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剧艺社是西南联大后期的戏剧社团。它继承了联大前期戏剧团体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战斗传统,在当时日益高涨的爱国民主运动中,特别在后来的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这里,先简略地介绍一下联大剧艺社初期的几个主要活动分子:
萧荻(施载宣):1939年入学,原是群社(地下党领导下的学生社团)和戏剧研究社成员,在《阿Q正传》中演过小D,因而取名萧荻。皖南事变后离开学校,疏散到朱家璧的云南地方部队中做兵运工作,在那里组建了前锋剧团。1944年春回校复学。
王松声:1938年和其他11个天津南开中学毕业的同学一同奔赴延安,在抗大和鲁艺学习过,后于1941年到联大复学。
温功智(闻功):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学习了3年,受过正规表演训练。因慕西南联大之名,于1943年考进联大先修班,次年入外文系。
丛硕文:1942年由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联大,喜爱演戏。
郭良夫:1938年毕业于国立艺专,在北平时即已粉墨登场演过戏。1943年考进联大中文系深造。
张源潜和程法伋:他们二人都是1942年入学的外文系学生,又是文艺社的发起人,对文艺有广泛兴趣,又特别钟情于戏剧。
以上这几个人可以说是联大剧艺社从酝酿到成立的核心分子。1944年秋,这几个人聚到一起,议论过演戏的事,但都感到条件不成熟,困难重重。这时,联大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正由低潮逐步复苏,各种社团、壁报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这几个人便想先着手办个壁报,以此作为开端。壁报的名称便叫《剧艺》。
1945年初寒假即将开始,为了欢送赴印缅战区抗日从军的同学,新当选的由进步同学组成的学生自治会,在校方建议和资助下,出面举办欢送活动。训导长查良钊找到了萧荻,要他设法组织一些人演个戏。萧荻选定了由夏衍、于伶、宋之的合写的三幕剧《草木皆兵》,讲的是敌占区地下工作者同日寇作斗争的故事。
后来,基督教青年会学生服务处组织联大学生在寒假期间去建水云南地方部队第二十二师进行劳军活动,又把《草木皆兵》搬到建水去演。劳军队伍于1945年1月29日出发,整个寒假都在建水度过,演出了多场,效果很好。
剧艺社就是在这两次演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45年秋季开学后,校内爱国民主运动蓬勃高涨。为扩大组织、吸收更多的演剧人才和戏剧爱好者,剧艺社贴出公告,公开征求新社员。这样,一批新的血液、新的骨干涌进了剧艺社。扩大了的剧艺社选举了7名干事,由萧荻任社长,王松声、程法伋、温功智、罗长友、孙同丰等人任干事。剧艺社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新阶段。
为了庆祝抗战胜利,准备迎接联大结束后北大、清华、南开回平津复校,新当选的学生自治会按照“五四”纪念周的模式,在11月初举行了校庆纪念周活动。剧艺社在这次活动中演出了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这戏写的是在旧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戏子”与同样被侮辱、被损害的“姨太太”之间的爱情悲剧。由于王松声以前演过此戏,所以这次仍由他演主角魏莲生并担任导演。这次演出是剧艺社扩大后第一次演大戏,阵容整齐,演出认真,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1945年冬在昆明爆发了反内战、争民主的“一二·一”运动,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一运动中,联大剧艺社创作了十个剧本,其中主要的有《凯旋》(作者王松声)、《审判前夕》(作者郭良夫)、《告地状》(作者王松声)、《潘琰传》(又名《民主使徒》)(作者郭良夫)。在短短的日子里,写出这么多剧本,显示了剧艺社社员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也显示了热血青年的艺术才华。
12月1日,国民党反动派血腥屠杀了昆明四名大中学校师生。剧艺社于惨案发生的第二天即在联大校内首次演出了广场剧《凯旋》。该剧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发生在河南黄泛区农村的一个悲剧:国民党中央军班长张德福抗战八年,跟着部队凯旋归来,到达河南中部的一个村镇。他的部队以“剿共”为名向当地的抗日少年自卫队发起了攻击。这时,在战斗中受伤回家的少年自卫队队长张小福不幸被发现,班长张德福奉命将张小福抢杀。事后张德福认出了自己的父亲和女儿小凤,知道被杀害的小福就是自己朝夕想念的儿子。他悲痛欲绝,拔枪自杀。
在“一二·一”运动中,《凯旋》演出的次数最多——在学校,在工厂,在农村,在街头。剧中由温功智饰爷爷,杨凤仪饰张德福,汪仁霖饰张小福,伍骅饰小凤。其他演员有聂运华、丛硕文和江景彬。
连续数年,《凯旋》先后在重庆、武汉、南京、北平、天津等地演出,其影响和效果可与抗日战争初期的广场剧《放下你的鞭子》相比,二者可谓中国话剧史上的两颗明珠。
“一二·一”四烈士牺牲后,迫于群众的义愤和压力,国民党当局于12月4日下午在警备司令部举行所谓公审,将已判死刑的两个罪犯当作凶手审判,企图掩人耳目。郭良夫根据这一黑幕立即编写出独幕剧《审判前夕》,揭露反动派的阴谋诡计。该剧首次上演是在12月5日,地点在联大图书馆前土台子。演员有童璞、张天珉、刘薇、孙同丰等。
12月6日,在昆明圆通公园附近的马路边上,剧艺社又演出了街头剧《告地状》,由伍骅和汪仁霖饰演姐弟二人。姐姐跪着自己出卖自己,弟弟病卧在地上。状纸上写着:她俩在家乡生活无着,到昆明来寻找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兵的父亲,但父亲已随军队被空运到东北打内战去了。姐弟俩流落他乡,贫病交迫,衣食无着,万般无奈只好在街头告地状,求好人给予救助。演出引起许多群众的同情,有的禁不住流泪,有的解囊相助,过路人围观的越来越多,竟没有人以为是在演戏。
写成《审判前夕》后,郭良夫进出于“一二·一”四烈士灵堂,悲愤之情难以平静,多方搜集烈士潘琰的生平材料,连续三天三夜突击创作出三幕剧《潘琰传》。该剧演员众多,剧艺社集中全力排演,由抗敌演剧四队著名导演张客带病执导。
《潘琰传》写的是潘琰的一生。她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自幼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后来,她接受新思想,向往新生活,背叛了封建家庭。抗战时期,潘琰在重庆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抗日活动,受到国民党迫害,后考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她积极参加反内战、争民主活动,在“一二·一”惨案中被反动派的军警杀害。
《潘琰传》于1946年1月27日至30日在昆华女中礼堂演出。国民党当局对《潘琰传》的演出百般阻挠,他们要昆华女中限制礼堂租期,我们便加演场次来满足观众的需要。扮演潘琰的裴毓荪戏很重,累得她有时回到后台就头发晕。《潘琰传》有时演出到凌晨一时左右结束,许多观众(多数是中学生)一路护送我们回联大。
经过“一二·一”运动的洗礼,剧艺社这个演剧团体成为实实在在的战斗集体,剧艺社的声望也大大增高了。
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告结束,三校复员北上,迁回平津。这年昆明学联仍举办隆重的“五四”纪念周,众多活动改由云南大学出面主持,并移到云大校园内举行,唯独演剧一项仍由联大剧艺社承担。剧艺社在纪念周中演出了夏衍的新作四幕剧《芳草天涯》。这是一出描写湘桂大撤退前夕在桂林某些文化人之间在爱情和家庭生活中的纠葛,是描写知识分子复杂心态和感情弱点的戏。全剧只有六个角色,人物、事件都很集中,人人都有“戏”,但太洗练了,演好并不容易。戏由程法伋导演,演员有萧荻、吴学淑、胡小吉、张天珉、聂运华、王恳。胡小吉把孟小云那少女的情怀演得十分真切动人,受到专业导演和演员的赞誉。该剧在联大新校舍东食堂连演三晚。演完戏,大家便准备束装北返了。
天涯何处无芳草,西南联大何尝不就是远在西南边陲崇山峻岭上一株奇异的天涯芳草!
联大剧艺社在创建时就接受了北大、清华、南开优秀的戏剧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戏剧密切联系人民大众的生活,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上也精益求精。组成联大剧艺社的同学不为名不为利,认认真真地演戏,清清白白地做人,有些时候甚至不顾个人安危投入演出活动。
据统计,自1945年1月至1946年5月,在17个月的时间里,剧艺社共演出了13个剧,其中7个是自编自演,并且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街头演出。作为一个学生剧团,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这个成绩的取得,依靠的是同学们为了共同的理想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业绩。
〔注:以上为该文的节录,全文见2000年9月清华《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六辑。节录稿已收入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纪念文集《我心中的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