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联络

师生两代 文学一梦|朱自清、郑天挺、郑振铎后人访问汪曾祺纪念馆

2020-11-12 | 来源 汪曾祺纪念馆 |

11月7日,立冬,汪曾祺纪念馆迎来了尊贵的客人,朱自清之孙朱小涛、郑天挺之孙郑光、郑振铎之孙郑源与夫人王菁追随祖辈的足迹,探寻民国的文学梦,宾至如归,并为汪曾祺纪念馆签字留念。

左起:扬州史可法纪念馆、朱自清故居副书记王争琪,高邮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市文联原主席许伟忠,郑天挺之孙郑光,朱自清之孙朱小涛,郑振铎之孙郑源、王菁夫妇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西谛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汪曾祺在回忆沈从文的文章《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中写道:

“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一九四六年,郑振铎、李健吾先生在上海创办《文艺复兴》,沈先生把我的《小学校的钟声》和《复仇》寄去。这两篇稿子写出已经有几年,当时无地方可发表。稿子是用毛笔楷书写在学生作文的绿格本上的,郑先生收到,发现稿纸上已经叫蠹虫蛀了好些洞,使他大为激动”


郑天挺(1899年8月9日-1981年12月20日),又名郑庆甡,字毅生,笔名攫日,福建长乐首占乡人,生于北京。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1920年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后,参与厦门大学筹建与教学,兼任图书部主任。1922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4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1981年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执行主席。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组负责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等。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签字留念

结识80岁高龄的高邮乡贤朱延庆先生(左5)


相关新闻