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发起并成功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hina-UnitedState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简称CUSPEA);CUSPEA项目对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增进了中国学子对美国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以及物理学前沿新进展的了解。学成回国的CUSPEA学者在国家的科研和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李政道,还有很多中美学者和热心人士参与了这项工作,并为其实现做出了贡献。我国的物理教育家沈克琦就是创立CUSPEA中美联合招考项目的重要成员,他参与组织并推进了历年的阅卷工作,选拔了众多优秀学子出国留学深造,培育了一批高端人才。
沈克琦(右三)访美时会见CUSPEA项目派出的留学生
除此之外,沈克琦还为推进我国理科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和博士后制度的建设工作;参与创建了烟台大学,为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长期担任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参与创办并主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
物理教育家沈克琦(1921.10-2015.2)
曲折大学路,传奇物理缘
1921年10月17日,沈克琦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现为常州市)书香门第。其父毕业于江苏省优级师范学堂,先后担任常州礼嘉桥小学校长和武进县新坊桥小学校长。受环境及家庭的影响,沈克琦从小就热爱读书、聪慧勤奋。
1933年他考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初中部,1936年又直升高中部。学校虽然设备简陋,师资也不充裕,但教育理念先进,讲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传承了中国古代书院教书育人的传统。在这里他得到了先进良好的教育,并树立了自己爱国正直的价值观,这段经历让他终生受益。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日寇逼近苏州,沈克琦不得不随家人一路坎坷来到长沙,当时湖南桃源省立的临时中学收留流亡学生,他通过入学考试后进入高三学习。
1938年全家合影(后排右一为沈克琦)
一年之后,他坚持自己工业救国的理想,报考了西南联大航空系、中央大学航空系和浙江大学机械系,并成功被西南联大航空工程系录取。这其中还有一个胆战心惊的小插曲,他差点因为阅卷人员的疏忽导致英语零分成绩,与梦想失之交臂,好在他的父亲找人了解情况并追回了试卷。
虽然成功入学,但工学院学生应选习的画法几何、工程画、锻铸、制模等实践性课程沈克琦已不能再选,又加上工学院必须自备价值30元的计算尺和绘图仪器,这让靠政府发放救济金及勤工俭学才能读书的他难以承受,几经考量,他选择了与工学院课程相近的物理系课程,并从此走进物理学的大门,一生再未离开。
名师领进门,发扬在个人
在物理系的学习中,沈克琦越来越发现物理学的无穷魅力。系里名师荟萃,为他打开了广阔的物理之门: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抗战前几年学成归来的任之恭、吴大猷,以及抗战后不畏艰险回国服务的范绪筠、余瑞璜等。这些名师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品格高尚、爱岗敬业,更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这都对沈克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好的师资,好的学风加之在西南联大的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洗礼下,沈克琦更加感恩和珍惜学习机会。
他在物理学家吴大猷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行星大气的光谱”一文,并获得95分的高分。
1942年12月13日物理系四年级于昆明天文台合影(第二排左三为沈克琦)
1943年,沈克琦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时任物理系主任的饶毓泰先生因欣赏他的能力,希望他留校担任助教一职,但是他禁不住对5年未见的家人的思念和责任感,艰难思索后还决定回到在广西桂林的家人身边。1943年9月,他几经波折与家人团聚。
经时任国立汉民中学校长秘书的父亲引荐,沈克琦顺利出任桂林国立汉民中学物理教师。
从学生变成老师,角色的转变让他异常重视。为了搞好教学,他把图书馆收藏的几本大学普通物理教材借来认真钻研,通过自学恶补,很快提高了自己的物理水平,吃透了讲课所要涉及的每个物理概念。
同时,随着一遍一遍的教学,他慢慢地意识到,理科知识重要的是贯通而不在于熟练。于是,他开始思考怎么能让学生走上独立思考、自由思想的道路,而不是盲目相信并照搬他人的想法或做法。
他认为教育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教育的本质是科学方法的传授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他在后来主持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工作中也一直秉承这个原则。
1946年,沈克琦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职,直到1991年离休。在北大期间,他做了很多贡献,多次为大我弃小我,服从工作安排到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去。
他协助虞福春主任领导完成了两年半学制的普通物理课建设工作;为了培养高水平的毕业生,又不致引起学习负担过重,他参与了更改物理专业4年学制为5年的决定,促进物理系的快速发展。
1948年沈克琦在北大
几十年来,他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教学中,他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讲课深入浅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到1958年时,北大物理系已开设理论物理、半导体物理、磁学、金属物理、电子物理、无线电物理和地球物理等8个专业,成为全国学科门类最多的物理系。
除了重视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他还注意对学生政治思想上的关心和帮助。1966年前,他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除搞好教学外,还负责党和行政方面的工作,与系里其他同志一起,保证了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圆满完成。
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代表团访美(后排右三为沈克琦)
身教重于言教,方法重于仪器
1990年国家教委高教物理教学仪器优秀研究成果发奖大会上,沈克琦发言提到,在学校教育中,身教重于言教,方法重于仪器。
关于方法重于仪器,他解释,同一个实验,同一套仪器,教学方法不一样,教学效果就有很大差异。教师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因材施教放在首要地位,这比在实验室内取得一个好数据或者获得某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教师不要用自己设想的模子把学生套住,而要用启发、引导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进行学习。教无定法,但教学必须得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智力发展规律以及心理发展的阶段。
沈克琦在家中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也一直在践行自己的这一理念,并在教育方法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而关于身教重于言教,也许学生刘寄星的回忆更有力量。
他说,和沈先生接触的最大感受,是沈先生做事的认真和待人的诚恳,有几件事他久久难以忘怀。
其一是,在编辑赵凯华先生八十寿辰专辑《木铎金声集》时,工作人员怕年已90的沈先生过于劳累而对邀他写文犹豫不决,沈克琦体恤后辈,主动提出并写了题为“由凯华想到的一些事情”的长文,诚恳一如从前。
其二是,《物理》编辑部将沈先生“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选入《岁月留痕——〈物理>四十年集粹》一书,需要补记,时年91高龄的沈先生以“对西南联大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为题,作2000字长文,用实际事例,对西南联大倡导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以及兼容并包、严谨治学、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的办学传统做了明确阐述。
联大老同学聚会摄于科学馆前
其三是,耄耋之际,沈先生与赵凯华先生先后于2003 年和 2013 年共同主编了《北大物理九十年》和《北大物理百年》两本大书,在书中,沈先生对“反右和整风运动”事件,一反现有资料遮遮掩掩将此事一笔带过的常规,痛切揭示了“反右”对物理系师生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反右派”斗争所采用的“陷人于罪”方法的恶劣,公正地指出“被划右派的师生许多是关心政治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对他们表以敬意和尊重。沈先生此举,表现出的道德勇气和高尚人格,将是学生心中难忘的人格课程。
2015年2月17日,沈克琦因病医治无效,在北医三院逝世,享年94岁。
“克勤克谨展才略,唯诚唯真度平生。步入耄耋志更坚,桃李万千仰高风。”他一生辛苦沉浮,不舍对物理和教育的爱与坚持,以一个大写的“人”字,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