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顾国彪院士:运动是生命的一部分

2008-07-17 |

卢苇

对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顾国彪院士的采访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因为顾院士实在是太忙了,中间不断地有人带着歉意地打断,或催促他去听研究生的论文答辩,或需要他亲自确认文件。如此繁重的工作量,顾老却依然精神矍铄,让人实在不敢相信他已经是一位年逾古稀的人。

顾国彪说,我把体育锻炼当作是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运动让我增强体质、增加智慧,更加健康地为国家贡献到现在。

健康是工作的保障

科研人员表面上看似乎是成天都在研究室里坐坐写写,跟体力活儿沾不上边。可事实上,一名优秀科研人员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体质和充足体力。正如顾国彪所说:体育锻炼不止在日常的工作中让大脑得到放松,而且也只有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才能更长久地为国家工作。

一个健康的身体除了可以保障科研工作的进行外,同样也是科研成果转换为真正生产力的重要保证。水电的安装非常辛苦,不仅常常需要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进行架设,一个十几米高的发电机一天上上下下跑个上百次更是家常便饭。顾国彪说:我会亲自到第一线,在制造厂和工人一起加工机器、制造部件。因为如果不一跟到底,别人不理解你这个东西、你的关键技术、工艺特点在什么地方,那么东西生产出来很可能就不符合要求,会导致研究工作的失败。

坚持锻炼恢复体力

虽然顾院士从小就爱好锻炼,但是说到坚持锻炼还是得从他在清华求学时开始。在那里他遇到了被誉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的著名体育教授马约翰先生。顾国彪说:马教授经常告诫我们:要为祖国健康地工作,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身体。而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就必须每天坚持锻炼。他的理念从年轻时代开始就一直影响着我。

从大学时期开始坚持锻炼到73岁,要说中间没有丝毫的曲折、中断,似乎不太可能的。拿顾国彪自己的话来说是,也犯过错误

52岁到63岁,由于工作繁忙,顾老没能很好地贯彻对于运动的坚持。可也是这段时间的松懈,让顾国彪身体力行地了解到锻炼对于研究人员的重要意义。他说:特别是62岁以后,明显感觉到体力跟不上。肩周炎、颈椎病、哮喘……一下子好像什么病都来了。想写文章也写不出来,英语单词老出错,工作效率反而降低了,得不偿失。其实如果抽出一点时间来锻炼,头脑清醒了,体质上去了,失去的时间反而成倍地回来了。

为了尽快地恢复体质,那时已经63岁的顾老又重新和运动相伴而行。每天下班后先骑自行车到颐和园,然后从公园东门跑到北门,紧接着爬山。从5点半一直运动到7点半。顾国彪说:还好自己有年轻时候的底子在,所以坚持下来不是问题。坚持了两年左右,才觉得体力恢复过来了。

健身意识是关键

顾国彪总是说:即使再忙,只要你有决心的话,总是能够找到锻炼时间,关键是有没有健身的意识。特别是在顾老的生活中,工作和研究占了绝大部分时间,所以锻炼只能是见缝插针的有意识行为。

为了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保持自己的运动量,顾国彪抓紧一切时间锻炼,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开会的时候不乘电梯,专门爬十几层的楼梯;比如开会休息的间隙,在过道里跑跑步;比如晚上临睡之前,或者跳300次,或者原地快跑300次;甚至是上厕所,他都跑步来回……

顾国彪说:只要你的健身意识常在心中,你就会抓紧各种机遇来锻炼。只要你想锻炼,时间就一定有。

(转自:中国体育报 2008年7月10

相关新闻

  • 222016.09

    发明中国自己的电机冷却技术——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

    “我要做成一两件外国没有的,或者外国人做不到的事。”这是电机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从清华大学毕业一年后,郑重立下的志愿。

  • 092018.01

    萧珊百年诞辰:她是巴金最亲爱的朋友,生命的一部分

    1月8日是萧珊女士百年诞辰。这一天,“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览”在巴金故居举行。此次展览还首次面向公众展出1960年代萧珊创作的未刊稿和未完成稿,如《萧珊....

  • 102016.11

    瞿振元:“双一流”是建设高教强国的一部分

    11月8日,针对备受关注的“双一流”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表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但仅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 152012.05
  • 152011.03
  • 162021.06

    潘际銮院士:把自己同国家命运“焊接”在一起

    很多人不知道,当我们乘坐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就已和一位焊接专业领域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为了让火车平稳地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十多年前,已经年过80岁的潘际銮院士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工程专家。他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焊接专业泰斗,一手筹办了全国第一个焊接专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解决了国家一个又...

  • 122019.09

    用生命,书写一曲“强军之光”的赞歌——追忆清华大学老学长、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高伯龙院士

    他曾是当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极为优秀”的学生,是一间清华学生宿舍诞生四位院士的“传奇人物”之一,一生深受清华精神影响,情牵清华。他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利....

  • 122024.09

    电机系一行看望王众托院士

    9月10日下午教师节之际,电机系党委书记于歆杰、系校友办公室韩丽英前往大连旅顺口看望并慰问王众托院士。王众托院士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分配至大连理工大学工学院电机系。50至60年代从事自动化专业建设与自动控制理论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引进与研究工作,70年代后期从事系统工程专业与学位建设,是我国系统工程学科研究与学位制度创建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王众托院士所在的电机系1951届培育出了一位总理和四位...

  • 292021.12

    他是这个领域唯一的院士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中东墙上,有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名字——黄劭显。其生平简介中,“清正廉洁,求真务实,淡泊名利”是他的女儿们特意为父亲定的评语。在她们心目中,这12个字最能概括父亲的一生。作为我国核地质事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80年,黄劭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也是我国铀矿地质界迄今为止唯一的院士。上世纪50年代,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我国首先突破花岗型和碳硅泥型两种铀矿类型,提交...

  • 092016.10

    中科院院士施一公:科技强国 从我做起

    对一个泱泱大国,如果没有很扎实的基础研究,他的应用研究,转化研究和技术,一定不会成为世界最领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