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回忆四十年代几件事——何水清(46级)

2012-11-23 |

回忆四十年代几件事

何水清(46级)

2011.3.23.13:24

 

  我们46级在西南联大学习的4年,主要是抗日战争后期极其艰难困苦的时期;而我毕业后留校在清华工作的4年,则主要是解放战争的动荡时期。可以简单地说,物质条件极端困难和环境情况动荡不定,是四十年代国内的基本情况。然而,母校在培养人才和发展学术这两个重要方面,却仍然成就非常突出,真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得到国内外一致的赞誉。因此,联大经验和清华传统等等,从各个方面去总结研究和撰写文章,便是很自然的了。在此佳节来临之际,我也想就自己所知和感受,写点回忆性材料,作为纪念。

  (一)42年夏,西南联大用于大一学生教学的四川叙永分校已经撤消,昆明市借用的昆华中学校舍也已交还。我们46级新生在秋天入学时,学校在昆明大西门外校部新校舍附近临时租用了三无(无睡觉木床,无写字桌椅,也无吃饭桌凳)破旧房舍──昆北宿舍,生活和学习的物质条件比在校老生更加困难。开学时,联大常务委员会梅贻琦主席(校长)给我们大一新生作了一次重要讲话。一方面,他说明了大一新生学习和生活的物质条件实在太差的情况和原因,并提出了尽快地略加改好的安排;然后明确表示,若有同学因为这里物质条件太差要转学到国内其他院校去学习的,他都给以批准,并负责介绍。他说,联大招考新生是严肃认真和坚持标准的,已经考取联大的学生,由他出面介绍转学到别校,是一定能够被接收的,另一方面,他则着重介绍说明了联大的优势。他说,联大集合了平津三所大学的教授,有一支高水平的强大教师队伍,其中很多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大学问家,并且十几年如一日地长期在学校任教,具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值得大家好好学习。只要同学们认真地好好向这些教授们学习,是一定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学问,受益匪浅的。因此,他希望同学们尽量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还是留下来在联大学习为好,不要转学。这个讲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不但没有人因生活物质条件差而申请转学,而且以自己是联大学生而更加感到光荣。这个讲话是梅校长大师论的大学教育思想的很好体现。

  (二)要学习研究科学理论,就必须十分重视科学方法。在联大学习期间,常有机会能够听到老师有关这方面的谈话和讲演。这里,我想特别提到华罗庚教授关于科学方法的一次通俗讲演。他通过事例阐述了学习研究要善于分析,抓住实质和关键,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有效方法,随后特别举了一个反复飞行相遇的行程计算实例。具体地说,甲乙两地有速度不同的甲乙两车同时相向运行,另有一个速度很大(远远大于甲乙两车的速度)的飞行器丙同时在两车之间反复相遇飞行(相遇后即以同一速度值反向飞行),问两车接触相遇时,飞行器飞行了多少路程。他说,若你从飞行器反复相遇飞行、每向行程越来越短直至为零这个飞行现象出发,就必然计算复杂,甚至形成无穷级数之类;但是,若你抓住三者同时开始运行,两车接触相遇后又同时停止这个事实,便可立即算出两车相遇的运行时间,飞行器的飞行路程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个例子,他深入浅出地把数字计算问题,讲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很富启发性,使人印象特别深刻。

  (三)43年夏,我们将转到东门外拓东路工学院的迤西会馆和盐行宿舍,进行二年级以后的课程学习。暑假前,工学院长施嘉炀教授来到新校舍,给我们46级工学院全体同学做了一次现代工程科学内容和方法的重要报告。报告地点在昆北大教室,这是个平房庙宇厅堂,用扶手椅能容纳几百人,厅堂内有约两人合抱的大柱子6个(或4个)。施院长在介绍现代工程科技的一般情况后,曾指着教室内的这些大柱子说,像这样盖房子,现代几十层、上百层的高楼大厦是盖不起来的;你们毕业后,如果还设计这么多而粗的柱子来盖平房,那就表明你是个不合格的工程师。他还指出,工程设计结果,一般都要用图纸和数字来表示,因此这些方面的训练非常重要。如果数字错了(包括小数点定错。当时只有对数计算尺,复杂数字计算的位数与小数点定位,都要熟练掌握规律,一丝不苟,才能避免错误),就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此等等。施院长这些讲话,也使我们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此后,我们不但不怕工学院的学习任务繁重,而且对于课程考试仅因数字计算错误就扣分至少一半的严格评分方法,也没有任何怨言。毕业后回忆交谈时,还以在联大工学院受过这样严格的训练而感到自豪。

  (四)跟教学工作一样,教授们对科研工作也是抓得很紧的。我在联大学习期间虽然具体情况知之甚少,但学术风气浓厚却是颇有感受和体会的。最明显的是校园内常常可以看到教授们作专题学术报告会的通告。例如,物理系的吴有训、吴大猷、王竹溪、叶企孙、周培源、郑华炽等教授,数学系的华罗庚、陈省身、许宝騄、赵访熊、杨武之等教授,在我的记忆中都曾作过专题学术报告,其他系也是情况类似。我自己有时也参加一些介绍性的学术报告。我在清华工作的几年中,就较常参加理工科的学术报告会了,钱伟长、张维、沈元、周培源、王竹溪等教授的专题学术报告和讨论,我都去参加过。回国访问的教授,学校也抓住机会开展学术活动。例如,47年夏钱学森教授从美国回到北平时,理学院长叶企孙教授就请他来清华作了两次学术报告:一次是面向广大师生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另一次是用英文讲解的Dynamics of Rarefied Gases专题学术报告和讨论。刘仙洲教授还直接主持清华大学工程学报的编审出版工作,文章可用中文或外文发表。我在钱伟长教授的指导下,也曾在工程学报上发表过文章。

  在四十年代这样艰难困苦和动荡不定的情况下,母校教授们在教学和科研上这种坚持不懈的刻苦敬业精神,显然是刚毅坚卓(联大校训)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原校训)精神的突出表现。母校在培养人才和发展学术方面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这种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和传统,是无价之宝。可以预计,在保持和发扬这种优良学风与传统的基础上,通过211工程的实施,必将把母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现以七绝一首献给母校,以表心意:

  树人树木为兴邦,

  八五年间史册香。

  今日层楼同更上,

  新程跨世再增光。

    来源:清华大学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林露)
  

相关新闻

  • 232012.11

    我所亲历的西南联大本科教育——何水清(46级)

    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简称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由北平(现北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的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

  • 262024.04

    寻迹——先父马玉铭三十年代在《清华周刊》的工作

    先父马玉铭(1908—1950),笔名般乃,浙江东阳人,是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第六级(1934届)毕业生。1950年9月,父亲因突发心脏病英年早逝,年仅42岁,我未满3周岁,那样的年龄记忆尚未成熟。长大后,我们对父亲的印象始终是个遗像,还有就是幼时每年清明,母亲带着我们在虹口公园附近的天通庵站坐上小火车,在“咣当咣当”的车声中到江湾的一处墓园扫墓。偶尔也听母亲念叨过父亲在清华求学时与吴晗是同宿舍的好友,“文革”中北...

  • 132024.05

    回忆五六十年代的清华男篮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112022.10

    郑剑东:回忆五十年代我在北京地质学院的学习和教学工作

    我是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学系学习的。建国初期国家急切需要地质专业人才,1952年决定分别在北京和长春成立北京地质学院和东北地质学院。北京地质学院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合并而成,其后西北大学地质系的部分教师也合并过来。1955年我从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探系毕业留校到普地教硏室任教,今将经历和参加了母校建校过程以及学校老师们对我们教育和培养的珍贵资料和真实情景作一介绍,以庆祝中国地质大学成立70周年。

  • 282017.02

    清华食堂的记忆——有感法国人拍的八十年代清华校园

    今天清华圈里都在传看法国人拍的八十年代的清华校园生活照片,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回忆起当年

  • 222021.04

    乘着歌声回家——八十年代校友原创云歌会成功举办

    4月18日,“乘着歌声回家——八十年代校友原创云歌会”通过Zoom会议的形式在线成功举办,海内外数百位校友齐聚云端,共同在优美的歌声中回忆了曾经的青葱岁月,并且为母校110岁华诞遥寄出祝福与思念。上午9时许,云歌会在1985级汽车系校友商德明和1979级无线电系校友蔡红梅饱含深情的主持中拉开帷幕。1980级机械系校友邱柯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要发起人,首先介绍了本次节目的筹备情况。本次云歌会从征集到的百余首优秀投稿作品中精...

  • 162009.04
  • 012008.02
  • 012008.10
  • 01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