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我的父亲母亲:沈叔平和钱惠濂——沈颐

2015-04-10 |

 

   沈叔平(1922-1999)。沈叔平先生192214日生于广东省茂名县(现高州市)。1932年后在广州上学,抗战开始后返回高州,入高州中学,参加学生救亡运动。1941年高州中学毕业后入广西大学农学院。1942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大政治系。1944年参加西南联大剧社,并且组织了以闻一多先生为导师的联大新诗社。1945年参加青年军译训班。抗战胜利后复学。1945年冬参加西南联大师生举行的“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秋,联大复员,入北京大学,1947年毕业。随即考上北京大学政治系研究生。1948年初参加进步组织“中国民主青年同盟”,是年冬,到解放区华北大学学习。1949年春返北京,在华北革大研究室工作。1951年到1955年调干学习(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55年至1979年在北京国际书店出口部工作。其间,即1960年至1979年,被错误处分。1979年平反。1980年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为本科生讲授“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并先后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和国际关系学院讲授“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1985年被评为副教授,1987年冬离休。

1983年沈叔平先生参加了由当时教委安排的《西方法律思想史》统编教材的撰写工作。同年,沈叔平先生负责编译了《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的一部西方法律思想原著选编。离休后,沈叔平先生潜心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翻译,1991年翻译完成德国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同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译著为中国学者研究康德的法律思想提供了第一手的中文资料,实为“填补空白”之作。1993年,沈叔平先生翻译完成英国边沁的《政府片论》。199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重版,这部译著为中国学者研究边沁的政治理论提供了中文资料。在生病住院前,沈叔平先生还在潜心翻译古罗马西塞罗的《国家篇·法律篇》,直至临终前夕,他还惦念着这部译著的出版工作。这部译著将于今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沈叔平先生热心于社会工作。在其青年时代,就不断地参与民主运动。离休后一直积极地从事一些社会活动,曾经参加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的编写工作,为该书于1996年出版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1988年沈叔平先生加入“九三学社”,担任九三学社北京大学委员会委员。沈叔平先生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早年的摄影作品“西南联大校门”,不仅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用作封面,而且为海内外多种刊物采用。在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校史展”上,这幅照片也在展览之列。离休后,沈叔平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拍摄了大量的北大校园的风光照片,他生前曾经计划过举办一次个人摄影展。

在沈叔平先生逝世周年之际,由匿名校友投资,在高州中学设立沈叔平奖学金。

钱惠濂(1923-2015),1923年生于上海。1943年考入西南联大教育系。经历过1945年“一二·一”运动,亲眼目睹了同一宿舍潘琰烈士的牺牲。即投入了反内战争民主行列。又参加了新诗社、剧艺社。1946年复员回北京大学,1947年毕业。1948年和沈叔平同去了解放区,入华北大学学习。北平解放后,分配回华北革命大学工作。1952年调华北局党校1953年又调到中央党校,任业余文化学校教务副主任。

1957年整风运动开始,钱惠濂提过三点意见,1958年被“补戴”了“右派”帽子,下放到山西省太谷中学教书。直到1979年中央党校寄给她一份文件,认为她在1957年提的意见是正确的,错划为“右派”应予“改正”。1982年钱惠濂离休后回到北京,随丈夫沈叔平定居北大。1984年起她在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工作,一直到九十多岁高龄仍积极参与校友会的各项活动、会议等等。她常说:难忘联大的教育,非常珍惜校友之间真挚的情意。校友会的工作虽然繁琐,但是心情舒畅!同时她还翻译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文章,收集在《美国中等教育》《布鲁纳教育论著选》。

 

相关新闻

  • 102015.04

    钱惠濂校友逝世

    钱惠濂(1923-2015),1923年生于上海。1943年考入西南联大教育系。经历过1945年“一二·一”运动,亲眼目睹了同一宿舍潘琰烈士的牺牲。即....

  • 102015.04

    和母亲钱惠濂在一起的日子——沈颐

    我名沈颐,1953年出生,我的母亲钱惠濂生于1923年。以前在中央党校工作。父亲沈叔平是北大法学院教授,1999年病逝。“子欲养而亲不在”是最令人....

  • 112020.08
  • 262019.11

    沈颐:初冬清华行

    2019年11月23日,我和众多联大后代参加了清华大学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活动。谨以此文告慰英灵:传播西南联大精神,后继有人!

  • 302019.12

    沈颐:闪亮的日子

    前不久收到了云南师大寄来的新书《沈叔平镜头下的西南联大》,是该校西南联大博物馆出版的影像集第一辑。

  • 112020.08
  • 102020.08
  • 102015.04

    人生的价值——关于沈叔平奖学金(闻山)

    历届高州中学校友中最令我钦敬的是丁颖先生,他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我在解放前到过他在中山大学农学院的住所,那是和三哥沈叔平一起去的。那时丁颖伯伯是农学院院长,是世界闻名的水稻专家,培植了“千粒穗”稻良种。他是让国外科学家也敬重的中国学者,不但是母校高州中学的光荣。高州的光荣,也是中国的光荣。我记得中国邮票第一批出现的四个中国科学家头像中,就有丁伯伯。五十年代初,丁颖教授被调到北京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 312019.10

    沈颐:金秋十月南开行

    2019年的金秋十月,我有幸受邀参加了南开大学的百年校庆!

  • 302018.11

    我的父亲和母亲

    爸爸妈妈的性格迥然不同。爸爸安静温和,妈妈热烈急躁。可是从来没见他们吵过架。妈妈偶尔会发急,爸爸就一声不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