限的时间定格于有限的方寸,给了我们一把回溯历史的钥匙。依珠江、傍南海,从当年的改革开放窗口深圳,到今天串珠成链的璀璨湾区,一批批清华人选择在南国这片梦想的热土书写人生。这里记录着几代人的奋斗和光荣,翻开历史的相册,像是推开了一扇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门,一条时光隧道慢慢浮现,清华人在这里书写的一段段故事,时间都知道。第一篇章敢为天下先拓荒牛们筚路蓝缕这张照片是2004年12月,招...

  • 142019.05

    中德校友齐聚亚琛,为母校茶寿庆生

    2019年5月5日,德国清华校友会的70多位中德校友,与来自母校和亚琛工业大学的教授们齐聚亚琛,共同为母校茶寿庆生。

  • 112022.01

    张利|建筑:来自我们,为了我们

    奥运场馆所面向的群体,已经从服务体育比赛的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扩展到更多的喜欢体育的普通人、喜欢文化旅游的家庭、喜欢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城市社区群体,甚至通过网络和电视的传播,抵达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只要我们在地表进行着空间的设计改造,就面临着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设计师依赖的数据或者人因测试的记录,并没有改变服务的对象,只是让设计师更好地用更精准的方法去服务这些对象。因此这种方法并不仅仅适用于像冬奥场馆这样大型的比赛设施,完全可以适用于城市所有空间的改造设计。我的团队和我通过这些设计更坚定了一个信心:建筑设计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所依赖判断的数据,永远来自生活,来自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个人,而依赖这些数据去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反过来也是服务于生活中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建筑必须来自我们,为了我们。

  • 092016.12

    罗德奖学金得主陈昱璇:最是群星闪耀时

    而展望未来,昱璇的语气也充满了坚定:“在我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好的机会,我希望自己能将这样的机会带给更多的人。我不想被别人定义,而希望通过将我的想法付诸实....

  • 162023.09

    来自清华的我,爱运动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262019.11

    清华本科生高隽、研究生张园入选2019年中国罗德学者

    11月25日,2019年度罗德学者正式揭晓。4名佼佼者从14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第5批中国罗德学者。今年的获奖者都是女生:清华大学的高隽、张园,南....

  • 292016.11

    清华本科毕业生陈昱璇、黄钦入选2016年中国罗德学者

    日前,罗德奖学金评选出了2016年度最新的4位中国罗德学者:黑土麦田公益2016届乡村创客陈昱璇、正在牛津大学全奖攻读政治哲学硕士学位的黄钦、北京大学....

  • 022018.03

    “大车”来自清华园

    32岁的周苗生,经历有些传奇。9年前,他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研究生毕业,却放弃进入全球500强企业的机会,毅然投奔西部铁路事业。如今,他已是西安铁路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