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97岁学术老人刘绪贻口述自传(上卷)出版

2010-04-09 |

刘绪贻,1913年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获社会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学学会、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天津市社会科学院顾问,《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约编辑。主编并撰写多卷本《美国史》并与人合著多种美国史研究专著,著有《中国的儒学统治》、《黎明前的沉思与憧憬》等著作。

书名: 箫声剑影——刘绪贻口述自传(上卷)

口述: 刘绪贻

记录: 余坦坦

序言: 叶笃正

前言: 刘绪贻

后记: 余坦坦

出版: 香港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发行: 香港利源书报社有限公司

台湾发行: 台湾联合发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0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页数: 298

定价: HK 98

ISBN 978-988-18551-0-07

**********************

序言

叶笃正 口述,周家斌 整理

刘绪贻教授是我的老朋友。我和绪贻是清华同学,但在校时我们并不认识,因为我们在两个学院,我在理学院,他在法学院。后来我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他也到芝加哥大学学习,我学气象学,他学社会学。但我们住在一起,因而就逐渐熟识了。

  一个人到了异国他乡,和本国文化完全不同的一个新国家,想融入一个新社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熟悉新环境和新文化就需要花些时间。我们两人在这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很快就都熟悉和比较融入美国社会了。我们两人都有很多很要好的美国朋友,当然也都有不少中国朋友。但是,在众多朋友中,能够彼此知心无话不谈者,唯有我和他。  

我是学自然科学的,所以就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美国社会,看到的多是美国社会繁荣和科技水平高,想到的是中国如何学习它的自然科学,从而提高我国的生活水平。绪贻则不然,他用社会学的眼光看美国社会,他认为美国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之高是个果,它背后的原因是它的制度,这个制度是华盛顿以及华盛顿之后的一些美国杰出总统和精英人物共同建立起来的。他的这种认识比我对美国社会的认识深入得多。我受他的影响,因而对美国社会的认识进了一大步。

  在美国我们两个都学得很好,都有条件留在美国享受优越的生活。但我们两个都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回到祖国来了。这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学成归国报效祖国的心。是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又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虽然我们在两个城市工作,还是常常互通消息。

  绪贻回国之后在武汉大学任教授。上世纪60年代创建了全国两个美国史研究室之一(另一个在南开大学),讲授美国史,并带研究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美国史学者。同时,他还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主要创建人,对促进和繁荣我国美国史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任[]《美国历史杂志》国际特约编辑16年,现在仍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顾问。他的一生,除早期研究社会学,近6年来着重研究中国的民主和法治问题,批判和反对儒学糟粕外,主要从事美国史研究,著述颇丰(请参阅天益网站刘绪贻专栏的《刘绪贻著译总目》)。他的著作使国人对美国的情况有了更多的理解,对美国社会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他和他许多的美国朋友相互交往,使美国人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在交流两国文化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对中国很重要,对美国很重要,对全世界也很重要。绪贻的工作,对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促进两国之间和平共处,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讲到这里,不能不问,绪贻做了这样多这样重要工作,他的动力是从哪里来的?这不能不想到他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绪贻一生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的人格和业绩,说明他深得校训的真谛,说明他是校训的忠实的实践者。同时他又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大学。这所大学有北大的自由民主、清华的刚健笃实以及南开的知行合一,合一而成的一种卓越的文化品质。绪贻自然深受这种文化品质的感染,这也是他一生工作的动力。

  欣逢绪贻口述自传出版之际,特写下上述几行字,作为一个老朋友的祝福。祝绪贻健康长寿,多为人民再作贡献。

                                           

  注:叶笃正,19162月生于天津,194811月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2003年获有“国际气象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气象组织奖”,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前言

刘绪贻

  在这里,我想简要地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认识长江日报记者、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余坦坦以前,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写口述史的问题。因为第一,我生平虽然遭遇一些坎坷、一些波浪,但最后基本上都能化险为夷,波暂平而浪暂静;而且这种转化过程不够雄壮,不够突兀,传奇性不足。其次,我虽然只要条件许可,就“不用扬鞭自奋蹄”,夜以继日地劳作,希望而且实际上也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点滴贡献,但微不足道。因此,我自认为,我的生平事迹没有记录下来的价值。第二,由于主观、客观原因,我生平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从1979年起,近30年来,我自认为是很少浪费时间的。我总感到我有许多工作要做,时间不够用。2002年完成了《美国通史》的撰写和主编工作以后,我纵观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应该把余年全部献给呼吁民主与法治,反对儒学的糟粕,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工作。自从上世纪90年代认识余坦坦后,经他的反复劝说、鼓励、督促和具体帮助,这种情况渐渐地有所改变。到2006年,我终于同意和他合作写我的口述史,即《刘绪贻口述自传》。他说服我所用的一些理由,虽然我觉得有些过誉,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这些理由,在他为本书所写的“后记”中,有比较详细的叙述,我这里就不重复了。总之,如果我没有认识余坦坦,就不会有这本《刘绪贻口述自传》。

  二、我认为,写口述史必须绝对说真话,还要勇于揭露自己的缺点和问题。我觉得我是基本上做到这一点的。说“基本上”,是因为我担心伤害他人、忤逆他人,在极个别问题上还是有所省略、有所禁忌的。

  三、完成这本口述史上卷后,我已95岁半。虽然想继续写下卷,但下卷内容主要涉及我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复杂演变过程,主观客观的困难和障碍不少,加上年老力衰,而又不能忘情于国事、天下事,不能专心一志,所以要完成下卷,还是要自己下大决心并得到家人和朋友的大力支持的。

  四、余坦坦希望除《刘绪贻口述自传》之外,还加个书名。我平生颇慕龚自珍之为人,他生于1792年,1841逝世,正是清代内忧外患兴起并日益严重的时期。他不仅清楚而深刻地先于一般人认识到这种危机,还忧国忧民,力图匡济,倡议改革。当他的这种抱负和志向被官僚大地主阶级反对和压制时,他愤世嫉俗,深感无奈。他把这种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用文学形式予以表达时,写出了以下的诗词佳句:“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有位友人还给他画了一幅“箫心剑态图”。因此之故,我和余君商量,为表达我对龚氏的倾慕,将这本口述自传加个书名:箫声剑影。

  五、《刘绪贻口述自传》上卷之得以写成和出版,我应该深深感谢我的老伴周世英、大女儿刘东教授、小孙女《武汉晚报》记者刘元聪、私淑弟子深圳大学徐建华副教授和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生赵晓悦同学的帮助和鼓励,我还要特别感谢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及其负责人的大力支持。

                   2009930日于珞珈山

**********************

目录

序言 ……………………………………………………………………………叶笃正

前言 ……………………………………………………………………………刘绪贻

第一章 家世

  一、黄陂县与罗家冲

  二、我们刘家来自江西

  三、罗家冲的刘家

  四、养育我成长的家庭

  五、16岁前家居环境、家屋结构和家庭生计

第二章 半耕半读的童年

  一、生而具有的优势地位

  二、初受学校教育

  三、幺舅妈

  四、第二次随父读书及其他三次短期就学

  五、在与时小学的经历

  六、从非正规教育中学得的一些知识

  七、藐视权势 同情农民

第三章 初中时代:雏燕学飞

  一、绛帐春风熏我这颗幼苗茁壮成长

  二、一群益友

  三、初恋

  四、爱国活动和我思想感情

第四章 高中时代:炼狱

  一、湖北省立高级中学的两种办学方针

  二、我在省高的学习

  三、省高校友

  四、高中毕业后的困境和思想斗争

  五、开始刻骨铭心的恋爱

第五章 进出南京军需学校

  一、进入南京军需学校

  二、前途与爱情的矛盾

  三、离开军需学校

  四、准备投考清华大学公费生

  五、我对清华大学与武汉大学高考试题的比较

  六、告别周世英上清华

第六章 清华园里:大好年华近于虚度

  一、对北平的最初印象

  二、初进清华园

  三、清华大学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清华大学的培养目标

  五、19361937学年清华园的学生运动

  六、大好年华近于虚度

第七章 珞珈山上:摸着石头过河

  一、为了爱情,为了生存

  二、在武汉大学外文系借读

  三、回家过春节

  四、回到清华大学(或西南联合大学)复学

第八章 心系国运守寒窗

  一、西南联合大学的办学精神与奇迹

  二、在蒙自分校继续读外文系

  三、转入心仪已久的社会学系

  四、毕业论文:《呈贡水利纠纷》

第九章 忆西南联合大学师友

  一、重视实证研究、胸襟开阔的陈达教授

  二、博学、济世、宽容、风趣的社会学家潘光旦

  三、忆先师吴文藻和师母谢冰心

  四、天助自助者——忆费孝通师

第十章 忆西南联合大学师友(续)

  一、我所知道的吴宓教授

  二、“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的冯友兰教授

  三、其他名师众生相

  四、同窗故事

第十一章 陪都岁月:撞“南墙”

  一、带着遗恨与希望到重庆

二、 新婚生活

三、 在社会部社会福利司劳工福利科

四、 在工矿调整处

五、 考取留美自费生

第十二章 硝烟弥漫闯花旗

  一、天上掉下来的一点馅饼屑

  二、满街神牛 八双牙筷

  三、见证了下流、偏见、恶意的不愉快的航程

  四、既是天堂,也是地狱

  五、关于美国的法治

  六、短程的朋友

第十三章 芝加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一、适应期

二、战胜美国汉学家获硕士学位

三、师友情

四、“发乎情,止乎礼义”

五、震惊世界的学生杀人犯

六、思想斗争最激烈的日子

第十四章 留美观感:中美社会、文化之比较

一、 美国的政治体制有值得我国学习之处

二、 美国的科学技术为什么那样发达

三、 美国人尊重人的自然之性

四、 美国人的富贵之道

五、 美国的扩张主义

后记

附录

1:刘绪贻著译总目………………………………………………………刘绪贻编撰

2:具有创见的美国史学家刘绪贻教授………………………………………余坦坦

**********************

后记

余坦坦

                

  如您所见,这是一本口述历史作品,采用口述历史访谈的方式完成。

所谓口述历史,按照《大家来做口述历史》一书作者唐纳德•里奇先生的话说,就是“以录音访谈(interview)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

所谓口述历史访谈,同样按照唐纳德•里奇先生的话说,就是“一位准备完善的访谈者(interviewer)向受访者(interviewee)提出问题,并且以录音或录影记录下彼此的问与答”。

2005年下半年,我萌生了与刘绪贻先生合作,撰写其口述自传的想法和计划,并告诉了刘绪贻先生的女儿、武汉大学外语学院俄语教授刘东女士。刘东女士十分赞成我的想法和计划。之后,我以书信、电邮、电话和上门拜访的方式,与刘绪贻先生进行了多次沟通,最终达成了以口述历史的访谈和写作方式,合作撰写其口述自传的意向。

之所以选择为刘绪贻先生作传,除了因为刘绪贻先生是我国史学界和理论界里程碑式的人物,更因为刘绪贻先生以其跨越近一个世纪,丰富、曲折、独特的人生经历,而成为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心演进的一个典型,一个“活化石”,其思想脉动亦反映并折射了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心灵轨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了解刘绪贻先生,就是了解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研究刘绪贻先生,也就是研究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且放眼中国学术界,于今,能有像刘绪贻先生这样学术成就和身心历程的人,可以说已十分鲜见,作为一名矢志口述历史搜集、整理与挖掘的晚辈,我有“珍藏”刘绪贻先生人生传奇之责。

  为了能概括了解刘绪贻先生漫长曲折的人生历程,为即将着手的鸿篇巨制做准备,我先比较仔细地研究了有关刘绪贻先生的各种资料以及他老人家的一些著述,撰写了《具有创见的美国史学家刘绪贻教授》一文,并发表。

2006727日,我将拟订好的一份《刘绪贻口述自传提纲》传给刘绪贻先生,刘绪贻先生阅后,建议我29日去他家共同讨论一次,做些修改。同日晚2230分,我又将该提纲的修改稿传给刘绪贻先生,如下:

一、开场白:回望人生(对93年漫长人生做一个自我总结式的概述,及对一些重大人生、社会、学术和国内国际问题的看法)

二、家世

三、青少时代(小学、中学情况及与周世英之间的感情交往)

四、高等学校求学(北大—军需学校—清华)

五、求学清华(知识的积累、思想的形成、方法的掌握、大师的影响,以及对清华当时学术的情况回顾等)

六、在西南联合大学

七、供职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和社会部(与周世英结婚)

八、负笈芝加哥大学(对美国的认识和看法,思想斗争,回国经过)

九、执教武汉大学(《黎明前的沉思与憧憬/1948年文集》的发表和社会学研究)

十、从武汉市总工会到湖北省高教厅

十一、组建武汉大学美国史研究室

十二、美国黑人运动史研究

十三、文革期间的翻译工作和劳动改造

十四、筹备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十五、研究罗斯福“新政”,揭示资本主义新规律

十六、翻译布什自传等

十七、主编《美国通史》

十八、社会学研究(19812002)

十九、与李尔重等人的学术、思想交锋

二十、“将‘悲壮’的抵抗进行到底”——学术方法概述

二一、“没有思想就没有尊严”——学术思想概述

二二、我的民主、法治观和对现代新儒学的看法

二三、我的美国观:怎样看待美国(访意、访美及在美做访问学者情况)

二四、爱情、婚姻、家庭

二五、寄语青年人

1:刘绪贻年谱

2:刘绪贻著译总目

刘绪贻先生阅后表示,基本同意按此总纲进行口述,我于是就将《刘绪贻口述自传》之二“家世”的口述细目传给他,如下:

1、您19135月出生时,中国、湖北、武汉(当时尚未正式命名武汉市)及黄陂县(当时的名称及所辖)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状况(概述)。

2、您的家乡——黄陂县塔尔乡罗家冲1913年前后的状况,包括:

1)当时的名称及所辖;

2)自然环境与社会形态,如交通区位、村民结构、姓氏分布、阶级关系等;

3)您家庭及周边的场景,如房屋数量及朝向、场院布局、树木种类、田塘分布等。

3、您的家族情况:

1)家族来历及繁衍;

2)重要或亲密家族成员的情况,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生卒年、身份、学识、职业、政治倾向、信仰等);

3)家族有无政治倾向和信仰?如果有,是主张反清、共和还是主张保皇、帝制,或者是其他。

4)家族中的重要事件,值得回忆和赞颂的人和事。

4、您的父亲刘伯秋的基本情况,包括:

1)父亲的外表形象、内在性格;

2)父亲的身份(社会成份)、学识、职业状况;

3)父亲的主要经历;

4)父亲有无政治倾向和信仰?如果有,是主张反清、共和还是主张保皇、帝制,或者是其他。

5)父亲的生卒年;

6)父亲对您的影响。

5、您的母亲喻氏的基本情况,包括:

1)母亲的外表形象、内在性格;

2)母亲的身份(社会成份)、学识、职业状况;

3)母亲的宗教信仰;

4)母亲的生卒年;

5)母亲对您的影响;

6、您的一姊、两妹、两弟的大致情况,如姓名、年龄及日后的发展等。

7、您家庭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1)处于什么阶层;

2)经济来源、收入(收成)水平、赋税情况等;

3)土地拥有、使用情况,庄稼种植情况,家禽、家畜饲养情况;

4)有无劳役、兵役情况;

5)有无政治倾向?如果有,是主张反清、共和还是主张保皇、帝制,或者是其他。

刘绪贻先生也基本同意按此细目口述。这样,2006810日下午,我就来到刘绪贻先生位于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北三区25201号的家中,进行了第一次口述。之后又连续进行了多次口述,到1216日下午,累计共进行了23次口述,将刘绪贻先生从1913年出生到1947年留美归国的经历口述完毕。每次口述都是我从汉口来到刘绪贻先生家中进行,均在下午两点以后,短则两三个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中间很少休息。每一章口述结束前,我都会依例将下一章的口述细目传给刘绪贻先生,供他思考、准备。

每次口述,除了笔录,我还使用了录音设备。其中截至20061028日的前17次口述,我使用的是一台SANYOTRC590MN微型录放机。由于这种录放机是通过磁带进行录音的,而有限的几盘磁带只能反复循环使用,因此这17次的口述原声资料均惜未保存。20061118日起,我开始使用录音笔进行录音,自此之后的每次口述原声资料均得以保存,并刻入光盘存档。

通常情况下,每次口述回来,我都会将刘绪贻先生的口述原声尽快转化、整理成书面文字,有时为了弄清楚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一个字,都要反复地听很多遍甚至上十遍。一个完整章节的口述原声被全部转化、整理成书面文字后,我会根据这一章节的总体架构,再进行正式的撰写工作,最终写出一个口述自传的原始稿,或叫做初稿、第一稿,这一阶段的工作通常也比较艰苦、繁琐、细致。原始稿写好后,我就将之传给刘绪贻先生,由他老人家亲自审读、考辨、修改、增删,并最终形成定稿。

我根据刘绪贻先生口述整理、撰写出来的原始稿共有10章、120000字,而最终经刘绪贻先生审读、考辨、修改、增删的定稿则为13章、180900字,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章“家世”,原始稿为8800字,定稿为15500字;

  第二章“半耕半读的童年”,原始稿为9000字,定稿为14300字;

  第三章“初中时代:雏燕学飞”,原始稿为8700字,定稿为10100字;

  第四章“高中时代:炼狱”,原始稿为5200字,定稿为9100字;

  第五章“进出南京军需学校”,原始稿为5600字,定稿为6900字;

  第六章“清华园里:大好年华近于虚度”,原始稿为9500字,定稿为10100字;

  第七章“珞珈山上:摸着石头过河”,原始稿为8800字,定稿为10600字;

  第八章原始稿为15000字,定稿扩为“心系国运守寒窗”、“忆西南联合大学师友”、“忆西南联合大学师友(续)”第八、第九、第十3章、共53100字;

  第九章“陪都岁月:撞南墙”,原始稿为15000字,定稿改为第十一章,21200字;

  第十章“芝加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原始稿为34400字,定稿分为“硝烟弥漫闯花旗”、“芝加哥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两章,序号改为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字数则删减为30000

  从中可以看出,定稿较原始稿,无论是章数、章序还是字数,都有较大变化。许多章节,如“心系国运守寒窗”、“忆西南联合大学师友”、“忆西南联合大学师友(续)”等,刘绪贻先生甚至根据史料和自己既往发表的大量文章进行了重写。

  此外,《刘绪贻口述自传提纲》中的“开场白”,实际上并未进行口述,现在第一章起首的那一段文字,是我在口述过程中略感阙如,特地请刘绪贻先生自己增加上去的,那样读者在阅读时,开端就不显得突兀。第十四章“留美观感:中美社会、文化之比较”,是刘绪贻先生独自撰写的一章,带有论说性质。我曾计划就中美关系等与美国有关的问题,与刘绪贻先生做一次深入的访谈,并将访谈内容附在书中,《刘绪贻口述自传提纲》中也拟定了“我的美国观:怎样看待美国”一章,这第十四章可以说代替了以上两方面的内容。

  在我看来,口述历史作品的写作方式有二:一是将口述者的口述直接转化、整理成文字,比如王亚蓉编的《沈从文晚年口述》等;一是根据口述者的口述,再综合史料,续以考辨、注解等技术性工作,有时还以美文饰之,而撰写出来的,比如唐德刚整理、撰写的口述历史作品等。这本刘绪贻口述自传,我认为是后者。

  附带说一下,两年的口述中,刘绪贻先生的一些事迹,令我印象殊深,充满敬佩:其一是记忆超人,90年前学诵的诗文随口就能背诵;其二是毅力惊人,95岁高龄仍每日笔耕不辍;其三是极其严谨,毫厘不爽,比如为了查找第一次与我交往的日期,竟然翻遍他数年写的日记,等等。

  如刘绪贻先生在前言中所言,现在的《箫声剑影》只是其口述自传的上卷,还有下卷,即1947年回国至今的口述。其实刘绪贻口述自传开始只准备写成一卷,口述到“文化大革命”时,我发现如果只作一卷,则内容过于庞杂纷繁,出版周期也拉得过长,于是提议一分为二:以1947年留美回国为界,之前作为上卷,之后作为下卷。刘绪贻先生也接受了我的这个提议。下卷的口述其实已经开始,内容更加丰富曲折,往往涉及国事和天下事,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更有史料价值,更有可读性。

  最后,我要感谢刘绪贻先生夫人周世英先生和女儿刘东女士,是他们的支持、推动,使本书得以顺利完成。我还要感谢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早日出版。

  光阴荏苒,时不我待!我将加倍努力,和刘绪贻先生一道,早日完成这一堪称博大精深的口述史著作。

               20081010日至12日写于汉口鳄鱼斋

20081023日修改

                      2009930日再次修改

转自 黄安年的博客201033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