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昌,山东莱州人,1946年出生于江城吉林。1965年考入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
人类使用火的历史有数百万年,而火柴的出现才仅仅不到两百年历史。李福昌的火柴博物馆不仅浓缩了人类用火的历史,还展示出现代火柴的发展史。火柴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和藏品共分十二个部分,有人类用火方式藏品,火文化藏品,各历史时期和世界各地的火柴实物,以及各种造型、各种用途的火柴。不仅如此,博物馆中还收藏了大量的火柴商标、火柴贴画,和各种各样的火柴饰护品等。李福昌火柴博物馆的藏品,不仅充满了丰厚的文化底韵,也填补了国家博物馆在这类藏品方面的空缺。
■ 馆藏古老的火文化展品——阳燧
在博物馆展柜中,有一件酷似古代铜镜的圆形展品,直径在5-6厘米之间,表面凹陷,饰有花纹。据李福昌先生介绍,这件展品是中国火文化发展历史的一件重要见证物——阳燧。中国有着悠久的使用火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而到了西周时,火种是由国家控制的,司烜氏是西周时期掌管火的重要官职。每次举行取火仪式,司烜氏都会使用一件“特别”的取火工具——阳燧。当太阳照射到阳燧的凹面上时,反射的高光可以点燃艾绒,产生火苗。在《淮南子·天文训》中对阳燧有记载:“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而《梦溪笔谈》对阳燧的记载更为具体:“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实际上阳燧就是一面圆形的凹面铜镜,用其凹面对准太阳,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就可以燃烧了。2006年,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利用古代虢国阳燧取火成功,从而验证了《周礼》等史志“阳燧以铜为之,向日则生火”的记载。
■珍贵的火镰
在博物馆的展柜中,展出了很多件奇特的展品。这些件展品为铁制,有些形状像小孩身上佩戴的长命锁,有的像镰刀,据李福昌先生介绍这就是火镰。我国古代,取火的工具到铁器时代已从阳燧取火发展为火镰取火。最初的火镰就是一块铁板,用火镰与石头相击冒出的火星点燃易燃物便可取火。后来为了方便击石,将铁板做成弯弯的镰刀形状,因而得名“火镰”。火镰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状也不断地完善,从当初的镰刀形状,逐渐发展出不同的形状。火镰在我国使用的时间非常长,直到现代火柴出现后,火镰取火的方式才逐渐被火柴取火方式取代。据孙犁的《风云初记》记载,上世纪40年代时,我国山西、河北等广大农村取火的主要工具还是火镰。
■收藏年代较早的火柴盒——清末“祝路路如意”火柴盒
博物馆的展柜里有一个非常小巧的火柴盒,如果不是李福昌先生的介绍,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小小的火柴盒,竟然是镇馆之宝。这盒火柴生产于清末,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火柴盒的上部绘有翠竹,竹下有一对梅花鹿,一只站立,一只卧在地上,卧在地上的梅花鹿口中衔有一枚灵芝。画面中翠竹取“祝”的谐音,梅花鹿取“路”的谐音,而灵芝因其外形酷似如意,因而是吉祥如意的意思,整个画面表达了“祝路路如意”的吉祥含意。
最初火柴是舶来品,大约在清道光年间,英国官员把一批洋钟、怀表以及能够摩擦点燃的“小木棒”等奇巧玩器,进贡给清朝皇帝。在清同治年间,孙玉璋的《异闻琐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道光年间,英夷所贡杂物,多淫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叹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惟索值奇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同治年间,曾经是宫廷贡品的火柴已经在市面上售卖,只是当时中国还不能够生产火柴,市面上销售的火柴全是进口产品,所以在中国民间,火柴被俗称为“洋火”。
■堪称镇馆之宝的火柴盒木护套
李福昌火柴博物馆藏有大量火柴护品,主要有火柴护套、护夹、护盒、支架等。在这些藏品中有一件火柴木护套小巧可爱非常引人注意。这件火柴木护套如小木匣的样子,木匣的一面做成算盘的样式。火柴木护套下面有款为“刘书芳记”,在护套的另一侧刻有“马各庄村”字样。据李福昌先生分析,“刘书芳”有可能是这件木护套的主人,也可能是这件木护套的制造者。“马各庄村”有可能是这件木护套的产地。火柴的护品大都没有落款,因带有落款的火柴护套非常稀少,因此十分珍贵。
很多参观者都很奇怪,火柴是这样普通和廉价的日用品,为什么还要用护品进行保护呢?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火柴是非常普通和廉价的一件日常用品,但是假如时光倒溯两百年,那时的火柴可是一件极少数富贵人家的奢侈品。中国最早使用的火柴是从外国进口而来,因此价格极为昂贵。如1886年,上海每盒火柴卖五六文钱。1900年左右,重庆每盒卖四五文钱。当时几文钱能买到半斤重的大烧饼,由此可见火柴价格之昂贵。对于如此昂贵的火柴自然要倍加保护,于是火柴的护品便应运而生。
■“火柴大王”刘鸿生生产的“美丽牌”火柴
在博物馆内,有一盒非常精美的火柴盒,火柴盒正中是一位美女的画像,盒的四角写有“美丽香烟”的字样,这就是民国时期,市场上最为流行的美丽牌火柴。也正是美丽牌火柴的出现,打破了外国火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增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这盒美丽牌火柴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有“火柴大王”之称的中国近代实业家刘鸿生开办的大中华火柴公司出品的。民国初年,中国的火柴市场被瑞典的凤凰牌火柴和日本的猴牌火柴垄断着。为了打开大中华火柴公司火柴的销路,刘鸿生开动脑筋,在火柴上做广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十里洋场“美丽牌”香烟很热销,该香烟商标图案是上海滩当红名伶。于是刘鸿生与生产“美丽牌”香烟的华成烟草公司老板协商,把香烟盒上的美女画像搬上火柴盒,联袂推出“美丽牌”配烟火柴。由于市民爱国热情高涨和明星效应,香烟、火柴一齐旺销,烟厂和火柴厂达到双赢。当时有人戏称:“美丽牌”火柴缚住了“凤凰”的一对翅膀,捆住了“猴子”的四只脚。刘鸿生的大中华火柴公司生产的火柴畅销大半个中国,打破了“洋火”一统天下的局面,大长中国人志气,而他本人也赢得了“火柴大王”的美誉。
■在日本生产的清装仕女火柴商标
在博物馆中有一件非常精美的火柴商标--清装仕女火花商标。这枚火花商标是在日本生产的,为彩色印刷,商标中端坐一位身穿清代服饰的仕女。对于这枚火柴商标是否是中国第一枚彩色火柴商标,商标中美丽端庄的仕女原型是谁,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引起了一次大的讨论。有些藏友认为:“这枚火柴商标是中国第一枚彩色火柴商标,其中仕女的原型是慈禧太后。”这一观点,引起了广大火柴商标爱好者的热议,藏友们展开了大讨论,大家四处搜集资料,试图找到答案。不仅如此,社会上的许多人也加入到讨论之中,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火柴商标热。经过了4年的讨论,终于尘埃落定,这枚火柴商标不是中国第一枚彩色火花,而商标中的仕女原型也不是慈禧太后。虽然关于这枚火柴商标的讨论结束了,但是经过这次讨论,许多人爱上了火柴商标收藏,加入到火柴商标收藏的队伍中。据有关机构统计,上世纪80年代,火柴商标收藏在我国民间收藏中,仅次于邮票收藏,排名第二。另外这次讨论的副产品就是使这枚火柴商标的价格飙升,成为火柴商标界非常知名的一枚火柴商标。
■中国早期的火柴商标之一——“舞龙唛”火柴商标
李福昌火柴博物馆中收藏有大量的火柴商标,其中有一枚是广东巧明火柴厂引进生产的日本火柴商标——“舞龙唛”火柴商标,这是中国早期的火柴商标之一。
广东巧明火柴厂是中国早期民族工业的火柴厂之一,广州火柴厂的前身。广州巧明火柴厂的创办人卫省轩早年到日本贩运日杂用品,接触到了舞龙唛火柴的生产厂家日本公益社,了解到了火柴的生产过程,因此他回到家乡,就创办了巧明火柴厂。当时中国因为机器设备等条件限制,火柴商标的生产,一般都在日本,所以火花上都会有“JAPAN”的字样。而巧明火柴厂的生产原料和技师等也来自日本。19世纪末,该厂生产的舞龙唛火柴是由日本引进的,后来形成该厂的名牌产品。
在这枚“舞龙唛”火柴商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4名男子,1人手拿绣球,另外3人手舞巨龙,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在火柴商标的底部,写有“假冒舞龙唛男盗女娼”。很多参观者都很奇怪,火柴商标上为什么会写有这样的话。李福昌介绍,舞龙唛火柴是当时日本非常知名的火柴品牌,为了怕其他火柴仿冒舞龙唛火柴,就写上了这样的话,意思是谁仿冒舞龙唛火柴,就是男盗女娼,这是一种朦胧的商标保护意识。不仅是舞龙唛火柴这样做,其他火柴品牌也写有“假冒×××男盗女娼”之语。最后“假冒×××男盗女娼之语”发展成为一句流行的火柴业广告语。
■振奋民族士气的甲午海战火柴商标
在博物馆中,有一枚珍贵的火柴商标。这枚火柴商标产生于清朝末年,反映了中日甲午海战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在火柴商标的左上角有一位身着清朝官服的官员,右上角是一位身着外国军服的外国官员。火柴商标正中是一艘非常威武的战舰正在迎风破浪前进,战舰上龙旗飞舞。据李福昌介绍:“他与一些学者共同考证了这枚火柴商标的来历。这枚火柴商标应该是产生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商标上威武的战舰应该是飞鹰号,因为当时只有飞鹰号的烟囱是4座。整枚火柴商标反映了国人希望能够重整中国海军,扬我国威的愿望。”
■李福昌自己设计的清华园十二景火柴贴画原稿
博物馆中展出了一套由李福昌自己设计的火柴--清华园十二景火柴。李福昌从小喜欢美术,师从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的亲传弟子孙国干。当年为了寻找更多的临摹素材,他开始大量收藏各种器具的图片、商标、贺卡、邮票和火柴贴画等。而火柴贴画虽然不大,但是制作精美,逐渐李福昌爱上了它,近而爱上了火柴实物,就这样李福昌无意中闯入了收藏的殿堂。
李福昌毕业于清华大学,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1991年,正值清华大学建校80周年,李福昌为母校设计了一套清华园十二景的纪念火柴贴画并糊成火柴,作为母校80周年的纪念礼品,由北京火柴厂制作。清华园十二景分为:学堂书声、水木斜阳、玉门春风、学府花香、朱亭晓雾、红宫绿坪、荷塘月色、书院鸟语、主楼晨曦、夕门秋雨、闻亭晚钟、断碑寒雪。这套火柴,在整个校庆活动中大放异彩,受到了校友们的欢迎,后来还作为清华大学馈赠外宾的礼品。
■北京火柴厂生产的虎猴牌火柴
北京火柴厂的前身即为“京师丹凤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在博物馆中收藏有上世纪50年代该厂生产的在北京市场上著名的虎猴牌火柴。
京师丹凤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是清朝末年,中国实业救国的历史见证。戊戌变法失败后,实业救国的风潮涌起。北京商人温祖筠以“立业以保权利而兴商业事”及“上海汉口天津各阜有富商设立公司以抵制洋货,京师都会之地销广用宏乃无之”为由,上书光绪皇帝,申请官商合股办“京师丹凤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光绪皇帝亲批圣旨,拨官银五千辆,官商合股办火柴厂,创办了北京第一家民族火柴工业工厂。此工厂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初六,正式成立了,开创了北京火柴工业的历史。民国七年(1918),丹凤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津华昌火柴公司合并,成立丹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丹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改名北京丹华火柴厂。1953年改称“北京火柴厂”,并逐步发展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家火柴厂。而随着打火机的普及,及电子打火设备的出现,火柴的身价已今非昔比,而北京火柴厂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见证了国际收藏友谊的房子型火柴盒
博物馆中有一件奇特的房子型火柴盒,它的结构十分新颖独特。火柴盒的房子红顶黄墙,门窗清晰可见。这件火柴盒藏品不是中国生产的,它的收藏过程还饱含着一段国际友谊。
李福昌对于火柴博物馆的藏品来源,一直感叹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藏品除了他自己奔波国内外四处搜集外,还有很多热心的朋友帮助。这件房子型火柴就是李福昌的芬兰好友,也是国际级收藏家尤卡先生携妻女来北京游玩时带来的。当时尤卡先生的女儿苏珊娜9岁,她知道李福昌喜欢收藏火柴,特地从芬兰千里迢迢给他带来了这个漂亮的房子型火柴,作为见面礼送给李福昌。这类房子型火柴就是在欧洲市场上也是难得一见的。它已经不仅仅是藏友间交换的一件藏品了,其中还饱含着国际收藏友谊。
■能抗12级台风的防风火柴
在火柴的家族中,火柴可分为日用火柴(普通火柴)和特种火柴两大类。特种火柴就是有特殊用途的火柴,主要是防风和防水火柴。在博物馆中就展出了一种防风火柴。
防风火柴的火柴头不同于一般的火柴,它的火柴头很大、很长就像火柴棒。防风火柴的火柴梗经过1.5%磷酸氢二铵处理后,又涂了一层石蜡,所以药头很粗大。它容易摩擦着火,火苗特别旺。防风火柴理论上能在台风中保存火苗,即使在12级的台风中照样能点燃,而不会熄灭。这种火柴在科考、探险、航海、渔猎、地质勘探时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李薇)
转自 北京青年报 2010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