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戚发轫:把理想放飞的“神舟飞船之父”

2009-12-25 |

戚发轫,76岁。他在陆地勤勤恳恳工作,把若干个航天员成功送上了太空,他是神舟一号直至神舟五号的飞船总设计师,被誉为“神舟飞船之父”。

他的梦想在天上。

在陆地勤勤恳恳干了几十年,终于把航天员送上了天,也把中国人的梦想送到了天上。人们叫他“神舟飞船之父”。

他第一次来东莞,做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大讲堂,给孩子们讲课。年轻人们全场起立,把掌声送给他。他耐心地在同学们递过来的一个个笔记本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戚发轫。

经历航天史上多个第一

  1933年出生的戚发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自己的国家叫中国。家住东北的他,一直受着日本人的“奴化教育”,直至1945年东北解放。抗美援朝期间,戚发轫了解到飞机轰炸的厉害,开始了对航空航天的憧憬。19岁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时,戚发轫填报了三个志愿,这三个志愿都是航空专业。

  毕业后的戚发轫没有去造飞机,而是被分配到刚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与导弹、火箭的研制。“我们这批人里有大学毕业生、复员军人,也有从国外回来的学者,别说研究,连导弹什么样子都没见过。”戚发轫说,后来时任院长的钱学森,于是亲自执教,从《导弹概论》开始讲起。“当时,我们都很疑惑,钱学森这么厉害,为什么要给我们讲《导弹概论》。钱院长跟我们说,搞航天不是靠一个科学家,而是靠一支队伍,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培养人才。”多年以后,戚发轫仍敬佩钱老的决定,认为他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典范。

  196610月底,戚发轫参与的中国首枚导弹核武器成功发射。此后,他又参与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结构和总体设计。刚打算在火箭研制的天地大干一番时,1968年,戚发轫又被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调往新成立的研制卫星的研究院。戚发轫和一起被调入的17人,被人称为“航天十八勇士”。

  就这样,戚发轫的研究领域从火箭转向卫星,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此后,担任过多颗通信卫星的总设计师。

  中国航天史的许多“第一”,都和戚发轫有关:第一枚导弹、第一支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

  航天精神支撑神舟上天

  进入航天飞船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时,戚发轫已经59岁了。“还差一年就可以退休了,这时候接到这个任务,当然有压力。”一番留恋后,1992年,戚发轫最终接过了飞船设计的帅印,成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直到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经历了七年的艰辛。“当时给我们提的任务是:争八保九。就是争取八年完成任务,确保九年完成任务。”任务完成的够漂亮,其中的艰辛却只有航天人懂。“有个德国人曾经问我,你们中国人怎么能做到一年内发射两艘飞船?我告诉他,这个秘诀你们肯定做不到。”戚发轫说,这个秘诀就是不分星期几,不分节假日,没休息地干。“俄罗斯搞航天事业的人是允许加班的,德国人星期一、星期五也不准做太重要的工作。我也不提倡你们像我们一样工作,但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必须要这样才能完成任务。”

  支撑着航天人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这二十四个字,从年近80岁、白发苍苍的戚发轫嘴里说来,字字铿锵有力、坚定不移。

  “这是我们当时提的航天精神,核心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历过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戚发轫深刻明白自力更生的道理。苏联的专家撤了,就自己琢磨;外国人不肯卖零件给我们,那就自己做,终于实现了航天事业的飞跃。“我们现在达到一流水平了,虽然在一流里还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很自豪的是,我们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是我们自己的。”

  如今,戚发轫放心地将神舟飞船交给了年轻一代航天人。此后,他担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从事航天人才的教育工作。他仍经常深情地回忆,每一次发射前,在送航天员进入飞船的时刻,他说的那句话:“年轻人,放心飞吧,你们一定能平安归来!”

对话

  关于学生  我喜欢跟年轻人交流

  东莞时报:戚老,您之前来过东莞吗?

  戚发轫: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东莞。东莞对于我来说,就好像航天飞船对于你们一样神秘。这次来东莞,是因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来跟我沟通,希望我能给孩子们讲讲两弹一星精神,我就来了。现在我担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也经常在开学的时候去给孩子们讲讲,我很喜欢和年轻人交流。

  关于飞船  载人航天不能有失误

  东莞时报:失败不起,在航天界是一个口号。航天事业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失误,因此,航天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您终生都在和航天事业打交道,您是如何处理这些压力,成功地将神舟飞船送上天的呢?

  戚发轫:载人航天和我之前研究的火箭不一样,一旦失误就有人员伤亡,要求非常高,整个过程中压力非常大。我觉得,认识规律很重要。我们研究航天飞船,有几万人参加,面对十多万个元件,几十万道程序,还要求不能出错,就必须要有质量文化。我们经常讲:零故障、零缺陷、零疑点,把握好这些规律很重要。第二就是要有制度。我们每项技术工作必须由两个人完成,有检查,有记录。

  这些制度都是血泪的教训。1994年风云2号气象卫星发射前,我和十几个专家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和他们一起在测时间看数据,结果发生了爆炸。我最后一个爬出去,当时眼睛已经看不见了,手臂、腿部多处烧伤、割伤,住院40多天。所以说,一定要遵守制度。

  压力呢,也可以变成动力。要没有压力肯定不正常。掌握规律、遵守制度可以更轻松一点。

  关于支持  航天事业有很多“粉丝”

  东莞时报:神舟飞船成功上天,迈出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一大步。尤其是神舟五号成功地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掀起了全国人民对航天的热情,航天人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们对航天事业的关注和热情,对航天事业的发展有何意义呢?

  戚发轫:我首先要感谢中国的老百姓,我去过中国的很多城市,见识到很多热情的人们,这对航天事业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也曾经和杨利伟一起去香港和澳门,也受到了热烈欢迎。而且人们不仅有精神上的关注,还有实际的行动支持。我在山东遇到一个很普通的市民,他就跟我说,你们发展航天事业,如果需要钱,我愿意给你们捐款。

另外我想说的是,杨利伟成功上天不仅是个人的成功,还有航天系统,还有其他的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团队一起把他送上天的。我们的航天事业如果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持,走不到今天。可以说,航天事业有很多“粉丝”。(孙楠)

转自 东莞时报 20091225

相关新闻

  • 172008.11
  • 122014.08
  • 272011.09
  • 312019.10

    “神舟”总师戚发轫院士获2019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

    在2019年国际宇航大会上,86岁的戚发轫院士获得了本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名人堂”( Hall of Fame)奖项。该奖项旨在表彰对推动空....

  • 292022.03

    戚发轫院士:相信党,跟党走

    “在党提出‘向科学进军’和‘关于知识分子问题’后,自己感到责任的重大和党的期望,而我应该有可能为党做比现在更多的工作。因此,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党的事业。”——摘自戚发轫的入党申请书2003年1月14日, 摄于北京航天城中国空间技术研制实验中心 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那一刻,我终于感到自己成为党的人,可以同党心贴心了。”说起当年入党的情景,近90岁高龄的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

  • 042008.07
  • 282024.05

    戚发轫:这辈子干了三件事

    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这些可以载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册的“第一”背后,站着同一个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他还是“东方红一号”卫星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我这一辈子参与过很多航天项目,但要说大事总共干了三件,那就是送‘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卫星和‘神舟五号’飞船上天。”近日,在位于北京中关村南大街31号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报》记者见到了这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听他讲述与航天打交道的一生。

  • 232023.02

    传承航天精神,续写中国航天新辉煌——访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院士

    空间站“T”字形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嫦娥五号或找到月球有“本地水”证据,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一箭22星创造新纪录……乘着“航天强国”梦想的翅膀,中国航天六十余载负重前行、厚积薄发,用一次次不懈的探索和强劲的腾飞,在浩瀚的太空写下崭新的壮美诗篇。接续奋斗的圆梦之路,是什么力量让一代代航天人不畏艰辛、勇毅前行?遨游星际的逐梦之旅,新一代航天人如何创造更多奇迹?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

  • 162004.04
  • 02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